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一种利用废旧轮胎的新型村镇建筑简易隔震结构,该结构利用叠层轮胎片制成隔震支座,配合两层齿型圈梁作为房屋隔震层进行隔震。对平面尺寸为180mm×180mm的叠层轮胎隔震支座进行了不同叠层层数下竖向极限承载力试验,发现支座竖向极限压应力离散性较大,取下包络线得到,叠层轮胎隔震支座竖向压应力为9MPa。对叠层轮胎隔震支座进行了不同叠层层数、不同设计压应力下竖向压缩刚度试验,分析得到,随叠层层数自4层增至8层,竖向压缩刚度最高下降53.58%;随设计压应力从3MPa增至6MPa,竖向压缩刚度最高上升80.19%。对叠层轮胎隔震支座进行了不同叠层层数、不同设计压应力下竖向变形性能试验,发现各支座第1次循环竖向刚度较其他循环小,其余循环下支座竖向刚度稳定,变化量小于1%。分析得到该结构竖向力学性能稳定,隔震效果良好,适合我国广大村镇建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叠层钢板橡胶垫的隔震特点和设计原理,以及采用叠层钢板橡胶垫的隔震建筑的动力分析模型和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其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3.
山西某医院门诊综合楼由于抗震的特殊要求而考虑采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通过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同时依据抗震规范要求,对隔震建筑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工程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灿  包联进  陈建兴  周建龙 《建筑结构》2020,50(18):101-108,90
通过介绍并运用日本的等效线性方法基本原理,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隔震设计的基本规定,归纳出隔震简化设计方法。以运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的某学校建筑为例,运用日本等效线性法及隔震简化设计方法进行隔震层设计,并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简化设计方法隔震机理清晰,计算结果可靠,可以用来进行基础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5.
叠层钢板橡胶隔震体系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介绍了支钢板橡胶垫的隔震特点和设计原理,以及采用叠层钢板橡胶垫的隔震建筑的动力分析模型和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其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6.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抗拉性能远小于抗压性能这一客观情况制约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在大高宽比建筑的推广应用。在研究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抗拉机构,利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抗压能力来承受隔震层的拉力。通过对一栋高层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中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新型抗拉机构对大高宽比隔震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型抗拉机构巧妙地把拉力转化成压力,构造简单,易于设计和制造,采用新型抗拉机构,可以提高隔震层的抗拉能力,减少隔震层竖向位移,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响应。此机构对于隔震技术向大高宽比结构应用和推广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功丁 《福建建筑》2011,(10):55-58
房屋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水平地震反应,实现更高的抗震目标。本文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隔震设计的相关条款,对隔震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技术应用范围、隔震设计基本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分部设计法等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以期为设计人员把握隔震建筑设计脉络、掌握隔震设计方法提供帮...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设计一直是个重点问题,抗震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水平和使用周期。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层结构的隔震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实际的高层结构隔震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在高层结构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方法。主要包括上部结构形式和布置、隔震支座、计算方法等六个方面,以供高层结构隔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功能和超弹性性能提出了一种由形状记忆合金与叠层橡胶支座组合而成的隔震耗能体系。通过对安装了该体系和仅安装叠层橡胶支座的4层隔震结构进行实例计算,比较两种隔震体系的隔震和耗能效果,表明隔震耗能体系能有效地控制隔震层的水平位移,提高结构抗震的可靠性,并实现建筑结构隔震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随机摄动方法,分析了不确定隔震建筑及其二级系统的动力响应。隔震系统设为线弹性叠层橡胶隔震器。考虑上部结构参数的随机性,讨论了不确定性对隔震建筑及其二级系统的动力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既有建筑混合隔震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既有建筑结构整体移位后可采用隔震连接技术就位。为某移位保护性建筑结构就位进行了混合隔震层设计,对所采用的叠层橡胶滑板支座及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静力试验,获得其隔震性能参数,并采用SAP2000对采用混合隔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分析,与未采取隔震措施时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程采用混合隔震技术融合了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该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建筑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叠层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建筑隔震的基本原理、叠层橡胶支座的选择、隔震节点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和检查验收标准。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叠层橡胶建筑隔震支座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潘鹏  王飞  曹海韵  王涛 《建筑结构》2012,(12):49-53
以一个典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为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了隔震层的优化设计。研究了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合使用时的优化配比、单独使用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时的优化铅芯含量,以及铅芯橡胶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合使用时的优化配比。提出了考虑功能性要求的基础隔震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种危害极大的突发自然灾害,为了追求更高的抗震安全,专家们提出了在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离装置,阻止强大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灾害。迄今,以叠层橡胶垫为隔震装置的基础隔震技术最为成熟,在许多新建、改建工程中得以采用,取得了良好防震减灾效果,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S0011-2001增加了有关隔震技术的内容,对设计人员熟悉和掌握这种技术提供了保障。但由于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对质量控制的监理人员来说,了解建筑隔震知识、掌握质量控制要点和标准非常重要。笔结合工程实践,谈谈对叠层橡胶垫隔震工程质量监理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隔震建筑进行了介绍,简要概括了隔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引入了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详细阐述了隔震结构时程分析、上部结构设计、下部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烈度区低层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加固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L中的计算方法对砌体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加固分析,对该结构行了叠层橡胶支座的布置与选型,研究了其隔震效果。结果表明,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能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小于0.4,使上部结构地震作用降低50%左右,达到预期目标;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叠层橡胶支座极大面压和极小面压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为后续类似低层砌体结构加固工程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叠层橡胶基础隔震房屋结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河南安阳市东风路粮油综合楼无粘结基础隔震工程为背景,说明了叠层橡胶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表明,无粘结叠层橡胶隔震器不仅在可靠性方面具有充分保证,尤其在价格方面远低于国内外已有的粘结型叠层橡胶隔震器。这就为在普通房屋结构工程中采用基础隔震技术消除了经济障碍。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基础隔震背景工程与同时修建的、以现行抗震规范为依据设计的对比工程竣工后的决算数据可看出,在主体工程造价方面,基础隔震工程(含隔震层费用)比对比工程约节省10%。  相似文献   

19.
张富有  程文瀼 《施工技术》2002,31(11):37-37
基础隔震因其优良的隔震性能已成为一种抗震的新对策 ,为避开强震时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 ,原则上讲隔震建筑的周期愈长愈好。这就要求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应很小。但是随着隔震层水平刚度的减小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侧移将增加 ,有可能导致橡胶隔震垫因水平位移过大而失稳破坏。本文提出的带限位钢棒的叠层橡胶隔震垫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 ,钢棒不起作用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钢棒起限位与提供阻尼的作用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 带限位钢棒的叠层橡胶隔震垫(1 )几何构造 带钢棒的叠层橡胶隔震垫如图 1所示。在橡胶隔震垫内孔中有一软钢棒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为依据,通过介绍隔震设计的关键指标,总结该类建筑的隔震设计特点,并提供一种可用于该类型建筑隔震层设计的参考方法,分析了隔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提出进行隔震层设计时隔震支座面压控制的建议,并根据对比研究得出:采用常规橡胶支座隔震层的建筑的安全裕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建筑的一般性改造要求;隔震建筑对结构荷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