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沫陶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泡沫陶瓷的特性、制造工艺、用途及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指出除现有的堇青石质、氧化铝质、堇青石-氧化铝质过滤器外,还开发了氮化硅质、碳化硅质、氧化铝质产品。  相似文献   

2.
沥青质沉积对油田生产会造成严重危害。介绍了常用的沥青质清除方法;总结了沥青质分散剂的不同评价方法;归纳了近年来研究的沥青质分散剂的种类;阐述了不同种类的沥青质分散的抑制机理;最后对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盛强  王刚  金楠  张淇源  高成地  高金森 《化工进展》2019,38(3):1147-1159
通过总结和深化对石油沥青质微观结构及其轻质化工艺的认识,探索沥青质有效转化途径,为解决重质油加工过程中沥青质轻质化的难题提供思路。首先对沥青质微观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分析沥青质基本单元片层结构和构成纳微缔合结构的相互作用力,推测构成沥青质纳微尺度结构的只有少数似晶缔合体,大部分为非晶缔合体。通过分析沥青质轻质化工艺发现热裂化和加氢转化工艺并未实现沥青质的轻质化,沥青质大多缩合生成了焦炭产物,虽然溶解作用使得沥青质在超临界水中有部分转化,但由于释放的活性氢数量有限,解决不了沥青质缩合问题,焦炭产率仍然很高。液相加氢转化利用活性氢自由基终止沥青质大分子自由基的链反应避免了生焦,实现了沥青质的有效轻质化。通过分析沥青质转化过程中胶体体系的稳定性,发现维持热裂化和加氢转化过程中重油胶体体系的稳定性较差,以沥青质为中心的胶束与分散介质之间的转化性能差异导致体系发生相分离而生成焦炭。液相加氢转化工艺中,由于新建立的胶体体系的分散介质保证了稳定的沥青质胶束的溶解能力,而为沥青质的有效转化提供了优良的反应环境。本文对沥青质的纳微缔合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指出对非晶缔合体进行有效解构是沥青质液相加氢实现轻质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褐煤干燥提质技术和褐煤干馏技术以及这两类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中国褐煤提质市场和主要干馏工艺的发展建设现状,总结了中国褐煤提质工业的发展情况。2008_2012年,中国干馏提质项目明显增加,而干燥提质项目数量基本稳定,多用于坑口电厂的电煤干燥;2010年项目总量和投资额出现低点,2011年以后,中国褐煤提质项目投资额成倍增长。阐述了目前国内主要的褐煤干馏提质项目主要有国富GF褐煤提质工艺、LCC提质工艺、DG工艺直立炭化炉工艺、ZDL工艺等,并对各项目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中国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为:减少褐煤直接燃烧,加大褐煤提质再利用;以褐煤干馏提质为主,辅以干燥提质;褐煤资源的多联产梯级利用逐步成为褐煤资源利用的主导;褐煤提质装备系统大型化将是褐煤综合利用系统装备开发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复合锆质陶瓷喷丸的制备,分析了复合锆质陶瓷喷丸的特点,并举例说明了复合锆质陶瓷喷丸的应用情况,讨论了制备工艺对复合锆质陶瓷喷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Ru/C催化作用下生物油在超临界乙醇中的提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  骆仲泱  杨义  李国翔  卢孔裕 《化工进展》2015,34(10):3650-3655
使用了两步加氢-超临界提质以及一步超临界提质两种方法对生物油进行提质,并进行了溶剂回收利用。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这两种提质方法,生物油的物化性质均得到有效提升,提质后生物油中酸、酮和酚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醇、醚和酯类等理想产物的相对含量有显著上升。根据每步产物的GC-MS结果,对提质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进行了推测。相对于一步法提质所得到生物油,两步提质法所得到的提质生物油中醇和醚类的相对含量略高而酮、酚和酯类的相对含量略低。同时,相比于一步超临界提质,两步加氢-超临界提质过程中乙醇的消耗量有所降低。溶剂的回收利用在降低生物油提质所需要的乙醇含量的同时提高了提质产物中酯类的相对含量,这表明在较低的醇油比条件下超临界提质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油提质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常用的危险废弃物焚烧炉内衬用耐火材料的种类进行了综述,指出不同工作环境使用的内衬耐火材料主要有刚玉质、碳化硅质、莫来石质、黏土质、铬刚玉质、刚玉-碳化硅质、刚玉-莫来石质、镁铝质等,总结了内衬耐火材料损毁的机制,包括机械磨损、热剥落和化学侵蚀,并对危废焚烧炉内衬用耐火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沥青质在渣油的组成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渣油加氢反应过程中,沥青质的转化是渣油加氢转化的难点。研究沥青质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加工渣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概括了研究沥青质结构、组成的方法,并对于沥青质的反应性能作了分析,有助于对沥青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煤炭的分质利用及低品质煤的提质受到高度关注;介绍了煤炭分质利用的定义、工业过程及流程,提出了"半"分质利用没有实际意义,深度分质利用在示范厂建设成功前,不宜大规模推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褐煤提质可有效提高褐煤的质量及扩大褐煤的用途。针对国内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现在比较热的褐煤提质工艺,并对国内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褐煤提质可有效提高褐煤的质量及扩大褐煤的用途。针对国内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现在比较热的褐煤提质工艺,并对国内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外热式多管回转低阶煤提质技术,建立了一套处理量50kg/h的半工业化试验系统。以黑龙江某地煤种为实验用煤,分析了提质温度和提质时间对提质效果的影响,获得了该系统运行的优化工艺参数,并分析了该工况条件下的提质产品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提质温度的升高,半焦中挥发分含量逐渐减少,焦油的产率呈抛物线形式增加;随着提质时间延长,焦油中挥发分含量逐渐减少,焦油产率逐渐增加。在试验煤种及试验工况条件下的最佳提质工艺参数为:提质温度535℃,提质时间30min;焦油产率可达12.54%;焦油中的甲苯不溶物含量为1.65%,煤气热值可达5044kcal/m3。该装置的72h连续运行表明了该技术工业化的可行性,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石油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原因并比较了各种除垢方法的特点,综述了沥青质的组成、结构和沉积机理,阐述了沥青质分散剂的类别、作用机理以及沥青质分散剂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最后对沥青质分散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评价抑制剂对沥青质沉淀点、沉淀量、沉淀尺寸,研究了沥青质抑制剂对沉淀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不同浓度抑制剂能够推迟沥青质沉淀初始点,相对应的沉淀量大幅降低,沉淀尺寸随着抑制剂的加量也相应减小,说明抑制剂能够较好的抑制沥青质沉淀析出。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RD等表征表明抑制剂能够通过改变沥青质分子的极性、发生氢键作用、分散沥青质分子、吸附或嵌入沥青质分子片层等多种作用,抑制沥青质的析出,并且对沥青质沉淀具有较好的分散作用,极好的抑制了沥青质沉淀。  相似文献   

15.
低阶煤制取活性炭是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陕北某矿低阶煤进行了煤岩显微组分分析,其镜质组质量分数为70.32%,惰质组质量分数为29.18%;通过浮选法探索了矿浆pH值对不同显微组分富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岩组分富集率与矿浆pH值存在非线性关系,当pH=4时,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富集率相对较高,分别约为75%和60%。对镜质组及惰质组进行了X-射线分析及热重分析,发现惰质组的芳构化程度和缩合环数相对镜质组更高,脂肪结构更少;以惰质组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分析了惰质组富集率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惰质组含量高时更易生成微孔发达的活性炭。  相似文献   

16.
褐煤提质技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褐煤提质工艺,并对国内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城市供水的水质现状,国内外分质供水的区别,介绍了分质供水的处理技术,指出了分质供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文  龙军  任强  蔡新恒 《化工进展》2019,38(5):2158-2163
沥青质的聚集与其相行为、流动性、结焦、沉积等密切相关,是影响重油加工的关键。沥青质分子结构的高芳香性、高杂原子含量等特点,使其存在多个易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是沥青质发生聚集的主要原因。描述沥青质聚集行为的模型主要有Yen-Mullins模型、超分子组装模型、类线性聚合模型以及溶解度模型等,本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各种模型的特点。文中指出Yen-Mullins模型通过沥青质分子、纳米聚集体、团簇描述了沥青质聚集过程;超分子组装模型基于超分子化学,认为沥青质聚集是多种相互作用累积形成的超分子结构;类线性聚合模型和溶解度模型都是对沥青质聚集行为进行简化,主要用来预测沥青质的分子量和溶解行为。沥青质的分子结构是产生各种相互作用及聚集行为的基础,而现有的分离和表征主要是基于沥青质团聚体,因此高效分离和精确表征得到沥青质单分子结构是研究沥青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聚集机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电子陶瓷系统中的绝缘质、介电质、压电质与离子导体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了电子陶瓷材料及其生产工艺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城市供水的水质现状,国内外分质供水的区别,介绍了分质供水的处理技术,指出了分质供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