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Developing trusted softwar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and a natural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At present,the method of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 software trustworthiness cannot guarante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s of software systems completely and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dynamical system study,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s of software systems and the basic scientific problems of software trustworthiness complexity,analyzes the c...  相似文献   

2.
王德鑫  王青 《软件学报》2018,29(11):3412-3434
近年来,软件可信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一种比较共识的观点认为,软件可信是软件行为符合预期的程度.质量形成于过程,显然,建立质量信心的证据也散布于过程.软件开发过程中,主体、行为和各种保障手段则是建立软件可信的基本依据.基于证据的决策和管理是现代质量理论的核心,基于证据、数据驱动的软件工程都是试图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的支持下,从过程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软件过程可信度模型,其中,证据作为建立软件可信、支持可信评估的基础要素,是模型非常重要且基础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该模型中的证据体系,遵循完整性、必要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这4项原则,基于过程管理的基本要素,通过调研以及与CMMI等软件过程参考模型的对接来提炼、定义和质证模型中的可信证据,使证据具备良好的公信力和可比性;同时,增加了部分目前其他模型都没有涉及的证据来刻画对软件过程的可信增强,从而建立了一个从可信实体、可信行为、可信制品这3个目标进行可信保障、并覆盖软件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证据体系.该证据体系科学、客观并具有良好的公信力,结合可信度模型的其他部分,可以实现基于证据的、自底向上的软件过程可信评估,可供软件组织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证据的软件过程可信度模型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鑫  王青  贺劼 《软件学报》2017,28(7):1713-1731
软件可信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但对软件可信性的评估却一直没有一个系统并且客观的标准.一些研究工作从可信证据的采集渠道入手,譬如认为有第三方测试的证据,其可信级别就高一些,而若有用户的使用反馈则可信级别就更高.这些工作在可信的客观性方面做了很好的贡献.但我们知道可信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而且质量形成于过程,其证据的充分必要程度,以及对必要开发过程的覆盖程度等非常关键.本文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从过程的实体、行为以及制品三个方面提取软件可信的证据,建立了由37个可信原则,182个过程可信证据和108个制品可信证据组成的软件过程可信度模型,并给出基于本模型证据的软件过程可信评估方法,试图从开发过程的可信来建立软件产品的可信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A software architecture centric self-adaptation approach for Internetwar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eing on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Internetware, self-adaptation means that the software system can monitor its runtime state and behavior and adjust them when necessary according to pre-defined policies. Focusing on the three fundamental issues of self-adaptation, including the scope, oper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a software architecture (SA) centric approach for Internetware's self-adapta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ll of the self-adaptive actions, i.e. monitoring, analyzing, planning and executing, are performed based on SA. In detail, runtime state and behavior of Internetware are represented and changed in the form of runtime soft- ware architecture. The knowledge for self-adaptation is captured, organized and reasoned in the form of SA so that automatic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are achieved.  相似文献   

5.
基于QFD技术的软件可信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软件可信性的多维属性进行系统综合的度量评估,在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有效地跟踪和控制软件可信度是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针对该问题,运用质量机能展开(QFD)技术分析软件可信需求和设计质量特性,并整合运用Kano质量模型测量软件可信性对于软件设计质量特性的敏感程度,提出了一个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可信性评估方法。最后采用某航天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演化是软件可信性的核心问题。为了研究在动态、开放、多变环境下,干扰对软件可信性的影响,在分析软件系统可信性传递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元胞自动机机理和耗散理论,构建基于用户视角的软件系统可信性演化的移动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软件系统在受到干扰的情境下,软件可信性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软件系统在受到干扰的环境下,当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其可信性评价值降低,在经历了多次干扰后,系统可信性评价值最终稳定,这为动态评价、预测软件系统可信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软件可信评估是软件质量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软件可信评估研究存在适用的软件形态单一、评估的可信属性固定、缺乏具体的评估工具等不足。因此,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软件可信评估模型,系统地讨论了模型的实现过程,开发了一个可信评估管理系统,通过对一个税务领域案例的详细分析,验证了模型实施的可行性。该研究及评估工具能有效辅助软件可信评估活动的实施,指导软件质量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是一种新型复杂的网络化嵌入式系统,在CPS中存在多种软件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如何确保软件及其交互可信性是开发高可信CPS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面向CPS软件的可信性评估框架,该框架包括两个模型:可信性指标模型和可信性评估模型.可信性指标模型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得到,而可信性评估模型则利用建立的可信性指标模型评估CPS软件及其交互的可信性.最后给出的实例分析,说明了提出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中构件间交互的可信性,将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与Pi演算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软件构件间交互的可信性验证模型。在构件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抽取规则抽取Pi演算语义来描述构件的行为。进一步利用Pi演算的操作语义推演构件间的实际交互行为。将得到的实际交互行为与预期交互行为比对,可判断构件交互的可信性。最后,通过实例对该模型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该模型能够对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中任意两个相互交互的构件之间交互的可信性进行验证,为判断该类系统中构件间交互的可信性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TPM的运行时软件可信证据收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亮  郭耀  王华  邹艳珍  谢冰  邵维忠 《软件学报》2010,21(2):373-387
扩展了已有的软件可信性证据模型,引入了运行时软件可信证据,从而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软件可信证据模型.为了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可信证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技术的软件运行时可信证据收集机制.利用可信平台模块(trusted platform module,简称TPM)提供的安全功能,结合“最新加载技术(late launch)”,在操作系统层引入了一个可信证据收集代理.此代理利用TPM,可以客观地收集目标应用程序的运行时可作为软件可信证据的信息,并保障可信证据本身的可信性.该可信证据收集机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面向不同应用的信任评估模型.基于Linux Security Module,在Linux中实现了一个可信证据收集代理的原型.基于该原型,分析了一个分布式计算客户端实例的相关可信属性,并且分析了可信证据收集代理在该应用实例中的性能开销.该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软件可信分级模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件可信评估是软件可信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处在研究阶段。在分析软件可信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层的软件可信分级模型。该模型定义了软件可信属性模型与软件可信等级,建立了软件可信证据参考模型,并描述了可信属性、可信等级、可信证据以及可信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软件可信分级模型为建立软件可信评估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Emerging with open environments, the software paradigms, such as open resource coalition and Internetware, present several nove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user-centric, non-central control, and continual evolution. The goal of obtaining high confidence on such systems is more di?cult to achieve. The general developer-oriented metrics and testing-based methods which are adopted in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for high confidence software seem to be infeasible in the new situation. Firstly, the software develo...  相似文献   

13.
目前软件可信性度量的理论方法尚未完善,对于移动终端软件可信性的度量研究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方法。文章以Android系统为例对可信行为声明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可信行为声明的描述内容。最后从软件可信性度量与评价问题入手,建立了Android软件可信性度量模型。  相似文献   

14.
支持软件可信评估的框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件可信评估是软件可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存在适用的软件形态受限、评估的可信属性不全面、未提供具体的应用实现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已有相关工作进行改进和扩展,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软件可信评估框架,阐述了应用该框架实现可信评估的具体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并基于该框架开发了可信评估管理系统,验证了框架实施的可行性。实验表明此项研究适用于不同形态的软件,支持可信属性、可信证据、评估指标的定制,对于软件可信评估活动的成功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可信度量中的属性权重,提出一种新的软件属性权重的分配方法。首先,对软件属性模型进行分层划分属性,引入软件属性互相影响的概念;其次,结合基于属性相互影响和属性重要性的权重分配方法,从两个层次对属性的权重进行综合预测;最后,通过实际的例子对软件属性权重进行量化的分析,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具体过程。提出的软件属性权重的分配方法是一个通用的方法,对于各种软件可信度量中的属性权重可以进行相应的分析,在可信度量中软件属性权重的确定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面向验证的软件可信证据与可信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软件可信性问题的凸显,近年来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研究与软件可信有关的问题。从认识和理解软件的角度,基于对软件的思考以及认识越深入软件越可信这样一个观点,在对传统的软件可信证据收集与分类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验证的可信证据模型。该证据模型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可信证据收集与分类方法的不足,便于多维性评估,有利于可信演化,符合人的认识习惯。最后,基于该可信证据模型,为探索解决可信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种支持软件资源可信评估的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支持软件资源可信评估的框架,并分析了该框架涉及到的技术,如证据收集、证据信任管理和可信评估等.阐述了该框架在北京大学软件资源库中的设计决策和实现方案,并给出一个详尽的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认证可信度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证是操作系统安全的基础之一,没有经过用户认证,系统安全的3个基本特性:秘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将会严重地受到破坏.但是由于当前系统在用户认证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认证机制的不确定性、认证规则的不确定性和认证结论的不确定性,借鉴专家系统中不确定性推理的思想,提出认证可信度的思想,并给出了认证可信度因子模型.该模型对认证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给出了度量,针对需要多种认证机制的重要、特殊系统给出了认证可信度因子在多认证机制之间的传播公式,并进行了证明.通过在认证过程中引入认证可信度,可以很好地描述认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可以更好地增强系统在多种认证机制情况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软件可信评估研究综述:标准、模型与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攸关软件的可信性关乎生命安全和财产保全,因此,分析评价软件可信性是否符合用户的预期(即软件可信评估)至关重要.软件可信评估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度量软件的质量,对软件生产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可信评估管理中涉及到的标准、模型和工具,而非关注软件度量本身.首先分析对比了软件可信性、可信评估的定义,并在研究了与可信性密切相关的软件质量的联系与区别之后,从相关国际标准、评估涉及的模型(包括质量属性模型、证据模型、分级规范等)以及软件工具支持等方面综述了软件可信评估研究工作.并且区分了这些方面中领域相关、领域无关的不同之处.目前软件可信评估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并开发了若干工具辅助进行可信评估,但仍需在通用性、可伸缩性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20.
Trustworthiness of Internet-based software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Recent years see an increasing concern over the trustworthiness of Inter- net-based software. By analyz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Internet-based software and 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s, we point out that, on the one hand, due to the open- ness and dynamic nature of the Internet, the identity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capability trustworthiness of the software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on the other h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e whole system, emerging computing paradigms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autonomous software need some impacts on the behavior of the software. Here we put forwar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trustworthiness of Inter- net-based software, and propose a trustworthy assurance framework for Internet-based virtual computing environment (iVCE). This framework deals with the trustworthy proper- ties of software on identity, capability and behavior in a combinated way. The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in inter-domain computing environment, assurance on high availability of servic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autonomic collaboration are taken as three core mechanisms of iVCE trustworthy assu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