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访谈初识"、"亲述感悟"、"游历象山"、"解读文字"这4个步骤,对中国文人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与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解读。其中着重分析了王澍在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时的灵感来源和思想方法。同时通过对王澍所撰写文章的理解来挖掘王澍的文人特质和其所想表达的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2.
On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warding of the Pritzker Prize to the first Chinese architect, Wang Shu, in May 2012, jury chair Lord Palumbo commended him for an architecture that is ‘timeless, deeply rooted in its context and yet universal’. Visiting Wang and his work in the ancient city of Hangzhou in Eastern China, shortly afterwards Edward Denison and Guang Yu Ren sought to understand why Wang might have succeeded where other architects have failed in a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forging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which is in tune with tradition while being of a ‘genuine and often sublime originality’.  相似文献   

3.
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中国建筑界来讲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作为和王澍近8年的同窗好友,对他表示祝贺!也为中国建筑界感到骄傲!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解说王澍获奖的原因:"讨论过去和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重要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演化成能够植根于历史并能面向未来、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青瓦与反拱     
张早 《建筑师》2013,(1):92-97
2012年9月,王澍、陆文宇携"瓦剧场"亮相柏林,这座以编木拱桥这种传统木构技术为原型搭建的装置作品将用于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瓦园"的六万片老瓦带到柏林。在这个叙事感很强的设计中蕴藏着王澍的设计思考及习惯,通过对其分析有助于对王澍建造哲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问答王澍 AW: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本次获奖对您个人和对整个中国建筑的意义是什么?您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持什么样的看法?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何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的普利茨克奖,该奖发源于美国。是业界公认的、颁给当代建筑师的最高奖项。但当一位建筑师获得这一荣誉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本文通过对以往这一桂冠的获得者的后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地标建筑及“明星建筑师”现象的考察,来推测这位来自中国杭州的建筑师王澍日后的发展轨迹。这篇文章建立在一篇访谈的基础上,指出王澍的作品不管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本土,都将对当代建筑产生有意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杜娟 《华中建筑》2012,(8):28-30
当代建筑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界逐渐被商业化侵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造型奇特的建筑而忽略了建筑本该具有的特质。然而,文人出身的王澍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之路。王澍称自己的建筑是“业余的建筑”。该文将从空间场所的营造、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以及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三方面对王澍建筑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试图深入理解其所谓的“业余建筑”,进而探讨这种“彻底的”建筑观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澍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文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和个人经验的探索,建筑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文章通过对王澍早期和近期作品的比较分析,从设计观念、空间形式、建造技术以及建成效果等方面,对其建筑历程和特点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梳理,试图探讨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整体上呈现"模糊"的状况下,力求突破的价值与现实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基本上,中国当代建筑可以1993年张永和设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宣布脱离设计院等大型系统,以个人声张为中心的新模式,作为阅读分水岭。这之后,个人的、实验的、另类的,甚至批判的建筑作品纷纷出现,王澍与陆文宇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即是这波建筑运动的重要一环。初期的整体发展路线,区划了所谓的"海归派"与"本土派",但二者间的分野,随着时间发展也逐渐模糊,尤其原本发言位置似乎居于下风的"本土派",气势与表现益发夺目,开始挑战及调整"海归派"的建筑路线,让二者间有着交迭的现象。建筑评论家朱剑飞曾经以"关注社会问题的都市现实主义",作为另一种现象与思维上的定义,避免原本纯以出身与背景作归类,而回归到对作品的观看,确实有其合理性,而王澍就是他认定对于"都市现实主义",做出回应的代表建筑师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金秋野 《建筑师》2013,(1):6-14
本文讨论王澍的思想和作品,指出王澍是从环境伦理、职业人格和设计语言三方面应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危机。重新梳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筑学注入新的内容。本文进而指出:王澍的建筑主要是在诗的层面起到醒世作用;他所秉持的“传统”主要与心学有关,借以扩充当代营造者的文人情怀:王澍努力实践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但其作品仍具较浓西方色彩,建造过程与他所批判的潦草城市化也有相似的地方。作为先行者。王澍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建筑学革新之路,他的实践和理论。是激烈城市化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厚度的意义     
青锋 《建筑师》2013,(1):52-61
将2012年普利茨克奖与2011密斯·凡.德·罗奖获奖作品相比较。会发现它们都体现出了一种“厚度”特征,这提示了一种跨文化的建筑倾向的存在。在王澍的作品中,厚度包括如下几个层次:时间、材料、建构与劳动。这些特征让上述作品迥异于近年来的大多数明星作品。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也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主流现代建筑传统保持距离。在建筑的分析之上。本文将借用海德格尔的“世界”与“大地”的概念,更为深入地讨论厚度这一元素的含义。以及它与王澍所探索的“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郑小东  王小玲 《建筑师》2013,(1):104-108
本文通过对王澍作品的解析,阐述其在多个层面具有的戏剧性特征。王澍的建筑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具有空间的戏剧性。王澍独特的建筑形象和浓重的材质表达,具有图像的戏剧性。王澍对于传统材料的创新使用,具有建造的戏剧性。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戏剧性来抵抗商业文化和奇观文化的冲击,探索中国的建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2,11(4):13-15
该文介绍与评述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人和王澍的建筑设计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罗西《城市建筑学》一书的解读基础之上的。王澍在论文中所提出的诸多命题也多跟罗西当年所面临的挑战遥相呼应。然而,罗西笔下的概念多是诗意和复杂的。像“都市人为事实”就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简单概念。既不好译,也很容易获得诸般新的阐释。本文作者就是从这一核心概念入手,通过回溯,找出王澍论文中的思想路径,以期同时照见王澍与罗西在城市理解上以及设计对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零度的写作     
童明 《建筑学报》2012,(6):1-11
通过介绍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建筑思想发展历程,解析王澍在建筑学思考中的哲学基底,结合分析他在建筑创作中的设计方法,呈现王澍作品对于当前中国以及世界建筑领域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16.
The thre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 namely Yung Ho Chang, Liu Jiakun, and Wang Shu, have often been labeled as the ‘avant-garde’ or xianfengarchitects in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xianfeng architect label, Wang claims that he is a houfeng(rear-guard) architect because of his obsession with tradi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abeling these architects as ‘avant-garde,’ xianfeng, or houfeng.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western discourse, notable attributes of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avant-garde are identified, and a tentative framework is developed to test its validity and usefulness in a non-western context. The term youfeng is arguably a better phrase to describe these three Chinese architects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jectory of modern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王澍访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记录了一次对王澍的访谈。采用对话形式,通过提问的设置、王澍的回答及其他参与对话者的互动讨论,展示出王澍对写作、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中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邓往 《建筑师》2013,(2):34-38
过去二十年来王澍以艺术家建筑师的姿态通过自身的言行对中国的职业建筑师等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展开了批判。其实这两种建筑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包括普利茨克奖在内的有关建筑创作的艺术类奖项属于主观性的奖,而不同于科学界的那种客观性的奖。中国的科学技术奖到底属于哪种奖?王澍通过自己十年来创作获得了普利茨克奖,宁可看作是奖给朝气蓬勃的青年建筑师这个群体的和对他个人对主流建筑的批判性姿态,对王澍个人而言更应看作是一种激励。毕竟离完美还有距离。  相似文献   

19.
范文昀 《建筑师》2013,(2):44-47
陈述可以理解的王澍及其建筑思想:书写。多样化,差异性,综合性,建造实验。突围,自我而无我。  相似文献   

20.
刘海玮  亓俊华  张百平 《建筑》2012,(19):17-18
中国建筑学会于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开展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和百名建筑师宣传推介活动"的决定。2012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评审委员会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百家名院和百名建筑师。近期,中国建筑学会将举行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出版中英文版的《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图册和《中国百名建筑师》系列丛书;在业界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组办入选建筑师专题访谈节目;组织入选建筑师参加亚洲建筑师大会进行国际交流;在2012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上举办入选建筑师和百家名院的展览等活动并举行隆重的颁证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