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玉芬 《硅谷》2009,(10):56-57
基于一种有效的软件质量模型和模糊逻辑知识,对软件质量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提出软件质量的模糊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的背景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硫酸法生产工艺中的先进组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问题。立足于环保和成本,构建了投入产出模型。通过验证得到了该工艺组合对副产物的经济收益,“三废”成本的节约额以及环保成本的降低额。结论表明:在硫酸法钛白粉生产中采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适用的;该先进生产工艺组合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灰色GM(1,1)模型预测路基沉降存在的不足,引入了弱化缓冲算子对监测数据进行弱化处理,以此建立了加权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以兰州南山路路基沉降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颗粒阻尼减振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回归设计的方法,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建立颗粒阻尼减振特性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预测,并通过试验验证该回归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分析得到颗粒阻尼减振特性与主要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对颗粒阻尼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模糊随机环境下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优化问题,将贷款的收益率刻画为模糊随机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问题的模糊随机机会准则模型。文章中对该问题的模型应用集成模糊模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进行求解。数值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软件质量模型的三维矩阵表示方法,可用于软件质量评估方法的改进.利用软件特性、软件子特性和软件属性建立软件质量度量的三维矩阵;用模糊变换的方式得到软件质量特征矩阵;通过对软件质量特征矩阵能量比较的方式得出软件评估结论.结合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简易,可行.  相似文献   

7.
以实现功能创新组合为设计目标,对现有产品功能进行创新组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对典型多功能组合产品各分功能之间关系分析,引入功能主题链这一概念,构建不同产品之间功能主题链,以此为组合设计前提;提出基于功能本体的创新组合设计策略,利用功能本体知识库,查找匹配各产品主要部件的功能语义,列出相同或相近的功能语义表述,以此为组合契合点.由功能-结构相互映射关系,实现已有产品功能到其结构的映射,在结构模型上进行组合设计,结合设计相关知识及联系实际得到满足社会和技术需求的创新组合产品模型.最后,用实例验证了上述组合创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效益最大化模型,对标准化作业中的工序要素和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组合,并以S汽车制造厂油漆车间生产线实施标准化作业为实例,对该模型实施过程及有效性进行验证.实例证明,该模型在生产线的工序要素组合与操作人员的组合优化中可以起到快捷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目前陪伴类产品因功能延展性差而导致产品闲置和资源浪费这一现实问题,从双用户出发构建一套较为适用的功能识别方法模型,来深层次挖掘功能拓展潜力和提高功能延展性。方法 从主用户和陪伴用户来细分多用户构建协同用户角色模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调研等方法,来深层次挖掘用户的需求功能,运用KANO模型获取分功能要素在产品整体需求功能中的权重因子,综合运用随机和组合过程计算产品功能组合方案的总体需求度排序,由此筛选出用户需求度较高且与主用户具有匹配度的功能组合方案。结论 以婴儿车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功能方案的输出,验证该方法模型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输电线路模型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真实、高效导入和展示问题,提出了输电线路组合建模的方法,并对影响线路设备模型姿态的关键问题——电线模拟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通过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既保证了电网模型对电网设备的真实反映,又提高了三维系统运行速度和效率,为后续电网相关业务深入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贝叶斯动态模型理论,探讨了非平稳动态测量误差贝叶斯建模原理及实时修正的方法.由多项式模型、季节模型、回归模型和噪声模型等模型分量组合的贝叶斯动态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各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特征,客观反映了动态测量误差的变化规律.利用贝叶斯递推算法和标准信号插入,适时对动态误差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适应非平稳动态误差的时变性,有效控制了动态模型预报精度损失,提高了动态误差实时修正的精度.通过长光栅动态测量系统实时误差修正实例,验证了该方法正确可行,误差修正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春茂  陈磊  李沛 《包装工程》2017,38(22):141-146
目的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提取内向性特征,构建一个符合内向性的产品要素设计模型,并验证模型可靠性。方法以焦点小组法对东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差异对比,用Q-sort法对典型东方传统设计进行特征提取,提出产品要素设计假设模型。用设计实践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检验模型可靠性。结论提取并验证了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内向性特征,基于此特征构建出一个可靠的产品要素设计模型,该模型从造型、色彩、材料、工艺和寓意5个方面诠释了体现传统文化内向性特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真空绝热板(VIP)的绝热机制出发,建立了VIP的使用寿命评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玻璃纤维芯材VIP的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基于Arrhenius定律,建立了VIP的加速寿命模型,通过试验确定加速寿命模型中的参数及VIP的激活能,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VIP在不同温度下的使用寿命。通过试验样品的长期跟踪数据来验证两种寿命模型的可靠性。探讨了提高VIP绝热性能及延长使用寿命的方法。本研究工作对VIP关键技术突破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软件可维护性是软件质量中一个重要特征。为了有效地评价软件的可维护性,为后续软件维护提供决策,本文以ISO/IEC 9126为指导,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软件可维护性评价模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软件可维护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测试软件按照模型进行验证评价,确定了其可维护性等级,并对评价结果与传统模糊评价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误差低、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紧缩场蜂窝夹层反射面板材料参数优化反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紧缩场高精度蜂窝夹层结构反射面板由经特殊工艺处理的铝蜂窝芯和表层铝板胶接而成 , 解析计算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很难准确获得该夹层板的材料性能参数。本文中采用数值2试验混合模型方法对该种夹层板的等效材料性能参数进行了优化反求。正向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 , 逆向分析采用遗传算法和梯度法组合优化算法。正、 逆分析过程的无缝集成和组合优化算法策略使反求效率明显提高。试验验证表明 , 采用反求方法获得的材料性能参数能够精确反应该夹层板的弹性本构关系 , 建立在该材料参数基础上的有限元模型具有理想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钢框架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端板连接节点是多高层钢框架结构体系中经常采用的梁柱连接形式,当考虑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作用并有足够的抗剪连接件时则形成了端板连接组合节点,楼板对组合节点承载力和刚度都有贡献。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考虑楼板组合作用影响的端板连接梁柱组合节点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并分别用有关研究者完成的无楼板钢框架端板节点及考虑楼板作用的组合节点的试验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总体上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基于该数值模型进行了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参数分析,探讨了楼板、柱腹板加劲肋、楼板配筋率、端板厚度、梁截面高度等参数对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欧洲规范建议的弯矩-转角关系模型进行了必要修正,最终提出了可反映楼板作用的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实用模型。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良好,可为进一步研究该类节点的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单元化应急物资集装包装,引入云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构建以功能性、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为主的单元化集装评价指标,以组合赋权计算指标权重,并采用云模型计算指标评价云和指标综合云,确定最优包装方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云模型构建的单元化应急物资集装评价效果优异,可为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软件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从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质量保证标准,测试技术、可靠性评估与预测以及形式化规范和验证等5个方面人出了软件质量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对所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最后指标了在统计测试,形式化方法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远  范玉顺 《高技术通讯》2006,16(2):157-162
提出了一种基于活动时序逻辑(TLA)的工作流建模与模型分析的形式化方法.该方法将模型及模型的性质都表示为一个TLA公式,对工作流模型性质的分析可以等价为对TLA中两个公式之间是否存在蕴涵关系的检验,从而建立了一个工作流模型各层次分析统一框架.一个工作流建模和分析的实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建模、模型分析以及指导模型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蔡圣燕  赵淑文 《包装工程》2016,37(15):178-182
目的对霓虹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进一步研究课题,推动图像色貌模型的发展。方法首先介绍2个典型的霓虹效应模型(嵌入式模型和Ehrenstein模型),阐述霓虹扩增效应的现象及产生机理,然后总结霓虹效应研究的主要成果,即各诱因对霓虹效应强度的影响规律。结论霓虹效应的诱因主要包括亮度组合、波长组合、视网膜照度和模型结构,文中对这些诱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