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火电机组的烟气余热回收多数采用金属低温省煤器,但面临受热面低温腐蚀、烟温降低不到位、烟气余热回收不充分、设备更换频繁、无投资收益等严重问题。以用户现场一台330 MW燃煤机组实际运行案例为依据,介绍非金属低温省煤器的特点、换热性能、结构型式,并进行了非金属与金属低温省煤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阐述了非金属低温省煤器应用方案,并对其换热性能和经济收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非金属低温省煤器更加适合在燃煤电厂中进行尾部烟气余热深度回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热管换热技术的特点及热管技术在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余热回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排烟温度,提高热效率,但需要解决低温酸腐蚀和强化传热两项技术问题。通过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ND钢的换热特性,拟合得到了光管和翅片管的传热系数。针对某垃圾焚烧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改,优化设计了低温余热回收换热器,降低了锅炉排烟温度,热效率提高4.3%。利用余热加热一次风,节省的蒸汽用于发电,余热回收设备的投资回收期约13个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有机溶剂——丙酮回收流程的分析,阐述非连续流程中余热回收和利用的流程设计问题,在流程设计中使用自控阀分时段控制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建立中间过渡系统的办法使不稳定和不连续的介质连续有效地完成换热,为非连续、变量流程中余热回收和利用寻求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换热新技术,对锅炉疏水排污水余热回收利用,提高锅炉热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余热回收理论和热管原理及工作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热管传热过程计算、热阻分析、热管设计和选型、材料选择和热管换热器结构计算等,设计了一台尾气余热回收甲醇蒸发器,并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三维建模。最后对该设计进行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发动机尾气余热甲醇蒸发器不仅能满足换热需求,而且具有较小的压力损失,能满足实际需求,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鞠辰  李伟 《机电信息》2011,(33):128-129
摘要:介绍了宝钢2030带钢连续退火生产线原烟气余热系统状况,通过烟气余热回收工艺系统改造,设置烟气排放总管,接出两级换热系统和定压补水系统,利用换热器的优化,最大化地利用了烟气余热,废气最终排放温度在200℃以下,有效地减少了蒸汽耗量,实现了节能降耗。另外还描述了该项目的创新点:优化换热系统布置,利用现有设备降低项目投资以及软件功能需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10):1477-1483
针对基于朗肯循环的汽油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特点,采用一种多层螺旋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根据蒸发器的结构和工作特点,在MATLAB中建立了计算模型,得到蒸发器各阶段的换热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工质流量的增加会导致工质与尾气在蒸发器出口处的温度降低,同时提高了废气利用率。工质的流量与过热度的增加会受换热面积的限制。为了进一步验证蒸发器的性能,建立并运行了朗肯循环余热回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款蒸发器的效率最大为89.33%,实际的废气利用率最大为41.93%。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了化工行业余热利用的重要性以及废热锅炉在余热回收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介绍了依照国内相关标准设计制造的高温高压卧式前置废热锅炉的结构特点。结合废热锅炉的特殊工况以及管壳程内介质流动情况,在管程入口处设置单程波纹管,换热管采用三重套管式换热,管箱密封采用Ω型密封,支座采用可变弹簧支座,根据各部位操作温度的不同,使用了低碳钢、耐热钢不锈钢等。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前置废热锅炉结构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针对火电厂烟气余热利用效率较低、易发生低温腐蚀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回收锅炉烟气余热的复合相变换热器,对复合相变换热器技术方案和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在锅炉启动、停炉及故障处理过程中的运行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该复合相变换热在湖北某电厂进行了实际应用,其运行安全性、经济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淬火油冷却及回收其余热的热管换热设备,以冷却淬火油为目的,同时回收淬火油的余热并加以利用,这样可以提高热能的利用率。流体介质分别为淬火油和冷却水,淬火油和冷却水各自构成一套互相独立的密闭循环冷却和加热系统,中间由隔板隔开,消除传统油-水换热过程中容易引起油水掺混而发生火灾的隐患,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被加热的冷却水可以用于清洗工件或者提供生活热水。应用该项技术后,可使热处理能耗380kWh/t。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换热器结构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换热管外壁添加圆形翅片以此来提高管式空气换热器的余热回收。利用CFX软件模拟分析新型换热器的传热特性,通过分析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翅片高度得出,翅片厚度为0.8mm、翅片间距为3mm、翅片高度为12.5mm,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张瑾 《机电技术》2016,(3):29-32
MGGH(Media Gas-Gas-Heater,零泄露气气换热装置)是一种基于热媒体的烟气余热利用气气换热装置,具有除尘前烟气余热回收和脱硫后冷烟气再热相互独立完成的特点,是满足火电市场消除烟囱尾翼、实现干烟囱排放需求的新一代产品。文章以江苏华电望亭电厂为例,介绍了MGGH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情况,表明MGGH有助于烟气零泄露、提高除尘效率、消除烟囱"尾翼",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4.
MGGH(Media Gas-Gas-Heater,零泄露气气换热装置)是一种基于热媒体的烟气余热利用气气换热装置,具有除尘前烟气余热回收和脱硫后冷烟气再热相互独立完成的特点。新增凝结水加热系统后,利用热媒水剩余热量加热凝结水,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文针对MGGH系统进行建模,设计组态进行调试,利用多系统解耦、不同工况变设定值、增加控制前馈等技术,实现了MGGH系统自动的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环保节能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种类空压机的应用情况、工艺流程、余热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空压机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系统。主要介绍了喷油螺杆空压机余热回收方案和离心空压机余热回收方案,阐述了空压机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系统的技术原理,并以某空压机站为例,对喷油螺杆空压机余热回收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结合喷油螺杆空压机余热回收案例和离心空压机余热回收案例,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对空压机的余热回收利用及节能减排工作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压缩空气产生过程中,大量的电能转换成热,余热回收利用潜力巨大。高效回收利用压缩空气热量成为空气压缩领域的当务之急。针对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介绍了空压机余热产生的原理;归纳总结了空压机余热常用回收利用的直接、润滑油间接或热泵制热水的方式;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在低品质余热方面的应用,详细总结了空压机余热发电和制冷的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重点总结了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系统在实现空压机余热大规模、高效应用研究;提出了对空压机余热高效回收的展望,为后续空压机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流体机械》2015,(12):77-82
对太阳能燃气热泵供暖系统及余热回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套缸冷却系统和排烟余热回收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套缸冷却水流量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排烟余热回收比(排烟余热中回收的热量占排烟余热总热量的比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及排烟余热回收器后的温升情况,最后以沈阳地区某建筑为例,对系统余热回收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每增加100r/min,所需的套缸冷却水流量增0.285~1.21g/s;排烟余热回收比为0.7时,系统可以获得最大的能源利用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与总能源量的比值);热回收循环水流经套缸冷却器后温度上升2~5℃,在最佳的余热回收比下,热回收循环水流经排烟余热回收器后温度可提高2℃左右;运行时间超过2年时,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比非余热回收型太阳能燃气热泵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定型机因废气直接排放带走大量热量而存在热能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气—气"换热方式、可拆卸结构装置、分散换热安装等对定型机进行技术改造,达到热能回收的目的;同时基于MCGS组态软件和Visual Basic软件,开发定型机节能监测管理系统,以计算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实际应用表明,1套余热回收系统配套2台定型机使用,每年的经济效益可达39万元,投入正常使用后24个月即可回收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了高效回收利用煤矿空压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能,针对原回收利用工艺存在的余热回收效率低与回收热源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对空压机的工作原理、余热回收原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设计理念。分析认为,空压机余热回收原理及系统设计有效降低了空压机运行温度,对煤矿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存在制热量不足的问题,一种可行的改善方式是回收电动汽车的废热来提升热泵系统的制热量。本文通过试验手段,搭建了以R134a为工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试验台,在环境温度-7 ℃、余热回收量为1.0 kW情况下,研究了热泵系统在串并联余热回收模式运行时的性能。通过改变压缩机转速,对比了2种余热回收模式的运行特性、制热能力及制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并联余热回收模式制热能力优于串联余热回收模式,最大可增加0.96 kW,且2种模式制热量均超过3.0 kW;并联余热回收模式功耗大于串联余热回收模式,最大可多0.63 kW;并联余热回收模式的COP略低于串联余热回收模式,但2种模式COP均大于1.5。根据2种模式特性的试验观察,本文提出一种节能高效的余热回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