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中建筑》2021,39(6)
村落的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村内集体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往往也是体现村落文化的场所。而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研究,其本身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不仅仅需要满足环境整治这一物质层面上的要求,还应考虑村落本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这一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要求。江门市大泽镇同和村是一个拥有自身独特农业文化的村落。该文通过结合此次同和村美丽乡村风貌活化设计实践,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丰富此领域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文明振兴的灵魂所在。本文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进行物质形态研究,同时总结归纳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后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提出合理的营造策略,进而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语境下,传统村落可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具有公共性、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公共空间.文章以东沙窝村为例,提取村落公共空间的原型并将其进行分类,探求其分化逻辑,并根据现状分析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从再现地域文化、原有空间适应性更新、提高整体协调性、民俗文化原真性、针灸式设计激活公共空间这五方面提出空间活化策略,以此为美丽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19,(12):53-56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机,乡村的景观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周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李集镇,通过对大周村整体村落各个要素的分析,从大周村的环境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运用符合当地实地情况的景观设计方法,对其整体村落格局、公共空间、池塘水系、民居立面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对大周村乡村景观重塑的效果,解决了大周村在道路、景观、环境、建筑立面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需要大力保护和发展的对象,在挖掘村落文化及提升村落品质的过程中,村落公共空间能够起到显而易见的效果.在分析公共空间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点、线、面层级来进行村落公共空间的营建的方法,从而达到改善村落的环境质量、凸显文化氛围的目的,以此增强村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使得农房更新改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一些地区的农房更新改建也涉及很多传统村落,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农房更新改造,相较于普通村落更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文章基于无锡礼社村、后巷村的农房更新改造,探索如何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与自然价值,延续其自然生态的整体格局和原有社会网络、街巷肌理、空间要素等,以期为相关传统村落地区农房更新改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修清 《建筑结构》2021,(1):I0009-I0009
公共艺术是强调公众可以欣赏或参与的艺术形式,乡村公共空间是村域自然空间中供村民休憩娱乐与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空间,运用公共艺术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能够以艺术化手段激活乡村地区发展活力。◆乡村公共空间的景墙区域效果图。公共艺术讲究整体协调统一性与拓展性,其中整体协调性要求设计作品的颜色、材质等外在形式与内涵文化要与所处地域环境相融合,拓展性要求设计作品应当向文化与设施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8.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或传统村落,却忽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破坏的村落;研究方法也都多以定性及粗略的几何测度为主,没有真正深入到村落与周围环境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中。通过采集40个村落样本的几何信息,基于分形理论提取三个空间尺度的平面几何图形,对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究村落形态的量化特征及空间形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空间形态研究拓展到普遍存在的村落中,有效促进南宁市整体村落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延续,为其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经济后发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其实,以期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  相似文献   

9.
环境适应性是人居空间的属性之一,在传统村落中亦有体现。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空间和社会特征,从形成伊始到演化发展,村落本体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要素息息相关。通过北洸村的案例分析,评析村落价值、解读现状问题,旨在提出契合实际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乡村社会在当代的更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陕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因为地形限制、缺乏规划、保护不当等原因,难以发展。文章基于对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活力现存问题的分析,从三生空间入手,对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提出更新优化意见,细化制定具体的优化策略。在对村落的文化价值最大保护的条件下,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激活村落空间的活力,从而带动传统村落转型,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村落的振兴要综合村落历史文化特色和物质空间环境两方面进行保护。文章选取黑龙江省三家子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深入访谈,总结出村落现状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依据村落既有资源条件构建村落建设与发展资源的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挖掘村落现状优势资源,进而从文化历史资源传承与保护、村落空间整治与保护两方面提出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机遇下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为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现存的若干社会问题,探讨了浙、赣、皖等乡村的更新策略,并深入现场调研,了解当地乡村的营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七次现场踏勘,笔者对江西平地源村落的现状、村落的民居建筑形式、总体布局、景观环境,以及其独特的公共空间形貌和社会形貌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乡村的现状问题和村落资源。通过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公共空间的演变,解析了公共空间承载村落本土特征的内在逻辑。根据现状肌理建立私有性空间和集体性空间的概念,重构村落的公共空间,激活村落活力,改善村落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在地”视角,对新疆额敏县上杰勒阿尕什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空间肌理与营造特征,梳理村落风貌现状和民居建筑的绿色性能。归纳村落存在的问题,如:村落整体风貌的不协调、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短板、居住建筑的绿色化性能缺失等。根据上述问题导向,沿“在地”视角下的村落保护与提升路径,调试村落风貌空间、优化乡村景观、提升绿色化性能等策略研究,使村庄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在地文化认知提升。这对未来村庄建设和旅游发展能力提升方面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相比较于传统村落的建设,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往往偏重于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而忽视乡村空间内聚力的营造,致使生活其中的人无法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从社会心理学范畴引入"内聚力"概念,强调乡村规划中,人、空间、环境三者的有机融合。该文以空间内聚力为切入点,从生产背景、风水学、族文化、文化象征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空间内聚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湖州市德清县郭肇村新村规划为例展开相应实践,逐层提出村落空间"适应自然",村落内部空间"聚邻里而居",村落公共空间"新旧共生"等应对空间内聚力衰退的乡村规划策略,以期实现乡村空间高效集约的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升空间内聚力。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的景观文化基因承载着村落方方面面的历史,是村落地域性景观文化的载体,在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鄂西复杂的山丘地形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村落文化,也让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好保存下来。以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的土家族传统村落鱼木寨为例,通过对鱼木寨景观基因的挖掘提取,总结了鱼木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聚落格局、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景观特征,并提出了公共空间保护和更新的可持续性策略,为鄂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构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华中建筑》2021,39(7)
湘西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苗族社会关系与物质载体的纽带,突出反映了苗族独特的生活习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生动的生活场景。该文首先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进行阐述,指出村落公共空间既是空间载体,也是意识载体,研究公共空间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公共空间整体布局结构的分析,解析了各类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及在意识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再次,以活动功能为依据,将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划分为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交往性公共空间、仪式性和信仰性公共空间四类,梳理其空间形式和空间活动特征,剖析公共空间的规律与秩序。最后,总结了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强调其作为苗族公共生活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出湘西苗族丰富的生活形式和朴实的民族性格,反映了湘西苗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浪漫豪放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外 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破碎化、边缘化、逐 步消亡的态势突出表现为乡村与自然关系割 裂,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村落空间建设日趋 无序,乡村道德规则碎片化,村民思想意识麻 木。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 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 惯和精神信仰。以甘肃省三益村中心公共空 间修复为例,通过重塑空间生态伦理,以空 间营建诠释“俭”这一传统文化,并逐步引导 村民自主参与建设,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重 拾。修复过程将传统文化融于村民的生产生 活,使村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 化的益处,同时唤醒了其自身的家园意识和文 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以农业产业为根基,以公共空间为触媒,以拓展旅游服务产业为导向,从策划、规划、建筑、运营等方面促进乡村农旅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本文通过剖析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特征及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把产业转型升级与创造新型公共空间和激活村落有机结合,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联合村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将农旅融合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应用于此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今后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闽浙地区中不少木拱廊桥的传统村落由政府主导借助廊桥文化资源开展相关产业的转型,但以廊桥文化为主题的产业转型仍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对于廊桥文化的活化有待深入挖掘。研究基于对廊桥文化价值及乡村产业转型的分析,寻求二者的契合点,以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为载体,通过廊桥文化的创新传承,丰富乡村文旅产业的功能业态,彰显文化在地性的创新特征,契合新时代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