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半集中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对应用在新疆某电厂办公区的半集中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进行详细的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三级蒸发冷却新风机组将室外干球温度为35℃,湿球温度为19.8℃的空气,处理至干球温度为15℃低温空气送入室内.蒸发冷却高温冷水机组制取干球温度为17℃的冷水,完全满足干式风机盘管的要求.整个半集中式蒸发冷却串联系统中,风机盘管回水在高温表冷器中可以将室外空气的温度降低7℃以上,形成了冷量的多重利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实例设计过程分析为相关的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台直接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采用3种不同的填料形式、过滤器、挡水板、布水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这3台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分别测试得到不同的填料形式、不同的布水方式、不同的挡水方式对机组的效率、阻力的影响以及不同风速对填料效率和阻力的影响。从测试结果得到3台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的阻力分别是230Pa、716Pa、443Pa,其中三者的风速分别在2.5~3.0m/s、5.0~6.0m/s和2.0~2.5m/s,在机组断面面积和内部结构不相同的情况下,机组的阻力大小与机组结构相关和风速的大小没有特定关系。3台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的填料厚度分别为50mm、195mm、300mm,填料的效率分别是69.6%、84.7%、93.3%。  相似文献   

3.
罗绒  黄翔  靳贵铭 《流体机械》2013,41(1):63-67
提出了一种低空调能耗,新、排风能量回收的转轮式两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第一级采用转轮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第二级采用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器,排风侧采用的散热方式:排风经过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器降温后进入转轮回风侧,并制作出试验样机。对试验样机各功能段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试验测试范围内,转轮间接蒸发冷却段的最佳排风、新风风量比β为1.1,整机联合运行时,机组最终出风温度19.9℃,低于入口新风的湿球温度21.9℃,机组温降可达到12.5℃。  相似文献   

4.
空调机组用填料型洗涤式空气过滤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空气过滤概念的过滤—脱离理念,并根据该理念研究出能够对尘粒同时完成过滤、脱离、灭菌消毒三个过程的空调机组用填料型洗涤式空气过滤器。填料采用铝制孔板波纹填料。测试结果表明,填料型洗涤式空气过滤器的大气尘计数效率达到传统中效过滤器的水平,而空气阻力却低于传统初效过滤器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5.
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由特种纸质多子乙湿帘、水循环系统和低压大流量节能风机组成。湿帘和风机分别装在密闭房舍的两面山墙上。风机抽风时,造成室内负压,迫使室外未饱和的空气流经湿帘多孔湿润表面,引起水分蒸发吸取大量潜热,从而降低空气自身的温度。湿帘风机降温系统运行时,将源源不断地把蒸发降温后的低温空气引入室内进行降  相似文献   

6.
一种风机送风量的简易调节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雄心 《通用机械》2010,(11):86-88
根据在WD-9409桌面式洁净工作台中,当过滤器内的空气压力增大,致使空气洁净度达不到要求的情况,研制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风量调节装置。该装置通过调节进入过滤器内的风量来降低过滤器内的空气压力,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风机风压过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R417A热泵空调器运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焓差实验台和热泵性能测试系统中,对1台R417A热泵空调器在高/低温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改变蒸发器侧空气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测定了不同工况下空调器的各项性能指标.结果显示R417A热泵空调器的排气温度相对较低,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制热系数和功耗在高温工况时变化不大,低温工况时,由于室外侧翅片管蒸发器结霜系统各性能变化较大,在结霜后期系统的性能有较大的衰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国内火电机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风机系统整体优化的节能思路,并对一台600MW机组离心式一次风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节能改造。其结果在提高风机运行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系统风量和阻力,取得了非常理想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变风量对中大型风冷热泵结霜工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风量变化对中大型风冷热泵机组结霜工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迎面风量的变化对V型换热器最早结霜位置几乎没有影响,最早结霜位置总在换热器弯头连接段附近,风量的变化只是影响管壁温度的高低,与直管段相比,弯管段制冷剂压损较大,管壁温度较低,利于霜晶形成;迎面风量降低导致系统蒸发温度降低,致使结霜速度加快,直接造成机组稳定工作时间缩短;适当提高风机转速具有抑制结霜,减少除霜次数,有效提高机组运行性能的作用;消除V型换热器较高位置和较低位置支路出口带液是解决振荡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室外空气参数对蒸发冷却式空调系统热平衡的影响,给出了室内相对湿度条件对室外气象参数的要求,并给出了室外气象参数对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基站空调能耗,设计了一套集通风系统、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节能系统。该系统具有对室内外温湿度数据、粉尘值、滤网堵塞状况、烟雾、风阀状态、门禁、加湿器状态、水浸等检测功能,以及加湿器、混风机、空调、风机机组、风阀的控制功能。与空调联动对基站内温湿度进行实时有效控制,减少空调使用时间,以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2.
《流体机械》2016,(1):71-75
给出了蒸发冷却综合性能试验台空调系统室内外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并针对蒸发冷却设备的空气处理特点,结合焓湿图,对能够满足蒸发冷却空气处理设备以及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综合性能参数检测要求的工况处理机组的制冷量、加热量以及加湿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计算,结合计算结果,对工况处理机组的容量选择和产品性能试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芯体构造和工作原理。选择高湿度地区代表城市——福州,在7月份,对新型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工作电流和电压、机组风压、湿球效率、二/一次风量比、淋水量、耗水量等性能参数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二/一次风量比为0.95时,机组的平均湿球效率为103%,机组在200L/h的淋水量下运行10min,需要消耗1.2L的水。将机组应用于一个室内模拟1kW发热源的房间,测试得到了机组运行的实际效果,并提出机组优化的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双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双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的相关概念,然后通过空气的焓湿图重点分析了双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的5种空气处理过程,接着定性比较了双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和单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后阐述了双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应用前景,并指明了双冷源非温湿分控空调系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室外通讯机柜的结露问题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某室外机柜因为锈蚀而发生短路现象,实地监测机柜的温湿度,分析结露原因,发现柜内相对湿度较大,环境温度降低时水蒸气易冷凝。考虑柜内存在热扩散现象,采用加保温材料来提高空气温度,降低相对湿度,防止水蒸气凝结。对机柜进行数值模拟和湿度计算,发现柜内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从85.5%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独立新风加干式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在不同室外工况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冷冻水流量调节对空调系统性能及室内温湿度影响。结果表明,随冷冻水流量增加,系统提供的显热制冷量及潜热制冷量增加,而提供的冷量显热比减少;当冷冻水不能满足新风机组制冷要求时,增加水流量可以明显降低室内冷量显热比,在冷冻水流量满足新风机组制冷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水流量,对新风机组的制冷量及室内显热比的影响不大;增加冷冻水流量对室内温度影响较大,而对室内相对湿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设计制作了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相结合分体式蒸发空调器的试验样机,在标准的空调焓差检测实验台上,模拟室内外侧空气温湿度,在室外侧干球温度34℃,湿球温度1823℃之间的工况下,对该分体式蒸发空调器的冷水的温度、流量,冷风的温湿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分体式蒸发空调器在室外工况湿球温度20℃以下不开启半导体制冷装置即可满足需要;配合4组半导体制冷装置即可满足室外工况湿球温度23℃时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半导体制冷装置较高的能效比;得出了该分体式蒸发空调器的最佳气水比为2,亚湿球效率为110%。进而为分体式蒸发空调器的优化设计与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和设施的环境要求,研发出交叉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福州市某公司在模拟机房中对交叉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试验,应用对比的方法分别测得1kW、2kW只开发热源和开发热源同时开机组,2种情况下测得设备的温湿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得出:开启机组在最佳风量比下,2kW发热源表面最大温降为8.9℃,设备温湿度基本上满足ASHRAETC 9.9发布的2、3级环境要求允许值;开启机组在最差风量比下;开启机组在最差风量比下,1kW发热源表面最大温降为2.3℃,设备温湿度基本满足14级环境要求允许值。  相似文献   

19.
The Institute for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ICET) at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 test stand capable of lifecycle testing of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s and other filters specified in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Code on Nuclear Air and Gas Treatment (AG-1) filters. The test stand is currently equipped to test AG-1 Section FK radial flow filters, and expansion is currently underway to increase testing capabilities for other types of AG-1 filters. The test stand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differential pressures of 12.45 kPa (50 in. w.c.) at volumetric air flow rates up to 113.3 m(3)/min (4000 CFM). Testing is performed at elevated and ambient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Current testing utilizes three challenge aerosols: carbon black, alumina, and Arizona road dust (A1-Ultrafine). Each aerosol has a different mass median diameter to test loading over a wide range of particles sizes. The test stand is designed to monitor and maintain relativ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to required specifications. Instrumentation is implemented o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ections of the test stand as well as on the filter housing itself. Representative data are presented herein illustrating the test stand's capabilities. Digital images of the filter pack collected during and after testing is displayed after the representative data are discussed. In conclusion, the ICET test stand with AG-1 filter testing capabilitie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hurdles such as test parameter stability and design flexibility over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