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玫瑰香精释放快限制了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将玫瑰香精制成“皮芯”式结构的微胶囊可有效解决该问 题,采用浸渍法将这种微胶囊整理到棉织物上,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自然暴露法及机洗法等方法对整理品 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玫瑰香精微胶囊整理的纺织品,其香味释放的缓释性和耐洗性比采用玫瑰香精的整理品 大大提高,耐自然暴露时长141天,耐水洗次数13次;为玫瑰香精在纺织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对3种常用针织物进行芳香整理,对芳香微胶囊整理织物和纯香精整理织物在自然放置条件下的留香效果和水洗留香效果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芳香微胶囊整理过的织物其自然放置留香时间是用纯香精整理过织物的6倍以上,其水洗留香时间也延长了3倍。另外,纤维材料的表面形态、纱线的细度与结构、织物的组织结构与密度对芳香微胶囊的吸附能力以及织物的留香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正十六烷为薰衣草香精的载体和封闭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温控缓释芳香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及分布、包覆率、释香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当芯壁比为1∶1时,微胶囊呈球形或椭球型,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300nm,粒径分布均匀,香精包覆率达85.7%;相较单纯的芳香微胶囊,以正十六烷为载体可对香精挥发起到进一步的抑制作用,所合成的芳香微胶囊具有明显的温控释香性能;微胶囊在15℃和35℃下放置90d仍分别有45%和27%的香精残留,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低甲醚化蜜胺树脂为壁材,香精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香精微胶囊.通过对所制备的香精微胶囊进行显微观察、粒度分析、包裹率测试和稳定性考察,研究了工艺条件的影响,并对香精微胶囊的多层造壁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600r/min,壁材预聚体滴加时间为30min,50min缓慢升温至75℃保温固化的条件下所得到的香精微胶囊包覆效果良好,产品乳液稳定;双层壁材香精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最窄,而三层壁材的香精微胶囊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包裹率可达92.26%.  相似文献   

5.
香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香精为芯料,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微胶囊,分别测得微胶囊的内径,外径和膜厚,从而揭示出微胶囊制囊工艺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采用复相凝聚法和囊心交换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柠檬油香精的胶囊化。分析了影响微胶囊品质的各因素,结果表明,选用甲醛和尿素复合固化时,反应温度为40℃,壁材浓度在3%,m(心材)/m(壁材)为1∶1,有利于微胶囊的生成且得到的微胶囊结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以聚氨酯为皮材料将香精包覆于其中制备了芳香微胶囊,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来观察微胶囊的结构及分散性,采用焙烘的方法研究胶囊囊壁的密封性,文中讨论了微胶囊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渗透性指数这一概念将囊壁密封性量化。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敲章法的芳香整理工艺,利用敲章装置将芳香微胶囊转移至织物上或镶嵌入织物的组织结构中。该工艺对微胶囊利用率高,无废水排放,整理方法简单有效,操作门槛和生产成本低,符合节能减排趋势。该工艺与传统微胶囊整理方法(浸轧法、印花法)对比发现,在相同留香效果下表现出更省水省时、经济实用等特点。该工艺最佳芳香整理参数为烘干温度60℃,烘干时间300s,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150s。优化后留香效果较好,自然放置和洗涤中的香精损失量较少,经过三次洗涤后保留了约60%的香精,拥有较好的留香效果。  相似文献   

9.
柠檬油香精微胶囊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复相凝聚法和囊心交换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柠檬油香精的胶囊化。分析了影响微胶囊品质的各因素,结果表明,选用甲醛和尿素复合固化时,反应温度为40℃,壁材浓度在3%,m(心材)/m(壁材)为1:1,有利于微胶囊的生成且得到的微胶囊结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使聚氨酯预聚物和聚乙二醇在香精油-水界面发生聚合,制备了囊壁为聚氨酯,芯材为熏衣草香精油的芳香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态、粒径、释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质量比为1∶10,以聚电解质海藻酸钠为分散剂,水相中添加丙三醇交联剂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芳香微胶囊,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后,在使用条件下放置半年,每克织物上仍能保留0.2 mg的香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芳香纤维的制取、应用及其芳香性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叙述了农药微胶囊剂活性组分气相瞬时释放速率的测定装置和测定方法,并采用所述方法测定以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胶——明胶为囊膜的马拉硫磷微胶囊剂的气相释放行为和壁膜渗透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感官评定是控制烹饪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川菜代表性菜品——鱼香肉丝为评定对象,选取色、香、味、形、质等因素并设置合理的权重,对同一试验小组A、B、C、D、E等5道鱼香肉丝菜肴进行模糊数学综合评定。试验结果表明,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能客观而准确地区分出不同烹饪菜肴的差异程度和等级,即5道鱼香肉丝感官评定等级从高到低为:C〉D〉E〉A〉B。  相似文献   

14.
建立餐饮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餐饮业创新经营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餐饮大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成果创新是餐饮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立足之本,成果创新是餐饮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分析和探讨了餐饮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果创新的内容,建议建立一定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发展机制,保证餐饮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辣椒的辣味及其调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的辣味是烹饪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基本味,它与其它基本味可调制成多种复合味。辣椒的辣味种类较多,固有的就有酱香、清香、干香、脂香、酸香辣味等;烹制成菜肴后又有咸辣、酸辣、鱼香、麻辣、煳辣、家常、怪味等味型。对辣椒辣味进行合理的调配,可使菜肴的口味更符合制作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襄阳特产大头菜和鸡肉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大头菜的浸泡脱盐时间、植物油的添加量、自制面酱的调制比例得出最佳效果,并以感官评价为依据,运用L9(33)正交试验筛选出主要原料的最优加工配方,即大头菜∶鸡肉∶自制面酱为5∶3∶4。产品成棕褐色,料质光泽,咸甜适中,有襄阳大头菜特有的风味和鸡肉香味,符合消费者对食品美味营养的新需求,同时为襄阳传统特产大头菜深加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纳微茉莉香精在纺织品上的加香整理工艺,并对加香后的纺织品进行了性能测定和表征。结果表明,较优的负压加香条件为:真空度为一0.075MPa,加香时间为1.5h。经负压加香整理后的纺织品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观测,织物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纳微茉莉香精;放置10d后,经气味指纹分析检测,芳香纺织品的香气没有明显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耐洗涤性。  相似文献   

18.
提取方法对橙皮和桔皮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共水蒸馏的方法进行提取,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出现从未焦糊到完全焦糊的过程,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的含量也随之改变.文中论述了实验室共水蒸馏的提取方法、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如果针对其中最主要的成分1-甲基-5-亚乙基环庚烯来说,焦糊状态有利于富集.  相似文献   

19.
β-苯乙醇是具有玫瑰风味的芳香醇,玫瑰芬芳的广泛需求使得β-苯乙醇成为香料和化妆品中使用最多的香味成份。利用微生物生产β-苯乙醇的原理即为利用酶或微生物将前体物L-苯丙氨酸转化为β-苯乙醇。概述了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的方法,介绍了β-苯乙醇合成的代谢途径、转化的微生物种类、β-苯乙醇对酵母细胞毒性和发酵液中β-苯乙醇提取。  相似文献   

20.
柠檬香精保香剂及对柠檬醛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苯甲酸钠、苯甲醇、桂酸苄酯、藤茶黄酮、维生素C及EDTA等6种保香剂对柠檬香精香气的保护作用,研究了保香剂对柠檬香精主要成分柠檬醛的抗氧化作用.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加保香剂的对照样相比,加入保香剂的饮料在室温下放置40d后,柠檬醛、α-蒎烯、桧烯、α-松油醇及壬醛5种主香物质下降幅度较小.综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苯甲酸钠的保香效果最好.通过比较6种保香剂对柠檬醛的抗氧化作用,发现苯甲酸钠的抗氧化作用最好,维生素C次之,而桂酸苄酯抗氧化性能最差.表明保香剂是通过阻止香味物质的挥发及延缓柠檬醛氧化达到保持柠檬香精原有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