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了微砂循环高效沉淀工艺处理齐鲁乙烯污水场废水中SS和总磷的试验加药条件:PAC加药量为80 mg/L、PAM加药量为5 mg/L。在该试验条件下,微砂循环高效沉淀池将齐鲁乙烯污水场出水SS含量自30~90 mg/L降至小于20 mg/L,将出水总磷含量由1~2 mg/L降至小于0.5 mg/L。  相似文献   

2.
中原油田胡二污水站采油污水pH值较低、矿化度高、细菌含量高、腐蚀结垢性强,由于污水腐蚀结垢的产生,严重影响油田注水生产正常运转。研究结果表明,PAC与PAM的加量分别为40~50mg/L和1.0mg/L时,可以明显去除污水中的油及固体悬浮物;WT-809杀菌剂杀菌效果好,满足采油污水杀菌处理要求;WT-02缓蚀阻垢剂加量为50mg/L、90℃时仍具有很好的缓蚀阻垢性能,使污水腐蚀速率小于0.076mm/a,结垢量小于10mg/L,满足污水缓蚀阻垢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3.
SZ36-1油田采用电催化氧化臭氧协同+超滤系统工艺进行含聚污水的深度处理,通过合理布局将设备集成为由电催化氧化臭氧协同系统和超滤系统构成的两个橇块,并调试确定出设备的最佳控制参数范围。处理后污水含油浓度1.07~1.31 mg/L、COD35~43 mg/L、BOD1.06~8.1 mg/L、总磷0.01 mg/L、总氮2.01~3.73 mg/L,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对成品油库污水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内循环BAF组合工艺开展深度处理中试研究。调整臭氧催化氧化段的臭氧投加量和HRT,考察污水处理效果,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臭氧投加量=110 mg/L,HRT=2.5 h;考察内循环BAF不同HRT下的污水处理效果,确定最佳HRT=3 h。臭氧催化氧化—内循环BAF组合工艺处理二级生化段MBR出水,在进水COD>150 mg/L的水质条件下,出水可以稳定达到COD<80 mg/L,满足达标排放要求。臭氧催化氧化—合内循环BAF组合工艺作为一种集高级氧化和生化处理技术优势于一体的污水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可以作为水运油库现有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的参考工艺。  相似文献   

5.
《齐鲁石油化工》2017,(4):253-256
采用循环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某石化污水处理厂尾水,考察循环催化氧化工艺在污水提标改造中的应用条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经循环催化氧化工艺处理后,石化污水出水COD平均可降至40 mg/L以下,且运行成本仅需1.13元/t,同时其污泥产生量远小于传统Fenton工艺污泥产生量,满足污水提标改造要求。  相似文献   

6.
新型固定生物床处理炼油厂含酚污水工业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减少炼油厂含酚污水的污染,从生活污泥中培育出噬酚菌,以生物陶粒作为填料,用新型固定生物床对含酚污水进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在含酚污水COD小于500mg/L,酚浓度小于130 mg/L的条件下,含酚污水仅需经过2~3 h的处理,就可使酚的降解率大于85%,COD的降解率大于60%,出水酚浓度小于20 mg/L,COD小于200mg/L.  相似文献   

7.
以国内某油田稠油产出水经隔油-气浮工艺处理后的出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停留时间、药剂投加量对超稠油污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预氧化进水COD平均值为497.8 mg/L,臭氧投加浓度(按臭氧发生器功率-空气量-臭氧量图计算)为100 mg/L,停留时间为3 h,絮凝剂PFS和PAM投加浓度分别为75 mg/L和30 mg/L,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停留时间为60 h,臭氧催化氧化后PFS与PAM的投加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30 mg/L,臭氧投加浓度为120 mg/L时,最终出水COD均值为40.2 mg/L,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中的一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齐鲁乙烯污水处理场升级改造后,承担着乙烯新区47套化工装置及周边地方40余家化工企业的石化废水处理任务。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场对含低盐石化废水采用缺氧-好养生物处理工艺(A/O工艺)与絮凝过滤工艺进行处理。建立中试装置,研究了A/O工艺对石化废水中有机物与NH3-N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系统受到有毒有害物质及高浓度进水COD,NH3-N等冲击时的去除效果,以此评估工业化装置的抗水质波动及抗冲击负荷的能力。结果表明,A/O系统具有耐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对水质波动的冲击负荷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在COD进水质量浓度为250~500 mg/L,NH3-N质量浓度为16~105 mg/L,COD与NH3-N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出水满足《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656—2006,即COD质量浓度小于等于60 mg/L,NH3-N质量浓度小于等于6 mg/L。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态模拟法对延长油田瓦窑堡采油厂长2与长6层位采油污水混合结垢规律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采油污水均属高矿化度污水,当长2与长6采油污水混合比例大于1.5:1,反应24小时后,会产生大量硫酸钙垢,结垢量均大于3000mg/L。当长2与长6采油污水混合比例小于1:4,反应8小时后,结垢量均小于250mg/L。长2与长6的高比例混合水中仍然残留有大量钙离子,与长2地层水混合时结垢量仍大于220mg/L,不适合回注。长2与长6的低比例混合水经絮凝处理、地面反应除去部分结垢离子后,与长6地层水混合时,结垢量小于40mg/L,可以部分回注长6地层。  相似文献   

10.
萨北油田北二东西块将进行三元开发,由于已建产能饱和,空白水驱阶段产出的放水站含油污水由北Ⅱ-7深度污水站直接处理。该站设计采用一级缓冲两级过滤流程,建有2座大缓冲罐以延长污水停留时间,配备收油工艺,保证滤前水质;采用磁铁矿、石英砂双滤料保证滤后水质。现场试验表明,北Ⅱ-7深度污水站处理含聚浓度为200 mg/L左右的放水站原水,运行负荷率小于40%,上游来水含油量小于60 mg/L时,外输水含油及悬浮物指标均小于5 mg/L;运行负荷提高至60%,上游来水含油量升至170 mg/L时,外输水含油及悬浮物可以稳定在15 mg/L以内。该站投产运行11个月,外输污水始终满足高渗透底层的注入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环氧氯丙烷装置环化系统优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恒 《齐鲁石油化工》2010,38(2):104-107
介绍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氯碱厂环氧氯丙烷装置环化反应系统由正压操作改为负压操作后,系统工艺控制参数的优化调整,减少了环化反应中的副反应,提高了环氧氯丙烷收率,降低了废水的COD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介绍齐鲁石化乙烯污水处理装置控制系统的国产化背景,中控ECS-700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应用状况,证明了国产DCS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大型污水处理装置要求。  相似文献   

13.
超声脉冲电脱盐在塔河中质原油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超声波脉冲电脱盐组合技术在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塔河中质原油加工中的应用情况,对于脱盐难度较大的塔河中质原油,采用超声脉冲电脱盐组合技术,能够完全替代破乳剂,达到脱后含盐接近3 mg/L的理想效果,电脱盐排水含油量平均降至48 mg/L,采用超声脉冲电脱盐技术稳定了电脱盐操作。  相似文献   

14.
针对齐鲁石化热电厂外排的污水现状,通过实施"三法净水一体化"+超滤+反渗透污水处理工艺,实现了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回收利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降低了电厂水耗。应用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齐鲁石化乙烯污水处理场存在的表曝机充氧能力低、且经常出现自停现象,影响氧曝池的稳定运行和处理能力等问题,采用特殊曝气管的微气泡纯氧曝气,对石化含盐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氧气利用率可达76%,COD去除率达到85%以上,且处理效果稳定。为工业装置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广泛分布各种类型的盐渍土,在沿海道路施工中,土中盐类的溶解是造成地基沉陷的主要原因。在综合分析盐渍土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可超细水泥固结路基、用高分子材料对路基改性以及采用钢钎维混凝和路基基础等方法提高路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齐鲁研究院通过催化剂研发和工艺创新,形成了LS-DeGAS降低硫磺回收装置SO_2排放成套技术。内容包括高效有机硫水解催化剂、高效脱硫剂、独立的再生系统、降低吸收塔温度、合理处理液硫脱气废气,以及增上净化气超净化塔等。该技术已在10余套硫磺装置应用,结果表明,满足烟气SO_2排放质量浓度小于100 mg/m~3的排放标准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结合齐鲁股份有限公司烯烃厂循环水排污水的实际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废水回收技术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经济有效的回收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胜利炼油厂加工含水溶性减阻剂A原油造成污水处理系统COD浓度超标、无法达标排放的问题,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通过液相色谱法、水溶性试验、可生化性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引起污水超标的原因为:原油减阻剂A可溶于水,并且难以被生物降解。对管输减阻剂进行电脱盐模拟评价,筛选出适宜的油溶性减阻剂B并应用于工业生产,既确保了原油输送量,又消除了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