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油酸、乙醇胺、Tween40为乳化剂,正丁醇为助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并对其增溶水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乙醇胺与油酸的物质的量的比为0.75时,微乳柴油体系增溶水量最大可以达到13.92%。微量无机盐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体系增溶水量。复配表面活性剂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当Tween40与油酸的物质的量的比为0.1时,二者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最佳效果。在最佳配方下制备的微乳柴油稳定性良好,外观澄清透明。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表明,乳化柴油的低温性能、硫含量、腐蚀性等指标均优于柴油。  相似文献   

2.
W/O型微乳液以其独特的结构可以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反应器.为了遴选一个适用于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利用相图分别研究了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烷烃、温度等对W/O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微乳区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m(Span80)/m(Tween80)质量比为10/2,正己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且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正己醇的质量比为2/1,正辛烷为油相,温度为40℃,是一个适合用于纳米微反应器的W/O型微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3.
复配乳化剂制备乳化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具体介绍了以Span,Tween系列的复配乳化剂,以HLB值选择乳化剂,进行柴油的掺水实验,制成乳化柴油.具体分析了影响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因素及乳化原理.通过适当的乳化工艺及合适的复配乳化剂,显著提高了乳化柴油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复配体系Span60/Tween80要比其他复配乳化剂的增溶效果好,不仅增溶的水量多,成本也大大减少.在m(Span60):m(Tween80)为81:19(质量比)时,最大增溶水的质量分数将近22%.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速分散器预乳化、超声波装置深度乳化工艺,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pan 80、油酸和Tween 80作为复配乳化剂,制备了甲醇乳化柴油.研究了乳化剂含量、甲醇含量和超声参数对乳液闪点、凝点、铜片腐蚀性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乳化柴油的闪点和凝点随甲醇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乳化剂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在不同超声参数下,乳液闪点和凝点基本不变;甲醇含量增加导致铜片腐蚀程度增大;乳液的色度随乳化剂含量增加而增大.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甲醇乳化柴油的理化性质满足国家燃用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确定出了乳化艾蒿油的最佳HLB值、最适合的乳化剂、最优乳化方法及最佳乳化条件。以Span80与Tween80复配成不同HLB值的乳液乳化艾蒿油时最佳HLB值为7.5;Span80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的艾蒿油乳液最稳定;界面复合物生成法最适宜艾蒿油乳化;由正交实验确定出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60℃,乳化转速4000r/min,乳化时间10min,上述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离心均未出现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Tween60)为复配乳化体系,环己烷为油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乳化单体,采用电导法和目测法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单体配比、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乳化剂加入量和电解质对反相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质量分数在50%~65%可以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固定单体质量分数时,随着单体配比中丙烯酰胺量的增大,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得到不断增强;HLB值在5.36~8.54时体系较稳定,HLB值在7.48时微乳液体系最稳定;乳化剂的用量越大,所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越稳定;加入具有盐析效应的电解质时,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微粒进一步细化,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柴油微乳液的配制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油酸、亚油酸为主表面活性剂,使用各种醇作助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并对其增溶水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水、醇及无机盐均对增溶水量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氨水对油酸有一最佳中和值,在此值增溶水量最大。碳链长度适中的醇增溶水量较大,正丁醇是各种助剂中效果最好的。加入适量无机盐能大幅度提高增溶水量。复配表面活性剂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最佳效果。从理论上分析了氨和醇在微乳液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无机盐对微乳液增溶水的促进作用机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机理。通过实验配制出了微乳柴油浓缩液,并且探讨了进行工业应用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法制备ZnS纳米颗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微乳液法制备ZnS纳米颗粒.该微乳液是以Span80-Tween60为复合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120#汽油为分散介质,乙酸锌水溶液为水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发现该微乳液的优化配比为22g汽油,4g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Tween60配比为1.11),正丁醇1.5mL,乙酸锌水溶液(1.2mol/L)的最大增溶量为6.3mL,在此微乳液中,逐滴加入适量Na2S水溶液并搅拌,于室温下反应30min后,对反应体系进行破乳、洗涤、分离,最后将产物浸泡在无水乙醇中,并对该产物的乙醇溶胶进行超临界干燥,得到白色疏松的纳米粉.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主要为立方晶体结构的ZnS,粒子大小均匀,粒径为10~20nm,且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醚磷酸酯钾盐和助剂正戊醇,对石蜡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选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对表面活性剂的配比进行设计与调优,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乳化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OP-4(82.47%),MOA-3PK(11.11%),正戊醇(6.42%)。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固含量为25%,搅拌速度600~800r/min,乳化时间为40min时,可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石蜡微乳液。  相似文献   

10.
绘制了柴油、水、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三元相图,利用三元相图中相区面积的变化研究了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等参数对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HLB值、弱碱添加剂、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对乳化柴油有很大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下,Span80与Tween60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为5.8、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0.3时,其三元相图的乳液面积最大,复配乳化剂的用量最少,此时乳化柴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纳米微球以可溶性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选用正己烷为油相,Span60和Tween60为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以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指标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的可溶性淀粉与β-环糊精溶液为水相(二者的质量比为1∶2),油相用量为110 mL,水相用量为15 mL,乳化剂Span60用量为3.3 g,Tween60用量为6.6 g,助乳化剂用量为18 mL,三偏磷酸钠用量为0.07 g,制备得到的复合纳米微球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微球大小分布均匀,所得纳米微球产率为41%,平均粒径为329.3 nm。  相似文献   

12.
NaHSO4·SiO2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NaHSO4·H2O、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为原料,经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酸催化剂(NaHSO4·SiO2),进行了利用此催化剂催化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研究了催化剂焙烧温度、NaHSO4负载量、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分数、甲醇与油酸物质的量比等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体酸催化剂NaHSO4·SiO2在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焙烧温度为200℃、NaHSO4负载量为15%、n(甲醇)∶n(油酸)=10∶1、催化剂质量占油酸质量的10%、反应时间5h时,酯化反应转化率可达95.19%。  相似文献   

13.
船用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 =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不但黏度指标达到180#船舶燃料油产品要求,而且闪点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当添加HLB值为12且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时,调和油的黏度显著降低。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 黏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以NaHSO4·H2O、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为原料,经溶胶—凝胶法制备固体酸催化剂(NaHSO4·SiO2),进行了利用此催化剂催化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研究了催化剂焙烧温度、NaHSO4负载量、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分数、甲醇与油酸物质的量比等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体酸催化剂NaHSO4·SiO2在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中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焙烧温度为200℃、NaHSO4负载量为15%、n(甲醇)∶n(油酸)=10∶1、催化剂质量占油酸质量的10%、反应时间5h时,酯化反应转化率可达95.19%。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甾醇酯的制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物甾醇与高油酸葵花籽油甲酯酯交换的方法合成了植物甾醇高油酸葵花籽油酯。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了酯交换反应最优工艺条件为:n(高油酸葵花籽油甲酯)∶n(植物甾醇)为2∶1,催化剂添加量为植物甾醇质量的3%,反应时间5 h,酯化率可以达到62.1%。  相似文献   

16.
采用Y-β复合分子筛负载H3PWl2O40为催化剂(H3PWl2O40/Y-β),对油酸与甲醇酯化反应合成油酸甲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性能高、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等优势。最佳反应条件为:油酸的物质的量为0.1mol、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8、催化剂质量为1.2g、反应时间为90min。最佳反应条件下的酯化率达到9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