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区分服务模型是一种在固定因特网中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服务模型,但是它并不是为移动环境设计的,特别是当采用移动IP作为移动管理协议时,区分服务模型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本文讨论和分析在移动环境下应用区分服务模型时面临的的问题,并且阐述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QoS的3G网络系统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泾 《通信技术》2010,43(8):51-53
为了有效地解决无线通信网络在宽带业务不断增加时产生的拥塞问题,提出了将区分服务模型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以满足不同业务对QoS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区分服务模型的关键技术以及区分服务模型的系统结构,将区分服务模型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分组域核心网系统结合起来,设计了支持QoS的第三代移动分组域核心网络。实验表明提出的模型较好地解决了第三代移动网络分组域核心网的QoS问题,提高了对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传统服务发现机制存在的问题,针对移动嵌入式环境,提出了基于P2P之上移动agent的Web服务发现机制,讨论了其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型设计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Internet区分服务模型及其实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分服务模型是IETF提出的用于在Internet上支持QoS的重要机制。首先识别了区分服务模型提出的背景,然后讨论了区分服务模型的技术特点和研究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区分服务研究和实现的各个方面,并对区分服务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赵庶源  赵季红  曲桦 《电信科学》2013,29(10):131-135
群组移动模型的研究对泛在网络下通信协议的设计、算法性能的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泛在网络涉及多种终端同时为移动用户服务的场景,有效地整合终端能力需要有效的群组移动模型进行指导。总结了以往Ad Hoc网络下各种群组移动模型的特点和适用场景,结合泛在网络下多终端多网络的环境特点,以用户和业务为中心,对个人服务场景中的群组移动模型的构建方案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提出了关键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提出V-LSP概念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在移动IP网中引入MPLS和区分服务技术;阐述了移动IP网络层次化外地代理的架构、移动结点的登录、LSP的建立、数据转发和移动结点切换服务区时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苒苒 《湖北邮电技术》2007,20(6):40-43,46
针对Web服务安全问题中的访问控制,提出将移动Agent引入Web服务的安全访问控制模型,通过SRP协议对Web服务附加了一个独立的访问控制代理层,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实现了基于移动Agent的Web服务访问控制模型.并对控制流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移动agent系统基准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先平  吕建  马晓星  胡昊 《电子学报》2002,30(Z1):2119-2121
基于Internet的移动agent技术已经成为网络计算研究热点之一.针对目前移动agent研究中缺乏良好的移动agent环境基准模型的现状,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移动agent环境的基准模型ND-MATRM,该模型阐述了移动agent技术及其系统中涉及的公共术语及其解释、通用的体系结构、规范的服务及接口.该模型在指导系统研制、分析现有系统和标准化工作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王斌  丁炜 《现代传输》2004,(3):40-44
在提出V-LSP概念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在移动IP网中引入MPLS和区分服务技术;阐述了移动IP网络层次化外地代理的架构、移动结点的登录、LSP的建立、数据转发和移动结点切换服务区时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Intserv和Diffserv的端到端QoS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集成服务模型(Intserv)和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的原理及特点,以及MPLS技术同这两种模型的结合方法。并针对集成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对两者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最后对QoS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移动计算环境下的协同标绘问题,构建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协同标绘模型MCPM-CA。从移动协同的特征出发,采用上下文感知技术来捕获移动协同标绘中的多种上下文信息,并对其进行上下文语义描述。然后,通过上下文上的推理得出标绘状态的变迁规则。最后给出MCPM-CA模型的应用实例。目前。该模型已应用于移动协同服务支撑平台,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行、有效,有力了支撑了移动协同标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无线移动网络的综合服务模型与资源预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蓓  熊焰 《电子学报》2003,31(4):527-530
本文讨论了无线移动网络的综合服务模型,提出应按照服务承诺是否移动相关以及资源是否独占来对实时服务进行分类,并定义了组成该综合服务模型的五种服务承诺.本文同时还讨论了移动无关与移动相关服务的资源预留解决方案,提出在移动无关服务中用移动代理技术建立端-端的主动预留与被动预留,而在移动相关服务中只建立主动的端-端预留并在相关的无线链路上被动预留资源.  相似文献   

13.
Greg  Collins  张洪波 《通信世界》2007,(17A):27-27
经过多年的酝酿,移动WiMAX终于成为一种为网络运营商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的可行方式。近几个月来,一些运营商开始部署这种技术,但是语音服务的欠缺很可能会降低移动WiMAX短期内对客户的吸引力。另外,一些长期性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例如,运营商将怎样在移动语音技术环境下提供基于移动WiMAX的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解决移动自组网节点在自觉提供服务方面的自私行为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誉的区分服务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建立一种分簇全局信誉模型,并结合节点能力将服务与信誉进行等级关联,提供差异化服务;信誉级别越高的节点可以使用级别越高的服务,使用服务或者故意不提供服务会减少节点的信誉,节点需要积极提供可靠服务提高信誉才能保障服务的使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机制能有效抵制节点的自私行为,激励节点积极提供可靠服务。  相似文献   

15.
树子 《数字通信》2006,(16):10-11
Gmail的服务已经从PC端蔓延到了移动终端上。早在去年12月,Gmail就宣布在美国开展移动Gmail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访问Gmail。今年,这项服务被扩展到了欧洲的部分地区。同时,中国的Gmail用户也发现,在中文版Gmail的登录页面上出现了移动Gmail的消息。 Gmail向移动服务进军的步伐显然是越走越快。从移动Google到移动Gmail和移动Google Reader,再到很有可能马上被整合的Gtalk,Gmail已经开始全面布阵移动终端服务系统,力图建立起一个无线服务产业链。 不巧的是,移动Gmail在中国遇上了两个对手——中国移动提供的黑莓服务和红莓服务。Gmail能征服中国的大多数手机用户吗?还是被提供类似服务的移动服务提供商连根拔除?[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移动代理技术是新型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移动代理广泛应用的今天,它的安全性问题成了移动代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移动代理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移动代理中最复杂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目前的移动代理运行环境的不可信问题,文中提出非传统的安全策略,移动代理的信任模型被应用于移动代理,从而保证移动代理运行环境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使用移动代理技术的实时监控模型框架。该模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模型。与特定的系统应用环境无关,可以作为一个部件集成在任何本地或远程移动代理平台上,为本地节点或某分布式环境提供其中移动代理资源使用情况的系统级和应用级信息,从而保证了系统对移动代理资源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移动自组网端到端延迟在封闭形式分析方面的局限性,该文提出一种有效的针对无序传输,单副本两跳中继算法的网络延迟建模方案,并给出其严格的理论延迟上界。首先针对多种随机移动模型,证明了移动节点的相遇间隔时间可归纳为统一表达式。然后,综合分析了媒介竞争、流量竞争、排队延迟等问题,合理划分并精确求解出了各延迟关键时间段,从而构造了数据包排队服务模型。最后推导出移动自组网端到端延迟的封闭形式理论上界。仿真结果表明,该理论延迟与实验数据紧密吻合。  相似文献   

19.
刘苒苒 《信息通信》2007,20(6):40-43
针对web服务安全问题中的访问控制,提出将移动Agent引入web服务的安全访问控制模型,通过SRP协议对web服务附加了一个独立的访问控制代理层,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实现了基于移动Agent的web服务访问控制模型,并对控制流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区分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提供端到端的区分服务,提出了一种区分服务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其功能.提出了一种控制分组的区分服务编码点,详细研究了一系列区分服务规则,包括编码点的改写和更新以及区分服务模型的可扩展性.同时提出了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