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IUCN伞球自然保护系统中,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人口、体制、资金、文化、利益主体、地域关系上有很多独特性,风景旅游游憩与社区发展是当前风景名胜区面临的众多矛盾的直接动因,对保护与发展适宜度缺乏科学评价标准是目前众多矛盾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从基于审美价值的规划理论方法走向基于自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游憩价值等全面的综合规划与管理.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管理的关键,也是对风景科学与风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可持续管理制度是保持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游憩适宜性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社区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管理规划、风景动态监控系统是风景区日可持续管理的5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唐军 《中国园林》2012,28(9):19-24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发展的一个新兴技术方法,反映了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时发展需求。风景名胜区管理以资源保护为最终目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风景区控规与城市控规相比应当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控制方法。从风景区控规控制体系的建构逻辑和技术框架入手,通过对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陇景区规划实践的总结,阐述了以游憩行为和空间管制为控制基本要素的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目标、编制特点、技术路线、指标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风景区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贾建中 《中国园林》2001,17(4):26-28
根据国内风景区规划的实际情况和新世纪新时期的特征,从风景区规划的综合性与部门协调、国家法制化要求与技术标准规范、规划的科学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与规划弹性、假日经济与旅游产业、风景特色与典型景观、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惯例、到入世界遗产与提高风景区品位等8个方面,仅就风景区规划中所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和必要对策等内容阐述了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4.
游憩规划的定性、定位与定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游憩规划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游憩规划在风景与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及其理论体系,论文认为游憩作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游憩规划是以人为中心,以闲暇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优化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活价值为目标,是城市规划和风景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传统风景园林拓展视野、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领域,是城市规划提高其科学性、完整性必须补充的内容,它必将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风景园林地域中的山林植被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京榕 《中国园林》2002,18(2):59-60
在山地型公园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做好植被规划目前尚无定规可依,多数园林工作也很难下手。故本文从分析浙江省地带性植被及各种常见植被类型八手,并结合风景游憩要求,对规划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
风景游赏规划是风景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风景区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域文化体现了风景区的精髓,提升了风景区的价值与品位。通过挖掘地方文脉和文化底蕴,将地域性文化融入风景游赏规划是我国风景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西龙脊风景区风景游赏规划为例,分析基于地域文化的风景游赏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风景区规划中的旅游价值观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恩 《中国园林》2007,23(4):18-21
旅游是风景区最基本的利用方式,但是,指导风景区规划实践的旅游价值观念,并没有在农耕时代“天下名山”思考模式基础上有大的更新和发展,因此,今日的风景区规划需要在深入传统寻求资源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重新建构我们的旅游价值观系统,需要明确风景区旅游不仅仅是产业、更是事业的价值观,需要强调并实践“旅游就是教育”的理念,需要重视风景理解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新辟风景区需要从“天下名山”审美模板向“国家公园”审美模式转变,游憩形式需要从“观光”向“户外活动”转变。  相似文献   

8.
青岛八大关风景区综合整治和维护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彩玲  王伟  李成基 《规划师》2001,17(6):45-47
在各地大力开展风景旅游区建设的今天,如何对现有风景区进行维护、整治和完善,体现其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已成为风景区规划的新热点,本文以青岛八大关风景区规划为例,介绍了其规划原则、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及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9.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构筑市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整合市域现有及潜在的风景资源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的统筹协作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在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市域生态网络,使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规划完善了各风景区之间的交通布局,将游憩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构建模式、风景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和开发时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用地协调规划的基本内涵,探索了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定用地分类导则、建构动态规划体系以及健全管理体制三方面,提出了风景区用地协调规划的完善与发展建议,以有效利用风景区土地,切实保护风景资源。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凝高 《规划师》2005,21(5):5-7
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台性规划,在风景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应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尽力完善。在国家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独立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相似文献   

12.
谭春华 《山西建筑》2007,33(10):24-25
通过对洗心禅寺旅游风景区规划的探讨,阐述佛文化与其他文化产业的交融,人们在游览中感受佛,在观赏中体验佛,以佛文化陶冶性情,从而探讨了小型主题旅游风景区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升 《中外建筑》2014,(7):110-113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下文将以江苏省海门市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为例,阐述休闲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4.
姚弘 《山西建筑》2007,33(30):74-75
对在风景区规划中的风景资源开发价值、区位因素、人流空间移动规律、风景区容量和空间层序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景区规划方案,从而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翟艳 《工业建筑》2014,(9):14-17
介绍国内外矿山公园的历史、发展及规划原则,探索并分析遂昌金矿矿山公园的规划及景观设计理念,倡导其在矿山建设中,关于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所做出的努力。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应以保护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在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优秀的矿山公园建设的总体规划,能够有效保护矿山公园内的各类重要矿业遗迹,帮助矿业城镇顺利实现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岳邦瑞 《规划师》2005,21(5):19-21
当前,国家法规对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尚无明确的规定,我国各地区风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直接套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法和指标体系,难以体现风景区“严格保护”“保护为先”的特征,对于“景观控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指导实际建设中存在大量问题。参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构,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构架应包括阶段任务、控制对象,控制内容、指标体系、用地划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杨韬  张德顺 《华中建筑》2012,(9):110-113,118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简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价的步骤。将风景名胜区内纷繁复杂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简化为有限的若干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基本指标模式结构清晰、简单明了,能够最直观地反映风景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文对风景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一套风景区环境景观评价的基本指标模式。  相似文献   

18.
范乔 《山西建筑》2014,(24):13-14
以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为立足点,以新绛县凤凰岭生态景区规划设计为例,从布局结构、景观意境、景观创新等角度入手,探讨了地域文化背景下景区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以延续地域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向荣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11):27-33
废弃采石场的修复有许多不同的途径。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选址于南京汤山北部的一片棕地,基址上的孔山矿采石坑将转变为功能复合的“未来花园”。根据采石坑的现状条件和景观特征、项目目标和主题,采取了不同干预程度的修复方式,融合传统山水美学与园艺艺术,设计了水下植物园、迷雾花园、林荫路等景观,将原有采石场转化为展示矿业遗迹、开展休闲游览和自然教育、提供商业和度假服务的独特景区与文旅综合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和美学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生态风景道受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因素较多,应结合生态、生活与生产空间发展需求,提出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定量评价方法.在梳理风景道内涵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生态风景道功能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张家口市崇礼区冬奥生态风景道进行功能适宜性评价,并提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结果作为冬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