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浅析新疆农村居民点整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农村居民点现状新疆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绿洲中,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点多为自然村,主要表现为散、乱、脏、差,其主要特点是:人口规模较小,用地总量偏大1996-2003年,新疆农村居民点面积呈上升趋势,与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下降趋势正好相反。新疆现有7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建设》2000,(5):18-19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 ,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同时 ,成都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城市建设要发展 ,农业生产也必须发展 ,因此土地矛盾突出 ,特别是耕地面积人均不足 1亩 ,问题非常严重。如何做到既能保护耕地 ,又要解决城市建设用地。 1 997年我们对此组织了专题调研 ,得出结论 :加强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 ,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中挖掘的土地潜力 ,既能增加耕地 ,也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一、全市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目标成都市幅员面积 1 2 390平方公里 ,人口 99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6 6 9.7万…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农村建房用地采取单一的行政划拨供给方式,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未能体现集体土地的资产特性,导致农村违法建房屡禁不止,土地纠纷接连不断,耕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笔者认为改革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运用经济杠杆约束与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 1、实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供给“双轨制” 双轨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时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苏皖地区)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取1820-1864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5个典型时间断面(1820年、1911年、1936年、1946年和1964年),重建形成了100m×100m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砒,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2617.14km^2、3301.46km^2、4108.61km^2、4430.91km^2和4882.31km^2;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洪溼湖等水网力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岀从平原地区向丘陵(氏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820和1911年数据结果,以及1930年代和1950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含山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不仅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永续利用的重要措施,而且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具体表现在:第一,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率,为村庄发展提供后备用地;第二,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村小康生活,转变农民的观念;第三,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传播。本文主要描述了含山县各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和特点,预测了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需求和整理潜力,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筹资渠道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通过拓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渠道、创新土地制度以及加强乡镇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以保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2009、2014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ArcGIS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团簇状一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一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一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一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调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筹资渠道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通过拓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渠道、创新土地制度以及加强乡镇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以保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五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分布面广,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迥异,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中应从实际出发。按不同区域条件采用不同类型的方法才切实可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总指导思想是提高居民点存量土地利用率,农宅建设尽量不占耕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笔者总结了适用不同区域条件的五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一、城郊结合部农村城镇化型土地整理 城郊结合部是城镇向农村过渡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有强烈的农村城镇化趋势。所以,城郊结合部的居民点用地整理应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农民为本 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建设发展的重心在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由于缺少资金和规划指导,加之管理不到位,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与管理机制。布局散、用地乱、环境差是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显著特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建房数量随之增多,而由于农村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目前没有充分显现,农民建房时缺少节约用地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中共中央下发的[1997]11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土地资源浪费最严重的是两个领域,一是开发区用地,二是农村宅基地。刘庆等根据我国城市…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土地的适宜性未进行过量化分析。基于GIS的技术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叠加分析后将居民点用地分成四类,对溆浦县桥江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具体的运算结果,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状况,更直观地反映居民点的散布情况,为今后村庄规划中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分析,找出现阶段农村居住用地低度利用的原因,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提出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并且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保障体系提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五年内将解决7.1万农村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到2020年基本解决约3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这个决定出自山西省政府。从2008年起,山西省把住房保障体系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国定贫困县之一的右玉县被选定为此次山西省农村“住房解困”这项重要民生工程的试点,一年来.在山西省建设厅和朔州市建设局的指导下,经过右玉县委、县政府的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李王鸣  李玮 《城乡建设》2004,(11):62-63
建设用地增长特征 建设用地总量快速增长.2000~2002年,浙江省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从1061.66平方公里增加到1413.79平方公里,总量增加约33.17%,年均增长率约为15.40%;而同期新征土地面积由69.72平方公里增加到440.90平方公里,总量增加约5.3倍.如果根据浙江省境内用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和趋同性,将其划分为三大特征区域,则根据数据的聚类分析,得出浙中及西南内陆地区建设用地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6.
一、发展现状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版图面积2115平方公里,现辖10个镇(办事处)、227个村(社区),总人口62万,其中城区人口28万、农村人口34万。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处理难题愈加突出,“垃圾围村”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使市政公共服务逐步向村镇延伸.  相似文献   

17.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区,面积2144平方公里,地形结构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全县下辖7镇5乡4个国有林场,411个行政村,1.1万多个自然村庄,15.2万户、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万多人。由于罗田县是一个山区县,农民的房屋主要是土木结构,互相连接,没有间距,一户失火,殃及数家;农村室内明火取暖,柴禾煮饭,易燃  相似文献   

18.
一、合理控制农村的建设用地规模 加强对农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贯彻落实“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这一基本国策,充分挖掘现有土地的潜力,对旧村进行适当的改造建设,把利用不充分的土地重新规划,重新利用,合理对农村居民点分区进行集中布置,集中建设,统一配置基础设施,依据用地标准进行设计,落实国家制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形成优化组合的结构体系,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土地进行整理,增加农用地。 二、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 农村居民点的大量存在,国家不可能在财政上都给予很大的支持,所以各级的规划建设主管…  相似文献   

19.
张如林 《规划师》2007,23(8):75-78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农村居民点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实施点网模式,通过试点示范等措施,分批、分类推动农村居民点向道路网节点地区集聚,以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加速推进,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村庄建设粗放用地的问题,危及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下面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分析村庄建设用地情况。宜城市现有人口55.2万,城镇人口比重45%,农村人口比重55%,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22倍;市域面积2115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包括农民居住区的住房、晒场、庭院、宅旁绿化及村内公共设施等)97.46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4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是城镇建设用地的2.3倍,人均占地268平方米。按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