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安全疏散设计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方面,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评价对于确保火灾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思想,对影响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安全疏散评价的程序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烟气的评价、人员疏散能力的评价、疏散路线合理性的评价、疏散对策的评价等,并以具体模拟实例说明了计算机模拟方法的运用,其宗旨在于为我国性能化防火设计提供理论及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通道形态、通道防火分隔、通道烟控能力、疏散能力与建筑性价比5个方面,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大型商场人员疏散安全通道的评估体系。基于该评估体系,以沈阳某商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体系可分析出适合该商场实际特点的安全通道方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各类公共场所的人群聚集活动也越来越多,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安全风险问题愈发严峻。为了更好地评估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的安全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本文运用文献检索和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影响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安全风险的因素,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法构建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南京新街口地下中心广场应急疏散安全风险进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的研究为城市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有助于保障城市公共场所活动的健康秩序。  相似文献   

4.
机场航站楼建筑防火设计与人员疏散安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结合火灾案例和性能化分析评估方法,分析和论述了机场航站楼建筑特征、火灾时影响人员疏散安全的因素,提出了防火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评价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运用该方法确定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说明了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在施工安全评价中的适用性及其意义,为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和评价步骤.从个体、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分析疏散人员行为对疏散结果的影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人员疏散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方法对某企业疏散过程中的人员行为进行模糊评价.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分析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同时阐述基于安全评价结果的防火对策;针对城市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安全疏散模拟,分析安全疏散影响因素,阐述基于疏散模拟结果的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全王斌 《山西建筑》2014,(24):265-267
以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综合制剂厂房为例,通过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对影响厂房安全的因素进行了评价,得出该厂房的消防安全性较好,安全疏散对其安全性影响最大的结论,为以后洁净厂房的消防安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阐述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评价标准及因素 ,分析国内外已有的安全疏散模拟模型 ,针对这些模型的不足 ,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西安某城市广场为例,介绍其平面布局和防火分区及人员疏散方面的消防设计难点。探讨了城市综合体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评估的方法,提出了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时的修正办法,并且分析了影响安全疏散的相关因素,对于城市综合体做好日常安全管理,消防部门更好地开展监督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在用高校教学楼的疏散效率,降低火灾风险,本文应用Pyrosim 和FDS 进行建模和火灾数值模拟,对温度、有毒有害气体、能见度进行分析确定ASET;同时通过Pathfinder进行疏散模拟,确定所需疏散时间并分析疏散过程中的拥堵问题,在安全出口的开放状态、数量、宽度、疏散路线等4 个方面进行改进,进行二次模拟后利用Origin 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安全疏散准则进行判断与讨论。结果表明:该教学楼原有安全出口能避免大量人员伤亡,但不能保证所有人员的安全疏散;对于长廊式的多层教学楼,疏散瓶颈集中于疏散走廊和楼梯处而非出口处,新增合适位置的出口相比增加通道宽度更有效,规划合理的疏散路线可明显缓解高层走廊的疏散压力,二者协同作用可以完全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地铁车站及与其相连商场的疏散安全,需要确定商场的人员安全容量。研究商场人员安全容量时通常会考虑规范要求而忽略其对周边建筑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确定与地铁车站连通的商场人员安全容量的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了某商场及地铁车站的疏散过程,综合考虑标准规范要求、对车站疏散影响及疏散过程安全等因素,确定出该商场人员安全容量,并对疏散过程的不利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某高校图书馆为例,依据“最不利影响”原则,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建筑结构和可燃物等环境因子,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时空分析模型模拟火灾产生因素的时空规律,构建火灾场景,剖析人员疏散时所能承受危险源的阈值,获取了4个季节建筑物内部的危险区域。结合室内路网模型和路径搜索算法,规划设计了人员疏散的生命安全保障路径,且与时间最短路径和距离最短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生命保障路径的疏散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实现建筑物火灾的时空模拟和人员疏散的动态规划,为制定城市火灾应急响应的适应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预防地铁等地下建筑火灾事故,将BIM与Revit技术应用于地下建筑火灾预警和疏散管理中,分析不同条件下烟雾、人员疏散过程变化,实现对地铁火灾的预警和疏散可视化平台建设。以某运营地铁站为例,根据火灾烟气扩散过程确定烟气高度作为评价疏散安全性的指标,获得临界烟气最小高度下的可用疏散时间;通过人员量化处理进行人员疏散模拟,获得必需疏散时间并与可用疏散时间对比,进行建筑模型的评价和优化,以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结果表明:现有疏散通道布局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可通过撤除不合理商业箱、提高候车公共区空地面积、增加喷淋设备密度、组织安全疏散演练等方式降低疏散时间,降低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5.
以某学校地下体育场馆为例,针对其火灾危险性、人员安全疏散等特性,分析当前规范体系下,地下体育场馆主要消防设计难点。从防火分区划分、人员安全疏散等方面提出整体消防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对烟气控制及人员安全疏散进行模拟分析,验证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整体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控制火灾荷载、设置有效隔离带、合理布置安全疏散出口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地下体育场馆适当扩大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16.
分析商场火灾特点并进行商场火灾风险分析。以广东省茂名市某商场为原型,建立基于 Dijkstra 算法的商场疏散模型,计算疏散时间,分析影响应急疏散的关键因素,从商场环境布局与管理、人员疏散指挥、火灾应急演练等三个方面优化商场火灾应急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商场三个楼层的最短疏散时间分别为 83.1、85.5、145.6 s,采取优化措施后示例区域的平均疏散时间减少了 8.9 s,优化率 18.6%。研究可为商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薛莲 《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39(8):1071-1074
对某商业综合体进行疏散模拟,通过分析其人员疏散过程,发现该商业综合体的疏散走道中存在“瓶颈现象”、不平滑拐角的堵塞现象以及“T”形或“Y”形汇合处的集聚现象。分别采取增大瓶颈的宽度、改变走道轮廓线形状、适当扩大汇合处宽度形成缓冲区的措施进行优化,优化效果良好。此外,该商业综合体的安全出口、楼梯利用率较低。通过协调各出口的疏散宽度,使各安全出口的疏散同步进行,可以提高安全出口的利用率;将疏散利用率相差较大的相邻楼梯合并,可大幅度提高楼梯的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邮轮客舱人员疏散安全性,使用 FDS 模拟客舱层在固定消防设施失效情况下的火灾,通过各监测指标到达临界值的时间确定可用疏散时间。利用 Pathfinder 模拟客舱层的人员疏散,进而对乘客疏散安全性进行评估。提出相应危险工况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两种疏散场景下人员均有因烟气作用而被困在楼梯间的风险,需要改变着火层以上各层人员的疏散路线。疏散路线改变后,乘客均能在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内完成疏散。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地下批发商场的火灾危险性,选取某地下批发商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数据调查,设定3 种典型火灾场景,包括商铺火灾、楼梯间火灾、走道火灾。利用FDS 建立火灾模型,分析该地下批发商城的烟气流动情况,并根据火灾危险标准判定不同区域危险时间。以此为依据,利用Pathfinder 疏散软件进行人员疏散模拟。结果表明,发生火灾时,该地下批发商城人员无法安全疏散,结合商场现状与模拟情况,通过对安全隐患整改,确保火灾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以此提出火灾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An exploratory focus group study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ies, e.g. mobility, visual and auditory,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how evacuation safety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can be improved for people with various disabilities. Accounts of real life experiences on how well evacuation routes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adapted to peopl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safety enhancing measures, were collected. Some examples of reported problems were level differences on the way to and in evacuation routes for people with mobility impairments. Other examples were problems with orientation for people with visual disabilities and problems with detecting the evacuation alarm signal for people with auditory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the participants expressed different problems and needs depending on their type of disability. A common view amongst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at organizational parameters concerning evacu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ave to be improved. One conclusion from the study was tha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evacuation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today. This means that emergency evacuation safety must be properly focused on when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address the different nee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to make improvements for all user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