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介绍ABB Symphony系统BRC-RIO远程通讯方式,对某电厂4号机组循环水系统远程控制站BRC-RIO远程通讯中出现的异常故障案例进行故障判断及原因分析,并提出故障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由微型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电话网—调制解调器—微型计算机所组成的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系统。给出了该远程通讯网系统的硬件配置框图,文件(信息)传送的示意图以及该远程通讯网系统的拓朴结构框图。并对远程网的设计思想,通讯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硬件的配置及联接作了具体的阐述。该远程通讯网通讯协议采用 XMODEM规程,传输以块进行,每块128B;采用XTCOM 通讯系统软件,CRC 校验,有自动检查出错和自动重发纠错功能。该远程通讯网设计合理,功能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种远程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一种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STD总线工控机,使用由AT命令集控制的MODEM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公用电话网络进行远程数据通讯,可以实现多采集结点的实时远程数据采集,处理及管理功能。讨论该系统的设计特点,并对远程通讯中的求和校验,实时解锁,通讯失败补救等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用于远程通讯系统的通讯软件的设计方法。采用模块化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实现了支持多种远程通讯方式、可连接多种终端设备的通讯软件,并可方便的扩展与升级。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软件性能稳定,通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马Yi 《电脑》1995,(12):21-22
众所周知,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讯,除了要求通讯双方都具有相同命令集的兼容调制解调器和电话设施等硬件设备外,还必须有相应的通讯软件.过去,人们所用的通讯软件是DOS系统界面下的,随着WINDOWS3.1的流行,许多通讯程序由DOS界面转向WINDOWS界面,但由于WINDOWS系统与DOS环境有很大差别,所以在WINDOWS系统下进行计算机之间的的远程通讯时,也就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的故障也就更多一些,下面列出了通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解决方法1、计算机无法与调制解调器进行通讯连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公共电话线网络进行远程通讯的集散式工控机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硬件配置及远程通讯软件编程。讨论了集散式系统的一般工业网络及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利用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通过公司现有的以太网,实现了组态王数据与远程WINCC的通讯,解决了不同组态软件之间的远程通讯难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微信、阿里旺旺、飞信三种远程通讯软件的功能,阐述了不同软件给用户带来的不同体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GPRS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梯远程数据采集传输通讯方式的比较,提出基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远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数据传输时效,降低了运行费用。并将此系统成功地用于佛山米高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中.利用微处理器的采集电梯状态信息。通过GPRS无线通讯方式,与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0.
单片机与MODEM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单片机与MODEM接口,通过公用电话网可以实现单片机系统的远程通讯。设计了单片机与MODEM接口的硬件与软件,通过公用电话网,做了远程通讯实验,结果证明本设计是可行的,可在实际系统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P2P网络节点安全问题和JXTA平台具有的安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JXTA的以节点甄别为目标的安全网络环境,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和推荐的新型信誉模型.分析证明,该信誉模型通过采用信任和推荐两种机制来确定节点的信任度,成功地避免了单点失效问题并有效地遏制了P2P系统中虚假节点的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P2P(Peer to Peer)技术的广泛使用,判断请求节点是否可信变得非常重要。介绍了一种基于信誉的P2P的评价模型,用于计算在P2P过程中各个节点之间所产生的信誉度,从而判断请求节点是否可信。这种模型综合考虑了自身以往经验以及其它节点对请求节点的意见。通过实验,发现此模型不仅可以阻止恶意节点对正常节点的攻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正常节点对有组织攻击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P2P网络仿真器都有其各自的弊端,不能够对现实中的P2p的一些实际应用进行仿真.把P2P网络中的各个元素按实际情况模型化,设计一个能够用于对现有P2P应用进行仿真测试的P2P仿真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个尽可能真实反映P2P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用于仿真现有的很多P2P应用.该模型根据现实P2P资源共享系统中用户的行为的基本特点设计了Peer的各种属性,包容了现有常见的P2P资源共享应用中peers选择和pieces选择策略,并为进一步设计P2P底层覆盖网络拓扑结构提供了接口.该仿真器初步运行结果表明,它能够反映现实P2P应用中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中广泛存在的"free riding"现象使其在任务协作领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制约.为了实现P2P网络环境下的有效任务协作,提出了一种具有激励机制的任务协作逻辑模型.基于Agent理论,首先给出了对等体、半对等体、P2P社区等概念;然后在合同网的框架下提出了面向P2P网络社区的任务协作逻辑模型TCLM-P2P(task collaborative logic model oriented to P2Pcommunity).相对于传统的任务协作模型,在合理的前提假设条件下,模型给出了模型公理和协作规则.该模型通过基于虚拟积分的协作算法实现了具有激励机制的P2P网络中的任务分配与协作.原型系统的实现及仿真实验结果表明TCLM-P2P模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不仅能够激励自利节点主动参与到任务分配与协作中;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节点的free riding行为,从而保障了P2P系统的有序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Super Peer的P2P e-Learning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各种P2P网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环境中基于超节点的P2P e-Learning模型。对特定peer组中超节点的加入和超节点的服务进行了具体描述。针对e-Learning的特性,给出了模型中的数据抽象和本体描述,并对该P2P网络模型在文件传输方面的性能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Internet的发展,P2P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给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带来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对P2P技术的系统结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介绍,然后对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功能、结构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混合式P2P网络中DRM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刻画P2P文件共享系统中节点行为的随机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概率的动力学模型. 首先,引入节点的在线概率来刻画节点行为的随机性,并通过分析系统中节点之间交互演化的过程,建立了基于在线概率的动力学模型. 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研究了影响系统演化的多个因素,这主要通过对相关算法的具体形式分析来体现. 之后,对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在线概率的节点选择算法、带宽分配算法与节点阻塞算法. 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主动监测模型不能对P2P特定信息进行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P2P特定信息的主动监测模型。该模型的各个模块都以P2P特定信息为中心,对P2P特定信息传播网络进行监测,收集与P2P特定信息相关的节点列表及节点状态信息;创新性地将Peer Exchange(PEX)扩展消息用于主动测量模型,不但可以得到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而且提高了主动监测效率。针对PEX扩展消息的引入,分析模型的各项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在主动监测模型中引入PEX扩展消息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节点列表获取的效率和速度,并能够增加获取节点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9.
孟宪福  李莉 《计算机工程》2009,35(16):148-150
改进P2P网络下基于信任模型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模型,提出一种P2P网络下基于友元节点的DRM模型。继承Sharnir的k阶门限分发私钥份额方法,使用友元节点来存放私钥份额,避免由于使用信任模型所带来的计算复杂度和网络通信量较大的问题。分析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信任模型的DRM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减少节点间的消息通信量,计算效率和实用性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IOCP机制在P2P网络游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分布式系统在高峰时要承载巨量用户在线负荷,这就对大型网络游戏通信系统的设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系统玩家承载量,使系统具有良好的伸缩性,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带宽为玩家带来一致而平滑的游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当前游戏开发技术的考察发现:在传统的网络游戏开发过程中,多是基于C/S模型,服务器在多人在线的情况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也有基于P2P的网络游戏,但是对多个玩家同时在线支持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将IOCP的模型应用在对等网络(P2P)模型的客户端中,以增强对等网中每个节点计算机的承载能力,从而降低主服务器的负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