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泰晤士河流域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虹 《水资源保护》2009,25(5):90-97
对太湖流域与泰晤士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流域的主要特征、污染情况、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借鉴泰晤士河流域的治理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太湖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围绕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了解决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问题的法律对策建议:一是采取立法优先原则,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法》;二是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流域管理和地方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设立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管理委员会、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管理局、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三个机构;三是以流域为单位,统一制定、提高污水的排放标准;四是将经济手段作为治理污染的主要政策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同属海河流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要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实行全流域共同治理。分析了京津冀三省市协同治污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从建立联系协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效机制5个方面提出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太湖流域流域性水环境污染、河湖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流域、破解区域,针对河网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构建流域治理方案总体框架,并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和相应的目标,以典型区域治理示范、指导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荷兰艾瑟尔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历程及其水管理措施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对艾瑟尔湖与太湖从源头控污、末端治理、管理体制、立法、经济激励机制及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根据艾瑟尔湖流域在污水处理、流域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恢复、监督合作治污体制建设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指出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及管理的各个层次与艾瑟尔湖流域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太湖流域在治理过程中加强初期雨水的监测与截留处理,将部分典型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纳入监测范围,对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进行深度处理,推进流域联动治污机制的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市场经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经验与太子河流域水污染处理方式分析,从密西西比河和太子河流域的地理自然简况、污染状况以及治理方法进行对比,归纳太子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不足,以期吸取密西西比河流域水污染有效治理的成功经验,从而对太子河流域治理有所启发,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海河流域水污染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对降水、废污水量、水污染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了海河流域水污染加重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加大流域性水污染治理力度已刻不容缓。以戈德史密斯网络化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学设计网络化治理主体、强化流域水污染治理主体之间的连接纽带、建立健全治理主体的责任以及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流域水污染网络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海河流域水污染的发生和发展。通过对降水、废污水量、水污染治理中存在总理2的分析,指出了海河流域水污染加重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技治太"是太湖流域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的背景,分析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水利问题,如防洪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水生态系统脆弱等,提出了未来几年太湖流域急需开展研究的重大水利科技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太湖流域防洪关键问题研究、综合调度及河湖水体有序流动关键问题研究、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氮磷营养盐控制研究、水生态功能构建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漳卫南运河流域水污染趋势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漳卫南运河20年来的污染历史和发展趋势,结合流域污染源监测,全面评价流域水污染现状和形势,提出了漳卫运河水污染控制对策:明确治理目标控制排污总量;严格执法;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加强流域管理;加强监测;优化水资源配置及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12.
渭河流域(陕西段)水体现状及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渭河流域水体污染现状,分析了水污染的成因和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渭河流域(陕西段)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以"渭河水专项"重大课题为契机,突出示范工程的建设,严格控制入渭废水的排放量和以支流带动干流治理等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涉水主体多元化是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主要要求。在对多元化参与的内涵和涉水主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网络治理模式比科层治理和市场治理模式更能适应现有的管理改善要求。在基于网络治理的基础上,对共同目标、决策机制、公众参与以及监督机制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湖流域是我国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总结主要水环境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并从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政策导向、防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流域水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各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当前各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主要问题,提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策略与原则。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朝阳污染源及水质状况分析评价结论,总结出朝阳大凌河流域污水直接排放、污 径比较高,水质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的水污染特点.利用QUAL-Ⅱ模型,对大凌河朝阳市区段水质、水环境容量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并就朝阳大凌河流域水污染特点及排污总量控制需求,提出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图们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图们江流域水资源、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流域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了应搞好流域规划、强化水资源管理、控制水环境污染、注重饮用水安全、建立节水型社会、合理开发小水电、重视湿地保护、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水源地水质与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爱琴  董杰  陈诗越  张菊  孙卫波 《人民黄河》2012,34(6):71-72,75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山东省面临着水质恶化、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水土流失严重等威胁水源地水质和生态安全的严峻问题。为此提出了以下对策:①制定流域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以流域为单位的生态环境整治;②加强水源地管理,严格控制水污染;③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④着力开展水源地生态环境调查,加强水源地生态安全机制研究;⑤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9.
流域视角下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  牛桂敏 《人民长江》2019,50(9):6-12
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是海河流域建设的核心与立足点,探寻三地联防、联控、联治措施与协同机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系统梳理三地分治水污染的局限性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扎实区域协同、迈向流域共治"的流域化治理理念。通过剖析海河流域治理瓶颈,发现瓶颈主要在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水资源压力,流域权威机构和顶层立法缺失的管理矛盾,以及局部性工程和阶段性补偿的治理局限。针对上述问题,从流域资源保障、管理机制和治理模式方面提出一体化实现路径,即从统筹配置水资源量、制定流域水环境目标、重塑流域管理机构、确立统一流域法体系、发展一体化治理模式、深化多元长效补偿机制6个方面,解决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合作不彻底的问题。流域一体化理念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可为海河及类似跨界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邱彦昭  王东  杨兰琴  刘操 《人民长江》2018,49(11):24-2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初和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近年来,京津冀三省市为京津冀水环境的共同改善,在跨省市水资源调配、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跨省市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流域治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理念、跨省市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流域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三地持续健康发展的共同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制定统一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空间管控规划,联手建设京津冀水资源保护区、建立省际生态水量水质补偿机制、完善流域机构职能、加强依法管理以及加强三地水环境科技协同等方面展开了分析研究,随之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可为今后京津冀三地水环境逐步改善,营造出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繁荣发展的美丽的京津冀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