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根艺     
《Planning》2015,(3)
根艺,是根雕造型艺术的简称,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极富特色的艺术形式,传达着人类的非凡智慧,蕴含着浓浓的民间风情。相对于其他造型艺术来说,根艺与自然的联系最为密切,充分展示了自然带来的淳朴美感。同时,根艺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从事根艺创作多年,习惯了在形态各异的材料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文章主要从根艺的自然美、雕琢美、独特美三个特点出发,阐述根艺之美,让更多人认识根艺这一艺术,从而更懂得欣赏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2)
<正>乱而未朽之根,丑而怪诞之木,成为一件根艺佳作,离不开根艺家的艺术构思与取舍加工。根艺家见根生情,触物托兴,巧借天然,巧用心思,依势造型,因材施艺,赋予枯根"第二次生命",将枯根变精艺,化腐朽为神奇。无论是《紫气东来》中骑着青牛自东而来气定神闲的老子,还是《女娲补天》中双手高举五彩石仰首向天婀娜多姿的女娲,都是那般的自然悦目,而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惊叹根艺家立意之高远与技艺之精深。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7)
蒙德里安作为冷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与实践画作对近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宣扬的"新造型主义"反映了抽象是艺术的目的,脱离一切自然的外在形式,在色彩选择上局限于黑白灰和三原色,造型没有体积,崇拜直角美。这种冷抽象的艺术形式给近现代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开启了新的风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7)
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水彩画是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古老画种,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水对颜料的稀释,色层透明而可以重复叠加,并结合干湿技法的运用,呈现多变的技法表现效果。单纯从这些技法表现出的形态来看,我们可以说它是抽象性的,但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的抽象性不同于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对自然外部特征极端化的抛弃。水彩画凝聚了艺术家的灵感和才智,这样的"抽象形态"是艺术家对自然物象特征的提炼和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大美不言"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延续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万物形态最高的美源于自然,自然是美的源泉。如果想寻求它,得有脱俗于世、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这样才能体会到"大美",才能做到"不言"而心中自乐。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对中国美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9)
自古以来,石都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雕琢,其形其态其色都默默的散发着一种大自然之美。在中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石的应用随处可见,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其构图以山水为主,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可见石作为山的缩影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地位;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形式却完全排斥自然,寻求一种对称性的几何原理,石头艺术大多以雕塑的形式存在于其中。但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以植物、石、水来构筑整个园林景观系统。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更好的发挥石的艺术,让这自然界中伟大的产物发挥出它最美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8.
根的造型艺术(根雕)是美术领域中的独特门类,它受到素材的制约,制作中没有很大的自由性,但因它取材广泛,成之天然,制作方便,故它既是专家的艺术,也是众人的艺术,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如诗歌一样启迪和寄托人们的喜怒哀乐,同时又打扮着、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根雕之美,美在天然去雕饰。其形讲究的是似象非象,其意讲究的是神韻和意境,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揉融在作品中,以形赋意,表现其寄托之情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6)
自然美是美学上重要概念,它和社会美、艺术美、科学技术美共同构成了美的存在方式。自然美无处不在,我们如何能够透过姹紫嫣红的自然现象直达美的本质?如何用美学的观点欣赏自然?这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园林艺术,是盛开在世界园林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人民在师法自然的原则指导下,以祖国大地上秀丽多姿的山川林泉为蓝本,将自然山水之美融汇在园林之中,创造出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艺术空间。它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巧妙结合,正所谓:“虽由人作,  相似文献   

11.
回归大自然,用自然的美装点生活是当今装饰装修的热点。木质马赛克是一种天然装饰装修材料。它可以用作住宅、宾馆及公共建筑的地面、墙裙及壁饰的装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态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个简单又复杂,清楚又含混,明确又模糊的概念。”它涵盖了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丑、崇高、戏剧性及其他的美的特征的共同点。美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据,是美的事物和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城市形态美学研究的”城市”不仅是静止的客体对象,包括建筑、景观、各种生活现象,更要研究活动的城市主体——即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人,所以,城市形态美学研究的是城市人的审美意识及其活动状态,研究城市人的审美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表现的具有何种的美学价值,并可能向何种方向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光 《室内设计》2011,(2):48-51
自然之美是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当代室内设计之美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自然之形、天然之质、浑然之艺。本文从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一美学思想核心出发,论述了这一理论对于当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这一思想在酒店室内设计的形态、材料、技术、色彩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潘玉华 《园林》2005,(9):48-49
岭南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它风格独特,造型、构图丰富多采,擅长表现自然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
水彩画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在发展中融合东西方绘画精髓,在挖掘抽象与意象之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文章分析水彩画抽象之美与意象之美的艺术表现,对水彩画的抽象形态构成、意象特点表现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水彩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龚宝良  双木 《建筑工人》2004,(12):49-49
长期以来,天然实木的温馨、美丽,与其同时具有的价格高、易变形的缺点所形成的一对矛盾,一直是追求自然、美丽的家装消费者的苦恼。如何既具有天然实木的自然美,又价格低廉、质量稳定,也是装饰建材从业者所希望解决的问题。现在,一种集多种特点于一身的新型地板——真木地板解决了上述矛盾。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4)
抽象油画是一种非具象、脱离自然景象的组合,在颜色、点、线、面、肌理的视觉作用下使人们感受到画面之美。抽象油画的情感与意境是在油画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使画面具有意境之美。中国抽象油画的意境之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体现了本土化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理想。中国当代抽象油画也尝试与各种新技法的结合,进而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与情感表达。文章通过对抽象油画意境之美的探究,阐述抽象油画的意境审美特征。通过审美特征可以发现,抽象油画的构图、色彩、视觉效果的再组合符合作者的意境表达。有计划、有方向地研究中国当代抽象油画的意境之美,寻求抽象油画元素组合与意境之美的结合,深入了解抽象油画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延伸、再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园林作为一门四维艺术,一旦生成,实非为最佳状态,还需"后熟"的过程:物与物之间的磨合、交融,形成有机整体的生态环境;时间能使原艺术再生长,丰富并扩展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由物景量之积累向意境质之飞跃。从园林植物、建筑、山水三方面阐述时间的物景表现:将园林空间意识纳入时间进程,展现植物林相之美、建筑造型之美和山水天然之美;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天合之境三方面详述时间的意境表现:时间丰富园林的历史人文内涵,是作用于万物的自然神来之笔,与自然天合共创。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1、装饰特质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是装饰材料中最有人情味的一种。也许是因其由生命孕育而成,人们都愿亲近它、抚摸它,它给人以自然、温暖之感。木材具有天然生长而成的美丽的纹理色泽,尤其是锯切或刨开以后,这种纹理会带着光泽而显现出来,而这正是木材美妙的艺术特质。故此,建筑与环境装修上运用木材就应注重刻意去表现这种天然丽质,而不是去掩饰它。木材的这种艺术特质与油漆艺术相结合,使得色泽更为动人心弦,会大大强化其表现力。“有机建筑”大师赖特十分反对在木材上刷上不透明的油漆覆盖木材的天然色泽纹理,而主张刻意表现木材…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2)
美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具有天然优势。文章主要从培养学生具有一颗丰富、柔软而敏感的心灵,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表现细节和创造美的能力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