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安全性问题日益得到广泛关注,而针对城市户外景观设施的安全性研究则相对薄弱。为此,从公众对景观设施的使用安全感受出发,基于专家和公众的建议,筛选出影响景观设施安全的因子;以南昌市为例,通过对30处公共空间的837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设施安全评价指标权重集,进而建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安全性量化评价体系,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安全性设计和改造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交设施建设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定义公共交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分析公共交通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对比研究国外公共交通及其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整体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发现我国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弊端以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良影响。提出整体发展公共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的起居室,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与城市整体品质,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必须重视公众需求。文章基于人本理念,综合运用传统调查以及人口与设施大数据分析方法,从规划实施进展和实施绩效两个方面对宁波公共空间规划进行了评估,并从控制指标、空间布局和建设指引等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以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与建设更加精准有效、更加符合居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菲  朱逊  张安 《中国园林》2020,36(3):92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汇滨江是复合了浦江城市级功能拓展带、滨江核心景观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旧城更新与旧区改建等多重属性的特定区域。通过回顾近年来徐汇滨江的规划建设实践,系统梳理了各项功能性规划、景观性规划和配套规划设计的历程与作用,尝试对城市重点功能区各项规划的层次关系与逻辑序列进行体系重构。并结合徐汇滨江已建成的特色公共空间,重点阐释滨江景观道、滨水区复合动线、多级亲水空间、城市记忆留存等核心理念在徐汇滨江规划中的生成机制与开发建设中的实现机制。进而提出了徐汇滨江规划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晨洋  于芬 《山西建筑》2010,36(4):13-14
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常见事故,进行了安全性及景观安全评价,从安全性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景观构成元素以及景观设施的安全性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保障在城市开放空间中人群活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聚焦于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应有的沟通,通过调研城市大型公共空间使用情况,总结了使用者行为与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提出了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以深圳市中心区北中轴广场为例,对行为注记法观测到的13 468个使用者行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发现使用者活动内容及分布受到设施供给及位置、空间边缘与过渡、光照、场地尺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提出大型公共空间设计应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合理进行空间分割,丰富内部景观要素并充分考虑气候特点,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湾区拥有环水型滨海核心空间景观资源,其开发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积极领先的规划体系,从功能与活动、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与景观、可达性与联系、建筑形象、旅游业开发等六个方面探索城市湾区空间建设的控制要点,得到富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城市湾区规划要珍惜宝贵的湾区空间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利用体系,在核心区设立公共开放空间带,重视人文历史元素的挖掘利用,重视人的参与和停留,保持空间的人气和活力,是城市湾区空间建设的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9.
从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老年人使用者对景观活力感受出发,利用EAPRS和NGST评价方法提取寒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影响因子,建立老年人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以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老年人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权重集,进而建立了量化了的针对老年人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可为寒地城市中设计和改造吸引老年人使用的公共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从宏观转向对微观环境重视是一种发展趋势。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细部,它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更新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层次分析为基础,梳理环境设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阐述"环境设施"边缘模糊性特征,并提出"环境设施空间"概念。以期为城市环境理论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各类城市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公园系统综合质量的科学评价关系着城市开放空间品质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水平的进步。以Park Score指数为例,对美国城市公园综合评价系统的建设过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介绍和特征评述,总结分析其在城市规划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提出我国应完善城市空间数据库建设、引入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和加强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有效性等建议措施,旨在为我国城市公园综合评价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回顾现代开发控制的起源、建立与发展,梳理了现代开发控制的制度框架,指出开发控制通过四种方式促进公共卫生与健康:规划法规建筑条例控制,城市规划与用地布局引导,行政许可提前干预,协议性条件的应用。然后,对比国外现有的实践与理论,分析我国现有开发控制制度的困境并提出了优化建议:一是完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和建筑条例;二是提出“卫生约”的理念,并据此调整规划的编制技术体系;三是提出“建筑使用”许可制度;四是优化土地出让及规划许可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朱逊  张雅倩  赵巍 《风景园林》2021,28(9):90-95
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究空间特征与体力活动的关系,成为城市规划、公共健康、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文献计量法、荟萃分析法,梳理了9项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总结了评估工具的应用方式、适用范围及优劣异同。首先,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始于21世纪初期,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活跃期,工具评估范围涵盖城市公园、步道空间和邻里绿地,主要评估方法包括系统性观察、远程评估和主观感知法;其次,基于尺度差异归纳了普遍使用的8项一级指标和58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交通环境、周边环境、娱乐设施、便利设施、自然品质、维护管理、艺术审美以及安全保障;最后,探讨了常见工具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多学科的互相借鉴与融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许文贞  方俊  刘旭堃 《建材世界》2021,42(2):106-110
随着城市道路不断的建设和改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提高城市道路环境管理质量必不可少。该文从环保设施、节能设施、环保效果以及环保费用四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城市道路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找出影响城市道路环境效益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郭凤霞 《山西建筑》2012,38(15):1-2
通过分析石家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提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中应注重发掘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将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相统一,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优势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一个既具有城市产业功能,又具有城市园林绿化功能以及城市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园区,在高端、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下,中德生态园的地下空间开发尤为迫切。中德生态园的建设背景、规划定位、总体空间布局等对地下交通设施系统、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物资储备设施、地下防灾与防护设施等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为满足中德生态园地下空间开发的有序性与科学性,有必要在地下空间使用与开发容量控制、空间组合及建造控制、配套设施控制、行为活动控制、开发建设管理控制以及开发控制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为中德生态园园区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开发建设依据,有利于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冯君明  李玥  吕硕  李翅 《风景园林》2022,29(8):120-126
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对公众出行的影响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的重要步骤。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空间分布规律展开分析,对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内在差异性考虑较少。引入网络口碑大数据,通过口碑分值表征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网络口碑大数据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选线规划思路,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最终构建由商业综合、休闲娱乐、生活服务3类廊道组成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网络。网络口碑大数据兼具空间分布和口碑质量的双重属性,能够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立足区域视角识别与量化部分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在差异性,其支撑下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廊道规划更加强调公众使用满意度对选线过程的影响,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Urban planning, design guidelines and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 have radically transformed public spaces in many countries. With fresh development decisions, urban spaces change spatially. This may improve places, increasing prosperity and extending expectations of modernization in many cities. However, widespread public disillusion and failures to produce environments reflecting local values can collectively shape public area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debate about dynamism in such spaces. It explores how modernist approaches to planning and design alongside fractures 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emerging cities have shaped the quality urban space. We use Jeddah as a radically re-planned city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y, but one where largely unusable public spaces have failed to meet people's everyday needs and aspirations. Our investigation – based o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s, documentary analyses, morphological survey, photographic and qualitative surveys –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 proactive urban desig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helps resolve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public space provision.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是承载社会生活、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公共空间建设,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是新时期上海实现发展转型、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从公共空间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估分析入手,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袖珍广场、活力街巷、文艺复兴、街区更新等规划设想和举措,探索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