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地铁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换乘站数量越来越多,换乘空间是否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成为了影响地铁利用率的因素之一。本文探寻在换乘实际距离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哪些影响因子可以缩短感知距离,从心理层面提高换乘空间的通达性。首先,通过深入访谈的形式收集乘客感知经验的数据;进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借助辅助软件进行分析;最终,提炼出路径规划、导引标识、空间环境、功能、人为干预5类一级核心影响因子和相应的二、三级次类属,构建了地铁换乘空间步行通达性影响因子系统。  相似文献   

2.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空铁一体化发展使航站楼与城市铁 路交通便捷换乘成为必然要求,航空限高使 得空铁换乘空间多位于地下,多线换乘带来 的复杂换乘流线和地下空间带来的换乘空间 感知弱等问题导致空铁换乘效率低、舒适性 差,而换乘空间的步行可达性是影响换乘效 率和换乘舒适性的关键因素。成都双流机场 T2航站楼汇聚了空港、高铁、地铁等三种交通方式的换乘,通过研究该典型案例换乘空间的步行可达性来探讨提高地下空铁换乘空间步行 可达性的策略。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中的凸状空间法和视域分割法,结合集成度、可见度等形态变 量,对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的地下空铁换乘空间的步行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据此得出现 状问题和做出具体的优化设计,并进行结果验证。得出如下结论:合理的节点空间设计可增强 换乘导向性;连通换乘空间形成合理的换乘流线可提高换乘效率;有机整合换乘空间及其周围 空间可丰富换乘体验。该研究可为国内外航站楼地下空铁换乘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6,(6)
应用心流体验理论研究大体量建筑步行通达性问题。首先通过解读行人发生心流体验后忘却负面情绪、忽略行走时间、转移注意力的心理状态对于降低感知距离的效果,论证了心流体验对于提高大体量建筑步行通达性的作用。进而依据行人心流体验发生的三个可控条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推导出四类能够创造条件并促使行人发生心流体验,从而提高步行通达性的影响因子:路径规划类、导引标识类、环境氛围类、行为支持类。同时,通过案例实证研究,探讨了每种影响因子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的换乘空间是影响地铁线路换乘效率、乘客换乘体验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了目前国内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的主要形式,从导向性、通过性、空间复杂性、流量密集性以及空间封闭性等方面介绍了换乘空间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换乘空间形态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提出了优化地铁换乘空间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空间权利平等性不断强化与弱势群体空间被挤压的背景下,针对视障人群的步行安全问题,选取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邯郸市丛台区为例,基于文献、条例与实地调研构建视障人群的街道空间步行安全性影响因素体系,包括环境噪音、规律要素、街道尺度、空间绕阻与导向设施五类。以视障群体的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确定权重。最后根据权重排序,围绕规律要素、导向设施与空间绕阻等显著影响因素,对邯郸市丛台区街道空间提出安全性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视障人群步行安全性的街道空间优化设计与针对性整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段婷  运迎霞 《南方建筑》2019,(1):114-120
文章从空间感知理论角度解释慢行适宜性内涵,借鉴空间感知的三个阶段,分别确定步行和自行车环境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及关键指标。以天津近郊区1、2、3 号线的6 个地铁站点为例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勘测,将各站点慢行环境的物质空间要素以及使用者感知评价作为自变量,通过spss 进行因子分析,将影响步行环境的43 个因素以及自行车交通环境的42 个因素作为变量,根据公因子分析,各归纳为系统性、设施性和管理性三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各自权重,计算各站点周边慢行环境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显示步行环境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中,系统性因素最为关键,而在自行车环境适宜性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为设施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通运输产业的兴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出行数量也持续增加。大量的出行需求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交通事故频发,负面影响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地铁这种大运量的交通工具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我国各大城市地铁正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地铁换乘站站内换乘空间为人们在不同线路上跨线乘车提供了转换场所,其空间环境对地铁运营效率有着重大影响。文章以厦门地铁第一个换乘站吕厝站为研究对象,对站内换乘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其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火灾模式下地铁换乘车站选型设计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地铁车站火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铁交通体系中换乘车站布局及换乘原则,研究不同换乘形式的适应条件及优缺点,进而从毒害性、遮光性及对人员心理影响方面,探讨了火灾烟气对地铁车站人员安全的影响,并剖析了各种换乘模式,从火灾模式下人员安全疏散角度提出了换乘车站选型的建议,为目前地铁换乘车站合理选型和设计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提高城市步行环境质量是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一环。可步行性(Walkablity)是评价城市步行环境质量的一种测度,明确其研究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及相应指标有助于指导城市实践。在此背景下,利用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原始文献三千余篇,借助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生成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形成五个话题聚类。通过精读各聚类重点高被引文献,将五个聚类分为了“发展阶段”和“分支话题”两个维度进行具体讨论,剖析其研究要点。梳理了可步行性研究发展脉络,并对可步行性测度指标及方法进行了总结,能为当下城市更新策略提供借鉴,对我国城市可步行性测度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先总结商业街步行活动需求的4个方面:多样性、连通性、宜人性和交流性。通过文献及问卷,确定步行活动品质的测度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的权重。选取上海市四川北路、陕西南路和马当路的26个街段为调查样本,结合客观测量与问卷调查在内的方法与程序,得出步行活动评价体系中各个因子的权重与各街段步行活动品质得分。总结了各街段步行活动的特征,分析了步行活动品质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确认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模式对商业街步行活动品质的重要意义。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店面、密路网、绿化、可坐设施、高品质建筑立面、历史建筑和舒适空间尺度,都对步行活动品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集约化、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地铁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地铁建设给商圈带来新面貌、新价值、新机会的背景下,本文以福州市万宝地下商圈为例,探究地铁的开通为商圈带来的机遇,并通过分析影响地下商圈步行环境的各个因素,对福州市万宝地下商圈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结合现状提出了完善地下标识导向系统、提高地铁与各类换乘系统的衔接、强化站点与商圈过渡空间等发展策略,以期为相似的地下商圈规划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街道步行指数的大规模评价——方法改进及其成都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行交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接受和肯定,可步行性评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国际上流行的WalkScore的评价思路,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简化,并加入街道环境影响因子,对成都市一、二圈层区县内的街道可步行性展开综合评价。根据可步行性的评价结果,与人口空间分布展开相关分析,评价临街设施分布的合理性;并对比分析住宅类街道(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类街道(A)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类街道(B)的可步行性的差异及不同类型街道的圈层分布差异。研究表明,住宅类街道可步行性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类街道,商业类街道可步行性相对较低;然后分析了市中心、区县中心、地铁口、商业综合体等区位因素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其中原市中心(天府广场)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区县中心,地铁口和商业综合体能一定程度提升周边街道可步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两站交汇地铁车站的空间优化问题。归纳了地铁车站基于线路排布的换乘模式及每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探讨了如何在受不同客流分布因素的影响以及有限空间的约束的情况下,权衡换乘空间的分布、进出站乘客流量、人员安全等因素,筛选出相对应的最佳“零换乘”模式,使得乘客换乘更加合理,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乘客里舒适度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对数据的计算统计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凭借已有案例中预测客流的数据来得出转移的人流总数和换乘客流的比例。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我们选出换乘效率最高,人员转移量最少的换乘模式。  相似文献   

15.
马强 《城市建筑》2014,(18):73-73
本文以实际案例,论述了空间模型在进行地铁车站换乘节点计算、分析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为地铁换乘节点进行结构的空间计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希望有助于地铁换乘节点的计算及设计施工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化的不断推进,地铁换乘空间环境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环境。与乘客相比,工作人员的停留时间更加长久,对工作环境的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夏季为地铁工作人员提供凉爽舒适的工作环境,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将依据PMV指标作为地铁换乘空间热环境的控制目标。查阅相关文献,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更准确地反映工作人员的热舒适感觉,并对现有空调系统强度进行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乘地铁出行,地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某些地铁换乘车站布局较为复杂,容易造成乘客错认空间方向的问题。对此,本文分别从建筑形式和换乘节点结构特点两方面对地铁换乘车站进行梳理分析,并根据当前车站换乘节点导向性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车站空间整体导向性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华中建筑》2021,39(9)
该文采用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对广州地区的三座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进行主观倾向评价研究。采用统计调查问卷以及照片结合量表的问卷形式,分别以普通使用者与建筑师作为评价主体进行调研。得到了以下成果:(1)两类人群对于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空间型态的主观倾向。(2)三个案例评价因素的喜好度调查。(3)公共空间的结构层次评价模型及权重。(4)三个案例的模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简述影响地铁换乘空间高度的各种因素,并以深圳地铁福田站换乘空间高度设计与优化为例,从空间结构处理,装饰技术手法,设备管线布置等角度,探讨在层高有限的情况下优化地铁换乘空间高度设计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缓解目前静安寺地区高强度开发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和改善地面交通拥堵的现状,进行了该地区地下空间的实施性规划。通过建设地下一体化的步行系统、通畅的车行系统、便捷的地铁及公交换乘系统、规模适度的停车系统等,可达到改善地区交通、汇聚商业气氛、增加可达性、提升地区环境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