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研究新疆地区低品位复杂矿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利用60 kg烧结杯开展低品位复杂矿烧结配矿优化研究工作,探讨不同碱度、不同配碳量以及不同燃料粒级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度在1.65~1.75时,转鼓强度下降5个百分点,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最低,烧结矿的自然粉化较为严重。碱度在1.75~2.0时,转鼓强度随着碱度上升而增强;配碳量的增加,烧结矿强度和低温还原粉化(RDI)指数有所改善;而随着小于1 mm燃料粒度所占比例的增加,烧结矿的强度和RDI_(+3.15)指数都有变差的趋势,小于1 mm燃料粒度比例占30%的时候,烧结矿的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烧结杯试验、烧结矿荷重软化试验、烧结矿还原度试验及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兰炭用作烧结燃料对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兰炭的配加、碱度的增加对烧结矿的成品率、品位和转鼓指数及粒度并未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兰炭加入比例为30%、碱度为1.82时,可以提高烧结矿的转鼓强度,此时的烧结矿软化性能也最好;随着兰炭替代比例的升高,烧结矿碱度逐渐增加,导致烧结矿中FeO质量分数逐渐下降,这对烧结矿还原性和低温还原粉化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综合考虑兰炭和碱度对烧结过程及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用兰炭作为烧结燃料在工艺上是可行的,而且兰炭加入比例为30%、碱度为1.8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洪益成 《中国冶金》2010,20(11):4-8
本文对褐铁矿烧结的合理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铁矿烧结适合较低的负压,燃料配比和水分值都有个合适值,并且合适水分和燃料值随褐铁矿配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烧结矿碱度的提高,在任何褐铁矿的配比下,烧结的各项指标和烧结矿强度都随之变好,这是因为碱度的提高使得烧结矿中的铁酸钙增加,烧结矿的还原性、转鼓强度和成品率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
昆钢铁矿粉烧结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昆钢目前使用的3种粉矿的成矿性能,针对其原料特点设计正交试验方案,进行大量系统的烧结杯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每种矿混合料平均粒度以及烧结矿转鼓强度表达式。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和极差法研究了配碳量和碱度对烧结矿FeO、转鼓强度、成品率以及利用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得到每种矿的最佳配碳量和碱度配比。分析发现,配碳量对3种矿烧结指标的影响大于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主要针对湛江钢铁不同碱度烧结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度分别为1.75、1.84和1.94的烧结矿w(TFe)均在57.73%以上,转鼓指数均高于85%。三组烧结矿的软化开始温度均高于1 120℃,碱度提升后熔融终了温度由1 487℃增加至1 524℃。可以调整烧结矿碱度及球团矿配比等措施改善综合炉料软熔性能,维持高炉顺行。  相似文献   

6.
烧结矿转鼓指数是衡量烧结矿质量的重要指标。武钢二烧车间通过稳定原料配比、严格控制燃料粒度、加强生产操作、改善铺底料系统、改善混合料布料、提高烧结矿FeO含量稳定率和Ro稳定率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该车间烧结矿转鼓指数从2009年的78.84%提高到2011年的79.66%。  相似文献   

7.
以包钢生产烧结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落下、筛分以及转鼓试验,对不同粒级烧结矿进行化学分析和矿相分析,考察烧结原料配比、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对烧结矿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改善烧结矿强度和粒度组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碱度烧结矿加酸性炉料正在我国部分高炉应用,其生产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烧结矿进行转鼓指数、还原粉化指数、还原度等冶金性能的试验,分析了烧结矿在高炉块状带的冶金性能随碱度变化的规律,为酸性烧结矿搭配高碱度烧结矿的炉料结构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表明:酸性烧结矿的转鼓强度高于高碱度烧结矿约3%,但其还原性指数低于高碱度烧结矿约20%,不利于高炉发展间接还原。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烧结矿转鼓强度,烧结厂针对影响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各个因素,如:褐铁矿、磁铁矿、返矿的配比,碱度,烧结矿MgO、FeO含量,以及铝硅比等,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在现有的原料条件下,各个因素的优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360 m2烧结机原燃料条件和生产需求,探究碱度、燃料结构、烧结生石灰配比等工艺参数对烧结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度升高对烧结经济技术指标及还原性、还原粉化性能有利,但不宜使用高于5.71%的石灰石配比来提高碱度;相对无烟煤粉,焦粉烧结时对烧结产质量指标及冶金性能有更为显著的优势;生石灰配比增加对烧结经济技术指标的提高有着最为显著的作用;对于烧结矿粒度组成,碱度升高、高比例焦粉烧结、高比例生石灰都有利于大粒度烧结矿比例的提高,减少小于5 mm返矿的比例。此外,烧结-高炉的转运会造成烧结矿显著减粒。  相似文献   

11.
烧结矿在高炉低温还原气氛下容易发生碎裂粉化,会严重影响高炉透气性进而破坏高炉顺行。RDI>3.15 mm(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是反映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现象发生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其大小受到烧结原料中MgO、Al2O3、碱度R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烧结原料成分因素对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的影响程度及交互作用,提出一种基于RDI>3.15 mm响应面的烧结原料配矿优化方法。首先,以w(MgO)、w(Al2O3)、碱度R为自变量,以烧结矿RDI>3.15 mm指数为响应值,建立烧结矿RDI>3.15 mm指数的响应面模型;其次,对试验得到的烧结矿RDI>3.15 mm指数进行拟合,得到烧结矿RDI>3.15 mm指数的预测公式;最后,通过最佳原料配比自制烧结矿并测得其RDI>3.15 mm指数,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烧结杯试验方法对首钢京唐铁矿粉低SiO2烧结及优化措施进行研究,并进行工业试验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京唐配料结构下,烧结矿SiO2质量分数由5.60%降至5.00%,烧结矿转鼓指数、成品率和粒度有所变差。粗化焦粉粒度对提高转鼓指数的效果最明显;提高混合料温度对烧结各项指标基本都有改善,尤其对提高成品率的效果最明显;提高料层厚度对降低燃耗等指标有利。在工业应用中,采取提高料层厚度30 mm、提高料温5~10 ℃、放宽燃料粒度(小于3 mm比例)2%、降低镁质熔剂使用量以及优化配矿等措施,使京唐烧结矿的铁酸钙体积分数基本得到保证,达到45%以上,促使烧结矿产质量保持稳定且有改善。  相似文献   

13.
将烧结生产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多类别生产状态下预测烧结矿转鼓指数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采集、整合及预处理操作,共获得特征参数65种.以烧结终点位置(BTP)为基础,采用试验研究及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将转鼓指数划分为2个类别.基于分类别转鼓指数数据集,使用特征选择算法计算了特征参数的重要排序,确定最佳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4.
锰矿是冶炼锰系合金的重要工业原料,目前中国大部分锰铁粉矿均经烧结后入炉冶炼,并且采用的是单烧。为了研究不同锰粉矿掺烧工艺对锰烧结矿性能的影响,并因此得到熔炼性能较优的烧结矿,采用马弗炉烧结法,改变原料配比、碱度、w(Mn)/w(Fe) 等因素,对3种锰粉矿配矿烧结工艺进行初步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以及强度、气孔率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焙烧产物的常温物理性能、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试验条件下,碱度为0.70时的配矿方案一和方案四得到的焙烧产物抗压强度大、微观结构清晰、各物相分布较为均匀、气孔率高,适宜矿热炉冶炼,因此拟将该方案作为较优的工艺条件进行烧结杯放大试验。  相似文献   

15.
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具有较低的铁品位和丰富的结晶水及高熔点矿物,这导致其烧结矿产质量低、固体燃耗高。通过开发加压致密化烧结技术、热废气循环烧结技术及多力场协同强化烧结技术,显著改善了其烧结矿产质量指标,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相对于常规烧结工艺,采用多力场协同强化技术后,烧结矿转鼓强度由45.87%增至56.93%,利用系数由0.97增至1.15 t/(m2·h),固体燃耗从140.52减至107.91 kg/t,废气中CO2、NOx及SO2最高体积分数分别由27.42%、0.019 8%和0.261 5%降至19.89%、0.015 4%及0.203 0%,有害气体排放明显减少。这在相关工业应用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为更好地实现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的清洁生产,可开发球团烧结技术,以进一步改善烧结矿产质量指标和降低生产能耗,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高炉冶炼中焦炭的溶损行为,选用2种不同反应性的焦炭考察焦炭与烧结矿在不同温度下的耦合反应,研究不同温度下焦炭溶损与烧结矿还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焦炭溶损和烧结矿还原的耦合反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剧,且焦炭反应性提高有利于烧结矿的还原。焦炭溶损率与烧结矿还原度呈正线性相关性,焦炭反应性(CRI)与拟合曲线的斜率k呈反比,而与截距b呈正比,截距可以表征焦炭对烧结矿的初始还原能力。耦合反应后焦炭的光学各向异性指数OTI增大、平均孔径和气孔率大幅增大,反应性较大的焦炭易于在焦炭表面溶损,反应后的孔径较大;而反应性较小的焦炭在反应过程中CO2气体易于扩散至焦炭内部均匀溶蚀各级气孔。  相似文献   

17.
随着鞍钢自产铁精矿供应量逐年减少,扩大进口矿用量成为必然。本文根据鞍钢炼铁总厂烧结车间和西区烧结车间的原料条件,在实验室进行了配加巴西南部粉矿的烧结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配加巴西粉矿后超过20%后,烧结矿的转鼓强度下降幅度明显。随着巴西南部粉矿配比增加,垂直烧结速度增大,利用系数提高,燃耗略有提高。(2)相同配比条件下,配矿C方案时烧结矿转鼓要高于A、B方案,但烧结速度较慢、烧结机利用系数低,烧结燃耗增加。(3)配加巴西粉矿后超过20%后,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趋于严重。相同配比条件下,配矿C方案时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最优。据此认为:采用巴西南部粉矿配比不超过20%时,可获得较好的烧结指标。工业应用中应避免采用B配矿方案。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aims to describe the effect of size parameters of the mix ingredients on the tumbler index, porosity and reduction properties of sinter. These parame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urnace performance when the sinter is fed as burden material Understandably, the fines generated inside the furnace in the stack zone or during reduction affec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tack zone, which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driving rate and CO utilisation. Pot sintering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hematite ore mix from typical mines in India. The sinter basicity (CaO/SiO2) and MgO content in the sinter were kept at 2.1 and 1.5%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the size parameters of the mix ingredients, namely size of coke, size of ore fines and that of limestone, on the porosity and quality parameters of sinter was investigated. Th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educibility of sinter was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micro‐pores out of total pores available in the sinter. Micro‐porosity of the sinter samples and their reducibility increased with decrease in the size range of coke breeze. Sintering of ore fines with reduced size, also, increased the sinter micro‐porosity. Besides, the average pore radius and density of the sinter sample and consequently the sinter reducibility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ore size. When the size of flux was narrowed down to –3+0.5 mm from –3 mm, the reduction degradation index value declined from 26.8% to 25.6% with marginal decrease in sinter reducibility. Moreover, the speed of sintering increased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