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自行设计的双通道放电等离子体装置中,对模拟酸性紫红染料废水进行了降解研究.考察了电极距液面间距、液层厚度、初始浓度、pH等因素对酸性紫红废水脱色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极距液面间距越小,废水脱色率越高;随着液层厚度的增大,相同时间下脱色率降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在相同放电时间下脱色率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的染料废水脱色率都可达到90%以上;pH对脱色率的影响不大.结论表明自行设计的双通道放电等离子体装置对模拟酸性紫红染料废水的脱色率高,同时具有处理时间短,对废水的操作条件较宽,不受pH的限制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酸性大红GR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以待处理废水为接地极的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对模拟酸性大红GR废水进行降解试验,考察了峰值电压、放电频率、放电间距、作用时间及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酸性大红GR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pH=2,放电间距6 mm,放电电压8 kV,放电频率10 kHz的条件下,放电处理20 min后脱色率达到76.4%;向反应体系中加入Fe2+有利于提高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溶液中Fe2+浓度为0.48 mmol/L时,放电处理20 min后脱色率达到92.1%。废水脱色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COD的变化则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酸性大红GR废水经放电处理后的中间产物主要为甲酸、乙酸、苯、对苯二酚、1-萘醌、6-萘酚、邻苯二甲酸(酐)、对羟基苯甲酸等,表明酸性大红GR分子上的C-N键断裂后,苯环在.OH的攻击下开环。降解产物中存在少量的羟基苯胺和对硝基苯胺,表明有少部分酸性大红GR的降解是通过N=N的断裂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以偶氮染料酸性嫩黄水溶液为例,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自行设计的双通道放电等离子体装置中考察双通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染料废水的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放电时间下随电极距液面间距减少,废水脱色率增高;随着液层厚度的增大,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在相同放电时间下脱色率会降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脱色率都可达到90%以上;pH对脱色率的影响不大.研究表明自行设计的双通道放电等离子体装置对模拟酸性嫩黄染料废水的脱色率高,同时具有处理时间短、对废水的操作条件较宽、不受pH限制等优势.此外进一步验证了等离子体技术对染料废水脱色的主要因素是羟基自由基.  相似文献   

4.
单针-板脉冲放电处理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针-板脉冲放电反应器进行了罗丹明B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考察了脉冲电压、脉冲频率、针板间距和鼓气量等对罗丹明B脱色效率的影响,并对脱色过程中溶液TOC的变化进行了测试,得出当脉冲电压为32.5 kV、脉冲频率为60 Hz、针板间距为15 mm、曝气量为12 L/h时,处理50 min后,罗丹明B脱色效率达99.68%,溶液中TOC由70 mg/L降到19.2 mg/L。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用该反应器进行罗丹明B、亚甲基蓝和甲基橙3种染料混合溶液脱色,脱色效率分别是99.75%,98.64%和97%,表明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可无选择的对各种染料废水进行脱色。  相似文献   

5.
胡银  刘亚男  吴德礼 《广东化工》2014,(10):182-183,192
以偶氮染料酸性大红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Fe3+/H2O2类Fenton体系中,Fe3+浓度,H2O2浓度及反应溶液pH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反应时间、H2O2浓度、Fe3+浓度和pH对脱色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对于50 mg/L的酸性红染料,Fe3+/H2O2体系脱色反应基本能在60 min内完成。pH=3,[H2O2]=33 mg/L,Fe3+浓度为25 mg/L时,染料脱色率达到97.2%。增加双氧水的投加量能够明显促进染料的降解脱色。Fe3+浓度大于25 mg/L,Fe3+投加量的增加不会明显促进染料的脱色,体系pH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酸性条件下,Fe3+催化效果优于Fe2+,拓展了Fenton反应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酸性大红GR染料模拟废水进行了超声降解研究,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pH值废水的超声降解效果,并对酸性大红GR染料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浓度为100mg/L和200mg/L的染料废水超声处理120min后,脱色效果不明显,且CODcr值分别上升20.7%和23.1%;而对于pH为3.0,初始浓度为10mg/L、30mg/L和50mg/L的染料废水,由紫外光谱测得其显色结构明显被破坏,苯环和萘环部分被打开,脱色率分别达到51.8%、36.9%和35.6%.  相似文献   

7.
王景芸 《应用化工》2010,39(6):898-900
以活性艳红染料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粉煤灰对染料废水的吸附脱色作用,考察了粉煤灰的加灰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废水pH值及初始浓度对活性艳红脱色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废水初始浓度越低,吸附时间越长,脱色效果越好,当吸附时间达60 min时,脱色率趋于稳定;随着粉煤灰加入量的增加,脱色率呈上升趋势,对于100 mg/L的染料溶液,当粉煤灰用量为60 g/L时,染料溶液脱色率可达95%;粉煤灰脱色效果受pH值影响很大,碱性条件下粉煤灰的脱色率较高,酸性条件下次之,中性条件下最差,最佳pH值为10。脱色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废水处理系统对模拟的甲基橙染料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通过改变处理时间、溶液的酸碱性、初始浓度以及加入Fe~(3+)催化剂等因素,探讨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甲基橙染料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最佳处理时间为18~21 min;在酸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较佳;溶液的初始浓度对脱色率影响不大;在加入Fe~(3+)催化剂脱色效果更好,脱色率可以达到79%左右。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氧化降解蒽醌染料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稳阳极原位电生成活性氯对蒽醌型染料活性艳蓝KN-R进行氧化脱色.以该染料的2个特征波长处吸光度为主要指标,对染料脱色及其芳环结构氧化降解的过程进行同步分析.在电流密度15A/m2、0.1mol/L Na2SO4、0.2 mol/LNaCl、0.1 mmol/L活性艳蓝KN-R、初始pH值6.4、温度30℃的实验条件下,经4h的电解,可使染料100%脱色,45%左右的染料芳环结构被破坏,处理每千克染料的能耗为0.28 kWh.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氯化钠浓度、染料浓度、温度对染料的脱色及其母体结构氧化降解有较强的影响;染料脱色及其芳环结构氧化降解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在整个的电氧化过程中,电解液未发生矿化.  相似文献   

10.
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九思  温晓光  王明权  吕江平 《应用化工》2007,36(6):537-539,54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O42-/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直接杏黄染料水样和实际染料废水进行SO42-/TiO2固体超强酸光催化降解。探讨了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光强、染料溶液浓度、pH值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2 g/L,反应5 m in,光距为75 mm,染料溶液浓度为30~50 mg/L,pH值为8左右时,染料脱色率较高。直接杏黄染料脱色率达97%,CODC r去除率达77%。实际染料废水的脱色率达93%,CODC r去除率可达71%以上。SO42-/TiO2固体超强酸再生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以粉末活性炭为催化剂,运用微波协同氧化工艺,对弱酸艳蓝RAW和弱酸艳绿GS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微波功率、初始含量、辐射时间和活性炭用量对弱酸艳蓝RAW和弱酸艳绿GS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蒽醌染料的初始质量浓度100mg·L~(-1)、活性炭用量17.5 g·L~(-1)、微波辐射时间12min、微波功率600 W条件下,弱酸艳蓝RAW和弱酸艳绿GS的去除率分别为89.16%和90.05%,反应近似呈现1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共凝聚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屠宰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共凝聚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屠宰废水,经过气浮处理,COD、SS、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75%、90%、55%以上;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气浮处理,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阶段处理水是先经气浮处理的废水,COD质量浓度为500~600mg/L的情况下,生化出水COD平均质量浓度可降到70mg/L以下,达到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该方法针对染料工厂的废水处理,以蒽醌为模型染料,采用CeO2/Ti电极对染料废水进行先催化双氧水氧化来提高其氧化耦合能力,再利用氢氧化铁絮凝剂进行吸附处理。处理后废水中COD去除率达95%以上,色度可降到5倍以内。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隔油—混凝气浮—催化氧化—活性碳吸附法处理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废水。实验确定了各工序的工艺操作参数,经处理后可将废水COD由15 000 mg/L降至100 mg/L,含油量由32 g/L降至5 mg/L,悬浮物浓度由203 mg/L降至25 mg/L。排水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臭氧技术处理化学镀镍废水。研究了废水初始pH值、通气流量、臭氧发生器电流、反应时间、废水中初始镍的质量浓度等因素对臭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索了臭氧-离子交换树脂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可有效地降低化学镀镍废水中镍的质量浓度;在臭氧投加量为2.17 g/L的条件下,镍的去除率可达99.5%;采用臭氧-离子交换树脂组合工艺处理化学镀镍废水,出水中残余镍的质量浓度低于0.1 mg/L,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吹脱法处理粉煤制气工艺高浓度氨氮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吹脱装置,对通辽市通顺碳素厂恩德炉粉煤制气工艺产生的1 716.2 mg/L的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pH值、曝气量和吹脱时间对试验的影响。确定了适宜条件为温度25℃、pH为11、曝气量1 m3/h、吹脱时间150 min,该条件下出水的氨氮脱除率可达99.52%,氨氮浓度为8.28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波耦合铁碳微电解技术对石化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预处理前后水样中有机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水CODCr为10 500 mg/L,在废水pH值为3、铁碳投加量为20%、微波功率为700 W,经微波辐射5 min处理后,出水CODCr为2 370 mg/L左右,COD去除率稳定在77%左右,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GC-MS和三维荧光分析结果均表明,微波耦合铁碳微电解处理后,试验废水中有机物的数量及浓度大幅降低。结合后续生化处理,可以达到三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微波耦合铁碳微电解可作为石化废水的有效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一步法锦/氨空气包覆纱为研究对象,进行酸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探讨了pH值、时间、温度、浴比、染料质量浓度等对染色性能的影响,优化得到染色工艺为:pH值3.0,染色时间60 min,染色温度90℃,浴比1∶40,染料质量浓度0.25 g/L。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比较了一步法和两步法锦/氨空气包覆纱的上染率,结果表明:一步法的上染率高达98.19%,明显高于两步法44.92%的上染率。水洗牢度测试表明:两者耐洗色牢度均在4级以上,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水解-好氧处理制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解与好氧相结合技术处理制药废水,加入生活污水后制药废水易于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Cr和BOD5分别为2800mg/L和1040mg/L,经过水解酸化和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后,出水CODCr和BOD5分别为98.6mg/L和28.5mg/L,CODCr和BOD5的总去除率分别为96.5%和97.3%,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Continuous processes which allow for large amount of wastewater to be treated to meet drainage standards while reducing treatment tim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re urgently needed. In this study,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water bed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hen coupled with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adsorption to rapidly remove acid fuchsine (AF) with high efficiency. Effects of feeding gases, treatment time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AF on removal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N2 and air plasmas treatments, O2 plasma processing was most effective for AF degradation due to the strong oxidation ability of generated activated species, especially the OH radicals. The addition of GAC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AF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shorten the required time by 50%. The effect was attributed to the ability of porous carbon to trap and concentrate the dye, increasing the time dye molecules were exposed to the plasma discharge zone, and to enhance the production of OH radicals on/in GAC to boost the degradation of dyes by plasma as well as in situ regenerate the exhausted GAC. The study offers a new opportunity for continuous effective remediation of wastewater contaminated with organic dyes using plasma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