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立了工程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温排水数学模型,对华润电力海丰电厂三种不同取排水工程方案的温排水输运、扩散进行了计算,预测了工程海区的温升分布和电厂取水温升,为电厂取排水工程的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所用的方法及结论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原来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原本的地表植物产生的破坏,会直接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为此,在电厂工程建设中,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的研究,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合理编制,保证工程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点。文章主要阐述了兴义电厂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兴义电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点问题,提出了做好兴义电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韩根锁 《陕西水利》2011,(4):137-139
泥沙淤积是影响电厂冷却水工程布局的主要问题,为了优化、选择与配置电厂取水口的位置,进行了电厂取水防沙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划分电厂功能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工程海域三维数学模型,对电厂不同取、排水布置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温排水在海域的扩散规律及电厂在运行期间其温排放引起的取水温升以及对厂址附近海域的影响,为电厂取排水工程的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工程海域平面二维水温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水文、水温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针对电厂取排水方案,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对温排水排放后工程所在海域水温变化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电厂温排水量增加后,可能引起的电厂取、排水口近区海域的环境温升变化及其影响,为该电厂取、排水工程的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厂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措施落实情况调查对于该类工程今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锦州市某电厂工程为例,介绍了运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等技术方法分析该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红山嘴电厂二级电站前池改造时地基存在的问题,提出3种换填方案,针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尝试采用水泥稳定土进行地基换填。红山嘴电厂二级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时,发现前池地基存在大量的软弱土层,在对前池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时,采用了水泥稳定土。文章对水泥稳定土换填施工操作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对工程改造实施效果进行效益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陆丰甲湖湾电厂工程海域特征条件分析及温排水物理模型相似条件研究,建立了电厂温排水物理模型。模型通过对工程海域潮流及热水排放的复演,对比分析了不同比选方案下取水温升变化以及近区温度场特征,推荐了最优的工程布置方案,预测了在推荐方案布置、典型潮型作用下的电厂取水温升及工程海区的水面温升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河口海湾电厂的温排水工程受到潮汐波浪等水文条件的影响,电厂所在水域的水力热力特性及工程的布置方式比一般的电厂更为复杂,根据模型理论和水动力学原理介绍了河口海湾电厂的温排放试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对北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4种排水口布置方案的分析比较和优化,对试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排水口布置方式,确定了温升的范围,为电厂的扩建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可门电厂工程实际,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电厂附近潮汐水域的水力热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是分析温排水在受纳水域中扩散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可以模拟电厂冷却水排放所产生的流速场、温度场,分析热量的影响范围、时间及强度,优化取排水口工程布置。  相似文献   

11.
高堆石坝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是在“七五”攻关成果──土石坝设计交互式软件系统ERDIDS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高堆石坝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微机软件系统。它进一步地扩充和完善了各分析子程序,增加了优化设计功能,同时,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土石坝设计专家经验知识库和堆石坝设计资料数据库,并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推理机模式,使系统可以根据规范准则和要求进行优化设计,系统采用了先进软件技术和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环境。软件结合新疆乌鲁瓦提工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尧洲 《水利学报》1994,(8):10-17,35
本文研究了设计风速与喷灌工程费用和设计风速与喷灌均匀度,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应用自然风速的统计分析资料推求设计风速对工程效益和费用的影响,从而提出了用边际分析理论推求最优设计风速的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三峡坝基固结灌浆设计及地质缺陷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坝基固结灌浆设计经历了多阶段的调整和完善,按照动态设计的原则,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揭露的工程地质条件,从灌浆孔布置和灌浆工艺、施工方法等方面,对基础固结灌浆设计进行了优化调整,对坝基出露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这为三峡后期工程及其他工程的固结灌浆设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杨百银 《西北水电》2005,(1):15-18,38
梯级水电站设计洪水计算方法一直是梯级水电站水文设计的难点,多年来在黄河上游梯级电站设计中已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通过黄河公伯峡水电站设计洪水优化设计过程简要论述了该套方法。并就目前存在的一些观点及疑问给予了较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布置和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宗卿 《水力发电》1995,(10):5-9,14
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新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之一。依托这一成果建成的普定碾压混凝拱坝,采用坝身泄洪,整体式坝体结构,不设施工缝,仅在溢洪道两侧各设一诱导缝,以减小施工干扰,限制坝体裂缝,加快施工进度;采用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挡水运行表明坝体无渗水,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拱坝基础垫层采用外掺MgO常态混凝土,结果垫层混凝土的施工缝一直处于受压状态,避免了裂缝的产生。普定碾压混凝土拱 坝和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水工混凝土结构及筑坝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建院50年来在水工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温度场、温度应力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开发了温度应力仿真分析软件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2)在国内外首先实现了拱坝体形优化,提出了一系列拱坝设计的新理念,开发的拱坝应力分析及体型优化软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3)建立了岩体渗流研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4)最早开展非线性有限元研究,通过对钢衬钢筋混凝土管的非线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在高坝全过程非线性仿真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最后就如何应对我国正在新建的一批300m级特高坝所带来的世界性的挑战,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4届大会第94议题为"大坝泄洪",共分为4个专题。本文重点介绍第1专题——"设计洪水与特大洪水标准的评价、修订与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其目的是为国内开展大坝泄洪能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文中介绍了各国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提高设计洪水标准正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水文系列资料的延长、水文学与水力学模型的联合应用,促进新的洪水计算模型的研发;考虑气候变化、溃坝、极度干旱条件下的暴雨等特殊条件下的设计洪水计算正在成为一个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信息库总体方案设计与示范区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建立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信息的数据库为目的,在用户需求、数据需求、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库的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界面设计等。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信息库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与检索、数据结果输出、数据库管理等。在生态环境信息库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以金沙江流域乌东德水电站为示范区,建立了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开发了基于Visual Basic和ArcGIS Engine平台的陆生生态环境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9.
鲁布革水电站经各方努力、支持分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金奖和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其中采用砂页岩风化料代替掺合料做防渗体;优化坝基防渗处理设计;溢洪道边坡改用垂直边坡开挖;泄洪导流建筑物优化;引水隧洞衬砌断面的简化以及缩窄厂房跨度等设计优化措施,不仅使工程投资节约了4600万元,而且还为今后我国的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upgrading of 14 treatment plants to N and P removal is presented. For all plants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fulfil the effluent standards. Through process optimization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achieve * stable biological P-removaL The introduction of 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on-line sensors for ammonia, nitrate and phosphate has resulted in a more stable effluent quality and an increased capacity. The experience also shows mat it can be very difficult to predict and control the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load. From mi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stead of spending a lot of time on fine-tuning the design criteria in the design phase, it may be better to incorporate a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into the design, allowing the processes to be adjusted to the chang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s during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