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一种新的汽车液力减振器阻力特性模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雪梅  刘佐民 《振动与冲击》2003,22(2):53-56,52
减振器是汽车悬架系统最为关键的零部件之一。用计算机精确地模拟减振器的阻力持性不仅可有效地预测汽车行使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同时可大大缩短汽车设计调试周期与费用。本文利用粘性流体力学知识对汽车双简液力减振器内部流体特性进行离散分析和数值计算,并揉合润滑理论的粘—压—温特性概念,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汽车双简液力减振器阻力特性计算模型,全面考虑了减振器各种参数对减振器阻力特性的影响,为实现汽车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及开发新品种减振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汽车半主动磁流变悬架的自适应双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小汽车俯仰角、提高汽车平顺性,以磁流变减振器为控制对象,提出了自适应双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实验室实际测试基础上,建立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非线性Bingham模型和基于该磁流变减振器的半车四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数学模型。分别以车身质心速度、俯仰角速度及其偏差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输入,设计了自适应双模糊控制器,实现了车辆半主动悬架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仿真,获得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及车轮动载荷的时域响应特性,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控制下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隔振效果要远好于最优被动系统,而且对路面破坏小,并对运行工况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可有效控制由发动机激起的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振和噪声,并在受到载荷冲击时保护传动系,针对某一国产车的动力传动系,以实际应用的某种减振器—两级弹性特性双质量飞轮(DMF—CS)的质量、刚度及阻尼建立模型,仿真分析,对总成的影响。为该车匹配该扭振减振器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解决某汽车风扇叶片振动断裂的问题,针对风扇减振器系统的结构特性,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和动态特性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工作转速(主激励频率)与该系统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非常接近而引起共振,导致风扇叶片断裂。据此分析结果,本文对风扇减振器进行了重新设计研究,提出了风扇城根器改讲设计方案,并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礼夫  宋俊 《功能材料》2006,37(5):796-798
在综合利用磁流变减振器控制电流与输出阻尼力的关系、以及轴距预瞄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预瞄控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研究在不同行驶速度下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动态性能,实验表明,该法具有提高悬架系统的控制性能,使悬架承受的冲击响应小、振动强度低和汽车行驶平顺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汽车悬架磁流变减振器模型分析及半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献栋  赵梦醒 《功能材料》2006,37(5):780-782
用多项式模型作为磁流变减振器的力学模型,研究了传统"开-关"型半主动控制的阻尼力跳跃对汽车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产生的不利影响,针对1/2汽车模型对具有磁流变减振器的汽车悬架简单模糊和自适应模糊神经半主动控制策略进行了数值仿真,基于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了各控制策略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减小载机角振动对光电吊舱成像质量的影响,应用金属橡胶作为隔振元件研制出两种能限制一定自由度的小型金属橡胶减振器,分别嵌入光电吊舱内、外框架减振系统中设计了两级减振系统,从原理上实现了3个方向无角位移隔振。依据振动理论获取了两种减振器轴向、径向刚度和阻尼比等参数并采取特殊工艺制备了金属橡胶减振器。应用ADAMS/Vibration模块对光电吊舱减振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光电吊舱减振系统固有频率为17Hz左右,角振动幅值最大值为0.0011,并且当频率大于25Hz时,角振动幅值趋近于零,分析结果表明该减振系统对25Hz以上的角振动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振动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与实际测量结果相比,仿真计算结果误差不超过10%,说明光电吊舱减振设计是成功的。金属橡胶减振器在光电吊舱上的成功应用对于光电吊舱振动隔离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桥梁建设的发展,传统横道图与网络图已成为施工管理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将面向对象的复杂工程系统仿真方法与CAD数字建模方法相结合,将桥梁的3D整体模型和施工进度相链接,提出了基于4D CAD的桥梁施工系统仿真思想,使施工过程的动态可视化与直观分析优化后的施工进度成为可能。以Visual C++作为仿真平台,设计编制了桥梁施工4D CAD可视化仿真软件。研究成果在某斜拉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得到成功应用,验证了基于4D CAD的大型桥梁可视化仿真方法在斜拉桥施工进度分析与优化方面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可调阻尼减振器外特性仿真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制了一种用于车辆半主动悬架的可调阻尼减振器, 阐述了该减振器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基于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理论,提出并应用并联管路节流压差和串并混联管路各分支流量计算方法,利用环形薄板阀片受均布载荷作用时的挠曲变形解析式,建立了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详细数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同时用该模型分析了“回油管路”结构参数对减振器阻尼力的影响规律,得出的结论为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设计和性能预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可调阻尼减振器及其工作原理,建立可调阻尼减振器的力学模型。根据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汽车1/4半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介绍相似理论,将相似理论应用在半主动悬架仿真中,建立1/4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相似电路,通过对相似电路的仿真研究,预测实际半主动悬架改善车辆平顺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汽车平顺性的建模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汽车振动源和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利用模拟技术,建立了十三自由度人-椅-车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用随机振动理论给出了振动形态、传递函数、车轮的动载荷、座椅加速度等参量,并利用已有的汽车数据,对汽车行驶时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如下结论:发动机与轮胎刚度、减振器阻尼对后排座椅处的振动影响不大;后排座椅的垂直刚度增加很大时,对垂直方向振动影响比较大;后桥刚度、阻尼对后排座椅处的振动影响较大,后轮胎刚度增加,则振动加强;后桥刚度对汽车平顺性有一定影响,后桥的刚度减小,则后排座椅处垂直加速度相应减小,使用该模型可对汽车行驶平顺性进行预测或评估。  相似文献   

12.
基础位移激励下斜支承弹簧减振系统的振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  罗佑新  杨立军 《振动与冲击》2009,28(11):115-117
建立了基础位移激励下斜支承弹簧减振系统的几何非线性振动方程,研究了基础位移激励下斜支承弹簧减振系统的几何非线性振动问题。采用L-P法推导出了斜支承弹簧减振系统的非线性振动近似解,讨论分析了基础位移激励振幅、位移激励频率、斜支承弹簧倾角等因素对斜支承弹簧减振系统非线性振动的影响,得到了斜支承弹簧系统的减振效果优于垂直安装弹簧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为斜支承弹簧减振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响是其内部质量的外在体现,是影响车辆声学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分析减振器异响问题,模仿实车中的减振器安装方式,在电液伺服减振器道路模拟系统上对其进行台架试验,分别采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减振器异响的产生机理.在减振器行程换向时,正常件的活塞杆加速度峰值小于异响件的活塞杆加速度峰值.正常减振器和异响减振器活塞杆加速度功率谱均方根值在500~1 000 Hz带宽内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试验频率的增大而愈加明显,正常减振器在此带宽内的活塞杆振动能量小于异响减振器的活塞杆振动能量.通过对双筒式减振器进行异响试验分析,可为工程应用中减振器异响的分析及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混合介质缓冲器的动力学特性及缓冲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新型的混合介质缓冲器,其中的混合介质由不可压缩的航空机油与可压缩的空心橡胶小球组成。当冲击发生时,液体将动压力瞬间传递到所有小球上,使它们同时参与变形,冲击能量可被大幅度吸收、损耗。若设计得当,这类缓冲器可具有卓越的缓冲性能。建立了混合介质缓冲器的动力学方程,利用MatLab得到该方程的数值解,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理论分析了不同冲击作用下该系统的位移功率谱及混合介质缓冲器的各参数对缓冲效果的影响,对混合介质缓冲器的缓冲效果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减振器异常噪声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减振器的异常噪声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中将减振器作为悬架的组件之一,考虑路面激励特性、轮胎动特性和减振器动特性对减振器异响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实车道路和室内台架实验方法,进行了轮胎和减振器结构的模态测试,并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手段,对减振器噪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从系统的观点了解减振器异响发生的机理,进而寻求异响控制手段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6.
Y. Ping 《Acta Mechanica》2007,190(1-4):205-222
Summary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to the design or optimal design of the shock absorber for the protection of a precision system as electronic packaging system in harsh vibration-impact environment. To get the dual demand of resisting violent impact and attenuating vibration in vibration-impact-safety for precision equipment or components, a novel micro fluid coupling damping shock absorber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through coupling the oil, rubber ball and spring by ingenious tactics.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actual shock absorber i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key-model machine in dynamic tests show complex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est, the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for the shock absorber is presented by analyzing the internal fluid dynamic phenomenon with respect to the shock absorber.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The model is integrated by introducing normalization measure in progress. The approximate formulae are deduced by introducing some transformation tactics. These approximate theoretical formulae include the output response of the system, absolute acceleration transmissibility in vibration or impact, and the maximum relative displacement in impact process etc. So the optimal model for parameters matching the design is built. The parameters matching the design are discussed based on an approximate solution in progress. Finally, an example of the applied product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7.
霍银磊  李梦瑶  王惠 《包装工程》2022,43(19):190-197
目的 通过对简支曲梁缓冲器的非线性大变形及能量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为其缓冲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以曲梁的曲率半径及截面角为基本参数推导简支圆形曲梁大变形控制方程,考虑压板作用下曲梁的多种变形情况给出曲梁的大变形及变形能的解析表达,进而计算不同外力及初始安装角下缓冲器的变形情况及变形能,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解高度吻合,表明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缓冲器的缓冲系数取决于曲梁材料、初始曲率半径及安装角度,与其数量无关;当初始安装角为 时,缓冲器的最小缓冲系数可取到6.12。结论 所讨论曲梁缓冲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大变形特性和良好的缓冲吸能特性,能够替代传统缓冲材料,方便地用于运输系统的缓冲设计中,给出了简支曲梁缓冲器的基本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车型悬架筒式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进行整车路试和台架试验,在收集大量数据情况下,提出采用基于权重的聚类分析法鉴别减振器异响,并分析其中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Lab VIEW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与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相结合,设计一套用于鉴别车辆悬架筒式减振器异响的测试系统,并对减振器进行异响鉴别。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鉴别结果与减振器整车路试主观评价相关系数高于0.92,能够满足工厂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检测要求,可为今后产品抽样检测、提高异响鉴别可靠度和改进生产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液压减振器热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液压减振器在衰减悬架系统振动过程中的发热问题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减振器发热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指导性结论,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