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炭技术》2015,(11):141-144
根据鑫基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将井田划分为4个瓦斯地质单元。运用瓦斯地质理论,结合煤层瓦斯含量多源分析方法,研究了鑫基井田内不同地质单元的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并指出煤层埋深、井田大型断裂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是影响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模糊聚类分析在煤层瓦斯赋存条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采用10个瓦斯地质指标对石嘴山-班3*煤层6个瓦斯地质单元的煤层瓦斯赋存条件进行了定量分类评价,最后划分了3种不同类型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单元,评价结果得到了生产部门的肯定及验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瓦斯地质边缘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淮南潘一矿13-1煤层瓦斯分布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划分了三个瓦斯地质单元,为合理进行瓦斯分级分区管理提供了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淮南煤田潘一矿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以更好地指导煤矿瓦斯灾害,以淮南煤田潘一矿为研究对象,划分了瓦斯地质单元,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煤田潘一矿煤系地层主要受晚三叠世和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其内部产生了不同时期的构造形迹,以矿井内主要断层F4、F5为界,将其划分为3个瓦斯地质单元,对划分出的3个瓦斯地质单元的瓦斯地质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各瓦斯地质单元内构造煤分布特征、瓦斯含量与瓦斯压力、瓦斯风化带深度及瓦斯动力学现象,对该矿瓦斯灾害防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根据瓦斯地质理论,分析了地质构造、沉积盖层、煤层赋存状态及煤质等因素对余吾煤业公司3#煤层原始瓦斯赋存的影响情况,得出3#煤层原始瓦斯赋存规律。通过数据库建立、瓦斯地质单元划分等技术集成开发了适用于余吾煤业公司的煤层瓦斯地质智能动态分析技术,利用该技术分析得出3#煤层瓦斯抽采措施实施后的动态瓦斯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6.
掌握煤层瓦斯含量的分布规律,是煤层瓦斯抽采和有效防治瓦斯灾害的前提和依据。煤层瓦斯含量大小受瓦斯生成、运移、保存条件综合地质作用的控制,并且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从构造控制,顶板岩性及对瓦斯赋存影响分析,认为背向斜、地垒构造等构造组合的隆起、凹陷及顶板不同盖层条件导致瓦斯保存条件的差异,控制着戊9-10煤层瓦斯分区、分带,并将该煤层划分为4个瓦斯地质单元,结合实测的煤层瓦斯含量和实际瓦斯涌出量,建立了各瓦斯地质单元反映戊9-10煤层瓦斯含量整体分布的趋势模型,更加直观的反映瓦斯含量分布特征,其它地质因素影响其局部变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瓦斯地质边缘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对刘桥一矿煤层瓦斯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并划分出了瓦斯地质单元 ,同时还进行了瓦斯涌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采用10个瓦斯地质指标对石嘴山一矿3#煤层6个瓦斯地质单元的煤层瓦斯赋存条件进行了定量分类评价,最后划分了3种不同类型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单元。评价结果得到了生产部门的肯定及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陶二矿2煤层的瓦斯地质条件,借助数量化理论方法筛选出影响陶二矿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因素为地质构造、顶板岩性、岩浆岩侵入、埋藏深度,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各单元瓦斯沿走向和倾向分布规律,并将2煤层划分为3个瓦斯地质单元:Ⅰ单元为瓦斯风化带,Ⅱ单元为突出危险区,Ⅲ单元为潜在突出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陶二矿2煤层的瓦斯地质条件,借助数量化理论方法筛选出影响陶二矿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因素为地质构造、顶板岩性、岩浆岩侵入、埋藏深度,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各单元瓦斯沿走向和倾向分布规律,并将2煤层划分为3个瓦斯地质单元:Ⅰ单元为瓦斯风化带,Ⅱ单元为突出危险区,Ⅲ单元为潜在突出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刘桥一矿煤层瓦斯地质特征分析及瓦斯涌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瓦斯地质边缘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刘桥一矿煤层瓦斯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划分出瓦斯地质单元,进行瓦斯涌出预测,为井田内不同区域进行瓦斯分级管理提供了一条工作思路,并为制订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志企  张玉贵  成林 《煤矿安全》2011,42(10):93-96
充分收集潘一矿瓦斯地质资料,分析了断层、顶板岩性、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以及构造煤的发育情况;阐述了目前瓦斯地质单元的划分方法,针对潘一矿构造特征,以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为研究基础,划分矿井瓦斯地质单元。  相似文献   

13.
建新矿煤与瓦斯突出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突出危险程度在空间上分布的这种不均衡性,是受煤层瓦斯地质条件控制的。因此,根据煤层瓦斯地质条件变化实现突出危险程度的区带划分,从而得出建新矿各瓦斯地质单元突出危险性预测结果,更好地指导矿井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为类似条件下煤矿分区分带治理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各煤层瓦斯赋存受地质构造、沉积、煤体赋存状态及煤质等影响因素进行单独分析,综合得出控制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即关键地质体,以划分完成的地质单元为研究单位,具体探索屯兰矿2#、8#煤层瓦斯地质情况,为矿井瓦斯治理提供依据,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煤矿安全》2015,(11):156-159
为了揭示淮南煤田丁集矿11-2煤层瓦斯(煤层气)赋存分布规律,根据矿井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6个瓦斯地质单元,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分析了各单元的瓦斯赋存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形式的地质构造和煤层埋深是影响各单元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淮南煤田在早白垩纪中期至中新世早期遭受剥蚀,瓦斯大量解吸逸散,造成了矿井煤层瓦斯含量总体较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认为丁集矿11-2煤层Ⅱ单元和Ⅴ单元是瓦斯抽采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16#煤层水文地质孔与031604工作面钻孔瓦斯异常的原因及来源,分别从自然因素、瓦斯地质条件、钻进工艺3个方面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实地取样,作出了科学严谨的分析,严格按照作业规程和推定原则对16#煤层深部局部瓦斯赋存区域进行了划分以及制订安全处理措施。成功地处理了瓦斯超限事故,指导了工程实践,为今后处理相似事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结合地质勘探和矿井生产揭露的瓦斯地质资料,研究了十二矿己15煤层的瓦斯地质规律。综合分析了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和上覆基岩厚度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提出了地质构造控制己15煤层瓦斯赋存和分布,受构造控制井田划分为牛庄向斜南翼区、牛庄向斜和郭庄背斜共翼区及郭庄背斜北翼区3个瓦斯地质单元,并分析了构造对各瓦斯地质单元内瓦斯赋存的控制;己15煤层厚度大,煤层顺层滑动,构造煤成层发育,直接顶底板岩性大部分为砂质泥岩或泥岩且厚度变化小,利于瓦斯赋存;十二矿第四纪松散层垂向差异大,上覆基岩厚度相对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分布控制更准确,上覆基岩厚度主导各瓦斯地质单元内瓦斯赋存。  相似文献   

18.
尚林伟  魏国营 《煤矿安全》2014,(10):147-150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和方法,依据锅底山断层形成机理及其发育规律,结合断层区域内煤层厚度、同生和次生构造以及构造煤的分布特征,将断层区域己16-17煤层划分为2个地质单元,锅底山上盘和锅底山下盘。依据断层区域内己16-17煤层地勘瓦斯含量和实测瓦斯含量数据,分析2个地质单元的瓦斯赋存特征,即相同标高下锅底山断层上盘煤层瓦斯含量较下盘高。研究得出地质构造、煤层埋深和构造煤分布是矿井己16-17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即煤层瓦斯含量整体上随煤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受锅底山断层构造活动影响,瓦斯含量分布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煤矿安全》2013,(11):172-174
结合祁东井田瓦斯地质资料,基于井田构造平面变形系数、构造煤分布特征、瓦斯赋存分布特征等将祁东井田划分为4个瓦斯地质单元。以魏庙断层为界,北部为第Ⅰ、Ⅱ、Ⅲ单元,南部为第Ⅳ单元。分析发现影响各单元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均不相同,第Ⅰ单元为煤层埋深,第Ⅱ单元为断层构造,第Ⅲ单元为岩浆岩,第Ⅳ单元为地层隆起造成的煤层瓦斯大量逸散。  相似文献   

20.
《煤》2017,(2):15-18
为指导新兴煤矿瓦斯灾害预测,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以现场瓦斯地质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地质构造、煤层埋深等因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规律,采用瓦斯地质统计法建立瓦斯涌出量、含量及压力的数学回归模型,以此编制了68号煤层瓦斯地质图,在此基础上对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68号煤层顶板的岩性为含凝灰砂岩,有利于煤层中瓦斯的保存;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与埋深成正比;暂定埋深441 m以下的范围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当前开采层已进入突出危险区域;煤层划分10个地质单元,计算资源量为96.09×106m3,平均资源量丰度为0.108×108m3/km2,属小型储量规模、低丰度类别,煤层气大部分在1 000 m埋深以内,为中部埋藏,不利于煤层气地面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