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秀元 《人民长江》2018,49(17):57-61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鲁甸县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县之一,2014年前,县域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48处;2014年"8.03"鲁甸Ms6.5地震后,县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增至671处,其中滑坡382处,崩塌244处,滑坡崩塌占地质灾总数93.3%,是鲁甸县主要的地质灾害。通过在区内开展1∶5万标准分幅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龙头山镇图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与孕灾地质背景条件:(1)牛栏江及其支流两岸斜坡高陡,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2)顺(向)斜坡与碎裂状、散体状结构岩土体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3)北、北东向的断裂与向斜构造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分布;(4)泥岩、页岩、砂泥岩等易崩易滑软弱岩层和风化界面对滑坡具有控制效应;(5)岩体的风化程度、岩溶效应、结构面发育程度等对滑坡发育也具有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华蓥市地处川东帚状构造华蓥山隆褶中部,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为西南地区主要的潜在地质灾害分布区。文中通过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确定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58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小型滑坡;同时从地质灾害发育类型、规模、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等角度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相似文献   

3.
依据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发育现状、发育程度,对鹤岗市发育的不同灾种易发程度按照区域进行了划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查明流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为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介绍了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路线、调查手段和方法,并通过三峡库区神农溪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进行了神农溪流域环境工程地质适宜性分区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地质灾害沿主要河流、断裂、交通干道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1 0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随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最大;多数滑坡主要发生倾角范围在为20°~40°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多数崩塌倾角范围为40°~60°范围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中低山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泥盆系和元古宇地层岩性区;断裂的规模越大,对其两侧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也越大,深大断裂凤镇-山阳断裂带灾害点密度最大;宝成铁路两侧1km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辉南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成果,描述了辉南县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分析了辉南县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并选取了地质灾害点密度、岩体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密度、人类活动强度、森林覆盖率和降雨量强度作为评价因子进行了灾害易发区划分,其结果可对当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邻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境内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对邻水县44个乡镇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共落实地质灾害隐患355处(包括销号点),分布密度为18.50处/100 km2;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占灾害点总数的94.07%,灾害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34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98.03%;境内地质灾害给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发育与自然斜坡坡度、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人类活动等有密切的关系。针对邻水县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点,提出了合理、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西江上游封开段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以1∶50 000面上调查为基础,取得了翔实的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据此对边坡破坏类型及失稳模式进行划分,对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进而对破坏宏观判据进行研究,以作为区内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依据。研究区共调查花岗岩地质灾害点87处,均为小型,以全风化和微风化灾害居多,多发育分布在50~220 m、25°~45°的边坡地带;风化程度对其变形破坏模式起到控制作用,总体可划分为"滑移(滑塌)、倾倒、崩落(坠落)"3种类型。风化程度、坡型特征、地形坡度、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宏观变形特征等5个因素可作为研究区花岗岩类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失稳前的宏观判据。研究区花岗岩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软化崩解、累进性破坏、刚性破坏"3种变形破坏机理。其中累进性变形破坏机理覆盖了所有花岗岩地质灾害体,软化崩解机理主要体现在中-全风化花岗岩类边坡地质灾害中,而刚性变形破坏机理主要体现在微风化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类边坡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查明珠江-西江经济带梧州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成因机制,为区内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区域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在取得翔实面上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害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表明:研究区共调查地质灾害点151处,以滑坡、崩塌(危岩)、不稳定斜坡为主,泥石流仅2处,地质灾害规模均以小型为主;空间上,地质灾害70%分布在高程50~150 m之间,75%以上分布在坡度为25°~55°的斜坡,55%以上发育在顺向、逆向结构斜坡中,并沿主要构造断裂呈条带状发育;时间上,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汛期降雨密集的5~8月份;岩性上,地质灾害80%以上发育在寒武系、震旦系碎屑岩中。研究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区内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的内在控制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和地质构造;外在控制因素为降雨、江水位升降和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普洱市思茅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灾害尤为突出。在完成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思茅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灾害点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区域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及成灾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了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以期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商松涛  陈越 《东北水利水电》2009,27(11):60-61,69
文章以辽宁省东南部地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黄金分割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价,全面分析该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程度。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比较广泛,但不同的地区危险水平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的历史数据,结合广西环境地质特征,对广西地质灾害发育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频繁、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的5~8月是广西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广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发生规模以小型为主。崩塌主要分布在柳州、桂林、贵港、河池等地。滑坡主要分布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广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与地形地貌、岩土特征、降水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自然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6,(12):132-135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隐患根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进行分级,是灾害发生事后分级的一种方法,不利于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结合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出对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前进行分级的方法,综合了失事危害程度和失事风险水平两个因素,将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四级进行管理。其目的是指导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对隐患点按照轻重缓急,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应对:对灾害隐患突出、工程治理条件较好的隐患点,可分期实施工程治理;对灾害隐患一般、已逐步趋于稳定的隐患点,采取动态监测为主的防范措施。该方法在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分级和防治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地质灾害防治十分重要。通过对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分析,确定了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类型为塌岸和滑坡。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分析了地质灾害形成的机制,并对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水源区为实例,研究新建水库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为水库安全建设 与运营管理提供支撑。在遥感解译和野外勘察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断层距离、岩层倾向与坡向的 关系和距水系距离 6 个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析各因子与地质灾害的内在关系,基于 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 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地质灾害点数量占 95.65%,评价结果与历史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基本吻合,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得到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在数字高程模型(DEM)、雪深及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海拔与地形起伏度,利用ArcGIS对伊犁地区进行地貌分类,得出伊犁地区地貌类型特征;再对雪深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出伊犁地区融雪演化云图,叠加地貌与融雪演化云图,得出融雪地貌分区;最后根据各类灾害点所在位置提取地貌融雪分区,得出各类灾害点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多发育在小起伏中山地貌;泥石流发育最多的分区为中海拔丘陵、较低融雪区;地面塌陷与滑坡发育最多的分区为小起伏中山地貌、中融雪区;崩塌发育最多的分区为小起伏中山地貌、低融雪区。  相似文献   

17.
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影响,勉县是陕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为了研究勉县地质灾害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绘制了各影响因素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叠加图,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勉县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汉江盆地年平均降雨量为850mm~900 mm的区域、中低山区和丘陵区以及志留系-奥陶系下统和侏罗系地层岩性区。地质灾害沿主要水系、断裂、公路等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汉江两侧1 km范围内灾害点最多,灾害点密度最大;勉县—略阳构造带两侧1 km范围内灾害点最多,灾害点密度最大;十天高速两侧1 km范围内灾害点最多,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勉县移民搬迁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浩  周灏  余姝  张枝华 《人民长江》2023,(3):125-129+147
为研究长江袭夺作用对支流地质体孕灾规律的影响,以重庆市巫溪县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长江地质历史资料,研究了长江的形成及其对研究区内大宁河袭夺作用的地质过程;运用点核密度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袭夺作用的孕灾规律;此外,对比了在相似的河流规模及地质背景下,被袭夺的大宁河与区内另外2条主要河流在灾害体发育数量和密度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地质灾害呈沿主要河流条带状分布、溯源发展的发育规律;地质灾害密集发育区与大宁河沿线高度重合;大型河流的袭夺作用为地质灾害营造了环境条件,是重要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及风险管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金阳县地质灾害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及规模,分析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灾害分布发育特征,最后对本次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天山托木尔峰河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较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主要以天山南脉托木尔峰河沿河岸坡地质灾害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类分析法对气候、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灾害内在影响因素以及冰雪消融、降雨、工程活动等外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得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时间、空间及地层等方面的发育特征。在该区进行工程建设,尤其水库建设时,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加以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为冰川地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