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已有文献较多通过密度、开发强度等指标探讨城市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但有关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空间集聚的城市是否低碳仍存在争议。基于全国110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样本数据,通过城市形态结构、各类用地分布和社会经济要素3个层面12项指标表征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并对这些变量如何影响人均、地均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理查德森指数、网格分维数等形态结构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居住用地莫兰指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莫兰指数等用地分布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亦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住宅容积率等要素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向心聚集、向内填充的城市形态结构及居住、商业等单类用地性质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不利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疏解过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强化绿色开敞空间的丰富度,适度加强人口、住宅、产业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高效集聚,具有显著的城市减碳控碳效应。  相似文献   

2.
刘婷婷 《城市建筑》2024,(5):147-153
目前的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管控难以准确测度和反映国土空间自然与人居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空间价值、空间问题和空间需求三方面研判红河州人类集聚区域与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大数据、GIS等空间分析手段,建构人居环境识别及分析体系。研究表明:(1)红河州自然人文资源与人口密集交织地带,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可分为三类;(2)自然人文资源与人居空间存在人地矛盾和风貌建设协调问题。由此归纳出基于自然人文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国土空间管控需求,综合多因素构建全域人居环境结构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分区是引导区域土地整治活动的方向。本文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基于实现"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立地条件、生产功能、生活条件和生态功能4个方面因素考虑,建立指标体系,运用APH-熵权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并分析"三生"功能指标空间分布,结合系统聚类法划分清远市土地整治分区,并结合清远市的实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等情况对分区结果进行调整,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生态涵养保护型、农业生产提质型、城乡统筹发展型和城镇优先发展型4个土地整治区,并结合各分区的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清远市制订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成都市人口普查与空间大数据,基于“演化模式—互动机制—规划响应”的关联逻辑,采用GIS和k-means聚类法刻画成都市2010—2020年老年人口时空演变特征与模式,并从宜达、宜养、宜居3个维度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口分布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成都市人口结构正由轻度老龄化逐步迈向重度老龄化,老龄化系数空间格局保持“U”形分布趋势,老年人口密度分布形成了“中间高,外围低”的圈层式空间结构。(2)老年人口的时空演化具有存留老化型、集聚稳定型、自然老化型、集聚老化型4类模式,分别呈现城乡末端集聚、中心团块簇群、全域散点分布、中圈嵌套环绕的空间分布形态。(3)公交站点、医疗设施、市场、公园广场密度等建成环境指标与老年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室内设计》2020,(3):116-124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 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 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 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 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 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 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 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 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 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 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 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 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6.
提出山地传统社区的概念,分析其一般特征,以重庆嘉陵桥西村为例,对其现状主要问题及特征进行提炼,提出以"空间""历史""文化"作为更新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空间环境整治更新的整体框架,以宜居性和文化性为目标,从主题文化、空间环境、文化节点等3个方面提出具体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环境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挖掘了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与约束,提出了"三精同步"的"环境磁铁"模式。该模式认为,由环境公共品供给带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是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在机制,因此不仅需要明确"整什么、整哪里"的要素支撑,更需要明确"先整什么、再整什么"的时序安排,即通过"环境阴极"(公共品)先发整治,吸引"环境阳极"(活力源)后发集聚,形成"环境磁铁"模式,避免"先造城后空城"的困境。最后,本文以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为例,展示了"环境磁铁"模式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8.
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 FAR)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核心指标,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测度指标,其空间特征分析对城市相关因素影响机理研究、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以居住区FAR为研究对象,难以全面分析整个城市建筑,本研究将高德地图的建筑矢量数据与测绘数据结合计算FAR,结合土地利用信息在不同尺度上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空间总体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筑主要功能为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仍有提升空间;街道尺度的FAR空间集聚特征为单中心结构;地块尺度的FAR空间集聚特征为多中心结构;利用圈层结构模型计算各地类圈层FAR,不同地类表现出不同规律,城市扩张态势明显,而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不足;利用核密度法根据地块FAR识别出沈阳城市中心13个,当前的多中心结构尚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辽宁鞍山地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鞍山地区矿山开发程度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管护工作难度大。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以鞍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为目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各指标相对于目标的影响强度,获得鞍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指数分布特点,将鞍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较差区、一般区、较好区3个级别。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应用于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是比较合理、有效的,其评价分区的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管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方式的主动出行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能够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城市绿道是主动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但仍存在使用强度不均的问题。研究表明,优化建成环境能够增加居民使用绿道的时长及频率,但建成环境对绿道使用的影响尚缺乏城市尺度的广泛研究,同时忽略了地理环境的空间效应。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使用轨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建成环境要素对绿道使用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在城市功能定位与圈层分异作用下,绿道使用强度呈现出四环内高-高集聚、近郊区低-低集聚的总体特征;2)影响绿道使用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房价、居住区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人口密度、到河流的距离、绿地率及绿道15min步行可达性,均对本地绿道使用强度具有直接效应,其中房价的影响最为突出;3)随着市民健康意识和健身需求的提高,本地人口密度和居住区密度对邻近地区具有间接溢出效应;4)大都市地区绿道建设具有绿色绅士化现象。研究结果提高了对城市尺度绿道使用的空间异质性的认知,有助于规划者优化建成环境以提高绿道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戴湘毅  刘伟国  徐敏 《中国园林》2012,28(8):112-115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其相关的产业遗产也是中国最为典型的遗产类型之一。无论从陶瓷文化的重要性和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文化主权出发,中国陶瓷业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已刻不容缓。以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为数据来源,确定了789项陶瓷业遗产,并以此分析了这些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陶瓷业遗产应该以瓷器生产的历史阶段为重点,以陶瓷文化的整体价值为依托,采取多项联合捆绑申报的方法申报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2.
工业遗产保存在近年世界遗产登录名单逐年增加的环境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工业遗产提名登录有持续增加、序列地景及范围扩大的三大趋势,为了能说明清楚工业遗产的生产及社会价值常以序列方式分区或主题共同提报,因此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不只是提名登录的策略,更是实质推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文章研究的对象为英国世界遗产康瓦耳及西得文矿业地景,目的在说明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思考及实践。主要方法为文献分析、实地田野访查及焦点人物访谈。经由案例研究结果展现文化景观的整体脉络性结构及地方文化的内涵,是协助工业遗产保存界定标准及保存现况与问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公布的1979—2017年监测数据和历年世界遗产大会对濒危世界自然遗产评估决议,分析了濒危世界自然遗产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总结出濒危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原因和"脱危"措施以及中国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的主要威胁因素。最后,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主要威胁因素的产生原因,并通过与濒危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原因的对比,提出适合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为遗产价值的可持续保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深化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依托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编制实践,结合工业遗产、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从《世界遗产名录》的分析框架、遗产构成和适用标准3个方面重新审视和提炼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内容构架,提出由生产设施类遗迹、社会生活类遗迹、衍生关联类遗迹3类遗迹组成的遗产构成框架及新的遗产申报策略。研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业“景观”,能够补充《世界遗产名录》亚太地区工业遗产的类型,且在宏大时空视野下,技术发展与社会情境相互交织,形成一系列极富特点的遗产的聚合,呈现出人与自然资源、社会治理、国家运作相融合的区域特征,是世界遗产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申报潜力的新类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德国科隆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而科隆大教堂得以幸存。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作为世界遗产的科隆大教堂,其保护也同样面临着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并一度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单”。后来经过设置合理的缓冲区和营造多样化的步行环境,不仅通过商业、旅游业的振兴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大教堂获得了良性的保护环境,为该市提供了一条经济振兴与文化遗产保存的双赢道路。这为我国协调城市文化遗产及文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2011年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是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的作品,是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内容是"突出普遍价值"的研究与阐述,主要包括价值主题与世界遗产标准分析、对比研究、遗产价值承载要素分析、完整性与真实性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彭华 《风景园林》2012,(1):63-67
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丹霞地貌获得了国际认可,填补了世界遗产在地貌类型上的空白.在中国丹霞申报阶段,规划提出6省组建“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mid 1990s Management Plans have been prepared for most UK World Heritage Sites. Such Plans are distinctive in the fully integrated approach they take to ensuring conservation for a variety of differing World Heritage Sites. Some Plans were prepared ‘late’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already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the mid 1980s and others formed part of the nomination documents required by UNESCO. Many candidate or recently nominated sites include complex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townscapes. The essential principle that underlies a good World Heritage Management Plan is that its policies and objectives for the future must be drawn from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site and the potential changes that might occur the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reparing Management Plans for six UK World Heritage Sites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highlights the emergence of good practice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mid 1990s Management Plans have been prepared for most UK World Heritage Sites. Such Plans are distinctive in the fully integrated approach they take to ensuring conservation for a variety of differing World Heritage Sites. Some Plans were prepared 'late'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already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the mid 1980s and others formed part of the nomination documents required by UNESCO. Many candidate or recently nominated sites include complex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townscapes. The essential principle that underlies a good World Heritage Management Plan is that its policies and objectives for the future must be drawn from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site and the potential changes that might occur the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reparing Management Plans for six UK World Heritage Sites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highlights the emergence of good practice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遗产的重心任务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自然遗产的保护压力与日俱增。为实施世界遗产中心的5C战略中的核心战略可信度(credibility)和严格保护(conservation),全球的世界遗产项目需要接受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的定期监测评估和反应性监测,对缔约国保护、监测、管理世界自然遗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管理部门而言,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电子通信等数字化技术,实施对世界自然遗产的数字化、系统化、智慧化管理,实现快速反应,并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迅速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政府管理成本,越来越成为关键手段之一。分析总结国家、省、遗产地管理机构对遗产动态监测、保护管理、教育展示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空间连续的遥感数据和时间连续的传感器数据集成并融合的数据驱动方案,设计国家、省、遗产地三级管理平台综合架构和遗产地分布式数据库,集成遗产地动态监测评估、可视化展示、保护管理应用系统,构建与中国自然遗产地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综合性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