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重情况,为GDM的预防及控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700例。通过病历查询获取孕妇一般情况、妊娠期各时期体重以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与非GDM孕妇及IOM标准比较,分析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妊娠期各阶段增重情况。结果:与非GDM孕妇相比,GDM孕妇其生产年龄、孕前BMI、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各阶段增重及总增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孕妇早孕期增重过快会增加GDM的发病风险(OR=1.187,95%CI 1.090-1.293)。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其孕24周后增重及总增重均较非GDM组更少(P <0.05),与IOM标准比较,两组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仅孕前体重正常组的GDM孕妇早孕期及孕12~24周增重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IOM标准比较后的各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新生儿体重分组,排除早产的47例孕妇,发现各组间母亲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早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确诊GDM的孕妇其24周后体重增长普遍低于非GDM组及IOM标准,其适宜增重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晚期膳食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系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41例在2017年10月—2018年1月于上海市新华医院产科分娩的健康产妇,在分娩后72h内进行回顾性孕晚期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并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年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胎盘重量,计算胎盘系数(胎盘系数=胎盘重量/出生体重)。根据2013Fenton生长曲线新生儿胎龄别体重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组、适于胎龄儿组和大于胎龄儿组。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体重大于胎龄儿,增加孕晚期能量(OR=0. 998,95%CI:0. 996~1. 000)和碳水化合物(OR=0. 027,95%CI:0. 975~0. 998)摄入量能够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新生儿体重小于胎龄,增加蛋白质摄入(OR=0. 977,95%CI:0. 956~1. 000)能够降低其发生率,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增加(OR=1. 074,95%CI:1. 010~1. 142)则会增加其发生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加孕晚期脂肪摄入量(β=0. 020,95%CI:0. 000~0. 039)和脂肪供能比(β=0. 059,95%CI:0. 001~0. 118)会增大胎盘系数,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β=-0. 049,95%CI:-0. 097~-0. 001)会降低胎盘系数。结论:孕晚期膳食摄入量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系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个体化体重管理对孕期体重增重异常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产科门诊选取孕期体重增重异常孕妇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并实施个体化体重管理,随后收集饮食情况、妊娠结局指标、孕期增重值、新生儿指标等。结果:所有孕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5.8±5.9) kg,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6、16.2、15.0、12.5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4±0.5) kg,平均住院天数为5d,干预时平均孕周为28周。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在个体化体重管理后多数妊娠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妊娠高血压和贫血有统计学差异(P 0.05)。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均高于30%,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30%。孕前消瘦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孕前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增重异常孕妇调查的主要营养问题中,总体食量/主食过量、零食糕点过量的孕妇均为30%左右。结论:对孕期体重异常的孕妇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仍然有效;孕妇营养认知问题较多,亟需宣教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GDM)女性与血糖正常孕期女性的体成分对比研究。方法:对北京医院产科常规产检的164例孕妇分别在建档日、孕22—24周、孕30—32周、孕36—38周采用孕妇专用型体成分仪测量其人体成分,其中16例发生妊娠糖尿病,比较其与血糖正常孕妇的人体成分差异。结果:两组间的体重、基础代谢值、去脂体重、瘦体重、体脂肪重等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妊娠糖尿病孕妇的体成分与血糖正常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控制孕妇的体成分变化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等可能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充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对妊娠大鼠及胎仔发育的影响。方法适应期结束后将孕鼠按体重随机分组,10只已孕大鼠在孕前1 w~0 d即给予样品作为孕前组,40只已孕大鼠分为孕早期(孕0~11 d)、孕中期(孕12~16d)、孕晚期(孕17 d~分娩)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在不同孕期灌胃营养素补充剂软胶囊内容物溶液,对照组灌服大豆油,灌胃量0.94 mL/(kg·d)。观察胎仔数量、异常胎仔数、胎仔生长指标,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孕鼠血清及胎仔组织中钙、镁、铁、锌的含量。结果 (1)孕前组、孕早期组孕鼠孕0~11 d体重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孕中期组孕鼠总增重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2)实验组孕鼠产仔数多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胎仔的身长均小于对照组(P0.05),尾长、体重、头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孕鼠血清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孕期各组胎仔组织中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孕前组(P0.05),孕晚期组胎仔组织中锌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胎仔组织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孕前和孕期补充矿物质可增加孕鼠增重量并可能提高胎仔组织中钙、铁、锌、镁等矿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对孕期营养相关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产科建档的单胎妊娠妇女,营养干预组为预产期2019年2—5月产科建档孕妇,选取2018年同月份生产孕妇作为历史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制定孕期全程营养管理流程,干预组孕妇在产科随访的基础上,分别在孕早期(8周前)、孕中期(12周)、孕晚期(28周)接受孕期营养随访共3次。历史对照组接受产科常规管理。全程监测和记录两组孕妇孕期增重,出现胎儿生长受限(IUGR)、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GDM)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分娩方式、胎儿体重的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GDM的发病率为10.8%,低于历史对照组的22.9%(P 0.01);孕28周贫血率为19.7%,明显低于历史对照组的30.2%(P 0.05);干预组孕期增重(14.4±3.5)k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4) kg (P 0.05)。干预组孕妇剖宫产的比例为36.1%,虽低于对照组的38.1%,但未见显著性(P=0.529)。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对比分别为0 vs 0.7%、3.3%vs 5.2%(P 0.05),两组胎儿为低体重儿的比例为3.8%vs 3.2%,胎儿巨大儿比例为4.9%vs 5.9%(P均0.05)。结论: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妊娠糖尿病和孕期贫血的发病率,有利于控制孕期增重,而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和巨大儿的比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能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城市地区孕妇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影响因素及对低出生体重及早产的影响。方法:收集末次月经2014年2月1日—2016年1月3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营养门诊就诊且具备孕晚期血红蛋白数据的孕妇5 240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应用WHO诊断标准对Hb水平进行分组,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人群贫血的患病率为21. 6%,且2. 7%为中度贫血;孕晚期Hb水平与年龄、文化程度、孕次及受孕方式无关,但家庭月收入、地域、孕前BMI水平及产次对Hb水平有一定影响;研究提示,孕晚期Hb水平与出生体重间呈现倒U型关系;且孕晚期Hb水平100~109g/L组胎儿出生体重较Hb≥110g/L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有效营养干预改善孕晚期血红蛋白营养水平,且可降低孕晚期贫血发生率及贫血程度。结论:预防贫血应因地制宜,进行个体化的包括营养门诊在内的孕期保健服务,城市地区需要关注孕前消瘦、二胎,以及外地人口人群;孕晚期Hb水平与出生体重间呈现倒U型关系,积极有效营养干预是改善孕期贫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孕期对孕妇进行孕期膳食管理对孕妇体重变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女性共92例纳入研究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健康宣教,观察组接受孕期膳食管理;比较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变化情况、自然分娩率、巨大儿发生比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孕妇孕25±2周时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P 0.05);孕33±2周及分娩前体重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期膳食管理应用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改善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及巨大儿发生情况,降低临床不良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产科常规查体的16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孕期,记录其孕前体重、产前体重、胎儿出生体重、胎儿出生身长、胎盘重、脐带长等指标。结果:孕前体重与胎盘重相关(t=2.89,P〈0.05),孕前体重与胎儿出生体重相关(t=2.80,P〈0.05);孕期体重增长与胎儿出生体重相关(t=2.34,P〈0.05),孕期体重增长与脐带长度相关(t=3.05,P〈0.05)。结论:合理的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胎儿出生结局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研究孕妇孕早期饮食、饮水现状,指导孕早期合理饮食。方法: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1月期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98例名孕妇进行饮食和饮水状况调查,同时进行体成分及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孕早期孕妇饮食摄入不均衡,能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钙、铁、镁摄入均不足,应注意补充。孕早期平均饮水量不足1 300mL,应引起重视。孕早期不同饮水量的孕妇体成分之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总水量、细胞内液、体脂含量、去脂体重、肌肉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孕期贫血发生有关的膳食摄入情况及营养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产科建立产检档案的1 028名单胎初产妇,分别在孕早期(孕8~12w)、孕中期(孕13~27w)、孕晚期(孕28~37w)筛查贫血并发放三日饮食记录表以分析贫血孕妇的能量、营养素、膳食种类的摄入情况。结果:孕早期、中期、晚期贫血孕妇的能量达标率分别为52.94%、65.45%、70.53%;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的达标率分别为64.71%、49.09%、40.00%;蛋白质摄入量达标率分别为76.47%、49.09%、32.63%;脂肪供热比达标率分别为94.12%、30.91%、26.32%。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孕早、中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锌、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晚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期贫血孕妇普遍存在鱼禽肉蛋和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情况。结论:孕期贫血与能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及膳食种类的不均衡有关,应加强孕期营养干预,预防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营养指导对孕妇体重增长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2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产科常规查体的16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于孕中期建档日开始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于孕22~24w糖筛后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控制并跟踪整个孕期。分别记录血糖正常组和GDM组孕妇孕24w体重及产前体重,记录新生儿体重、身长、胎盘重、巨大儿及剖宫产人数等指标。结果:孕24w体重增长值:GDM组为7.53±2.80kg、血糖正常组为6.66±3.68kg(P=0.35);产前体重增长值:GDM组为15.25±3.54kg;血糖正常组为17.21±4.85kg(P=0.12);巨大儿发生率:GDM组为25%、血糖正常组为6.4%(P=0.04);剖宫产率:GDM组为68.8%、血糖正常组为35%(P=0.01)。结论:个体化饮食指导有利于孕妇的合理体重增长,但是并未显著改变巨大儿发生率的增加,建议针对高危孕妇进行早期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产妇孕期膳食摄入情况,探讨孕期增重与孕期膳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及医院病历收集产妇一般情况、孕期膳食摄入、孕期体重变化等信息。根据IOM推荐的体重增长范围,将产妇分为孕期“增重过多”组和“增重适宜/过少”组,比较2组产妇孕期膳食摄入的差异,分析孕期增重的危险因素。结果:产妇孕期平均增重(13.56±4.81)kg,孕期增重过多共95例(52.78%),增重适宜/过少85例(47.22%)。摄入较多的精制谷物(OR=1.289,95%CI:1.012~1.647)和烹调油(OR=1.261,95%CI:1.006~1.582)是孕期增重过多的危险因素;而经常锻炼(OR=0.671,95%CI:0.584~0.901)、摄入较多的奶及奶制品(OR=0.829,95%CI:0.792~0.921)、全谷类及杂豆(OR=0.589,95%CI:0.367~0.942)、薯类(OR=0.683,95%CI:0.496~0.893)是孕期增重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妇孕期体重控制不佳,孕期膳食摄入不合理是产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指导对孕妇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常规查体和因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住院治疗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组进行饮食指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将住院治疗的GDM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分别记录3组孕期的体重值,计算其相应的体重指数(BMI)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孕前及孕中BMI值经分析,研究组和糖尿病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后及产前BMI值经比较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后△BMI经统计学比较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BMI经统计学比较分析,研究组和糖尿病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饮食指导可以使孕妇体重增长更为合理,有益于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1)目的:研究健身快步走对老年人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相关指标的影响,为老年人锻炼提供科学依据。(2)方法:随机选取济南市60-69岁健康志愿者168名,实验组进行12周健身快步走;对照组不参加任何专项运动。锻炼前后分别测试身高、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体脂百分比等指标。(3)结果:实验组锻炼后与锻炼前比较,上臂围、腰围、臀围、体重、体脂%及BMI显著减小(p〈0.05),但腰臀比无显著变化(p〉0.05)。(4)结论:12周健身快步走锻炼后,受试者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健步走是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对于塑造良好的身形,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孕期基础代谢率的估算公式与体成分仪实测基础代谢值间的比较研究。方法:对北京医院产科常规产检的孕妇分别在建档日、孕22—24周、孕30—32周、孕36—38周采用孕妇专用型体成分仪测量其基础代谢值,与两种估算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4次结果中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测的基础代谢值最低。结论:实测的基础代谢值应用于临床上的能量计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正>自从二胎政策放开,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我国一直提倡优生优育,因此每个妇女的妊娠期营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着孕妇个人的健康状况,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更关系着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未来的成长。孕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在孕早期,胎儿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所需食物量与备孕期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要达到130g。从孕中期开始,胎儿发育速度逐渐加快,需要摄取的能量也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一)体重增加孕妇在怀孕前的体重可用“健康指数”来评定是属过轻、适中或者过重。健康指数:体重/身高2=公斤/米2(kg/m2)例如:健康体重指数=18.5~24.9体重过轻指数:=<18.5体重过重指数=25~29.9肥胖指数=30~34.9如在怀孕前你的体重:属过轻,需要增加11~16公斤(25~35磅);属适中,需要增加9~12公斤(20~25磅);属过重,需要增加7~9公斤(15~20磅)  相似文献   

20.
目的:1.孕期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个性化膳食指导对孕妇体重、孕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进而达到管理孕妇孕期体重,降低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减少围生期并发症,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方法: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遂宁市中医院及遂宁市妇幼保健院建卡并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单胎初产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者200例。两组均参加孕期健康教育,B组孕妇在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其在中医体质辨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营养膳食指导。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孕中,晚期能量及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孕妇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者孕妇孕中,晚期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热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孕妇孕中,晚期三搭营养素占能量来源的构成与正常摧荐值比较:实验组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基本适宜3.三组孕妇孕期增重比较:实验组孕妇孕期增重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16.44+/-2.10;15.01+/-3.35;10.44+/-2.05;对照组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19.36+/-5.83;18.49+/-3.45;16.40+/-3.22;4.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符合WHO摧荐的最佳高智商新生儿体重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三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高症,贫血,巨大儿的发生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三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实验者剖宫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个性化的膳食指导,使孕妇孕期膳食摄入接近合理,孕期增重相对适宜,分娩适宜体重儿的比较增加,减少了剖宫产率,降低了巨大儿的出生率,减少了孕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