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 紧密的公园绿地类型之一。科学、完善的社区公园规划体系和 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公众健康福祉。以 美国多个城市为例,梳理归纳其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城 市公园服务分区规划和社区公园规划设计3个尺度的社区公园 规划特色,并总结社区公园项目投资建设、公园评价和运营维 护的管理内容。最后,分别从规划体系、投资模式、评估机制 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对中国社区公园的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城市的发展是否充分考虑并满足健康城市的需求逐渐成为评价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园作为与居民最密切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加拿大温哥华为例,通过分析城市公园与运动设施在城市与社区中的布局、建设、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说明温哥华如何通过公园系统创造更好的运动条件和设施,来培养市民健康生活习惯,激发居民的运动热情。通过这些经验的借鉴,让我们能够从公共健康的视角,更好地提升和优化中国目前在城市公园定位、规范指标研究、部门统筹及设施管理上的不足,从而营造更健康积极的环境,为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新西兰植物园建设管理成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对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得益于新西兰围绕“植物园之友”展开的全面、系统的公众参与机制。以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为例,阐述其依据公众调查信息完善规划与建设的措施与做法,剖析“植物园之友”制度下植物园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公众活动组织和运营养护的方法,总结公众参与下新西兰植物园的建设经验。针对中国植物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提高公众参与度、培育社区合作组织、构建公众参与体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植物园如何建立广泛、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实现植物园的多元化服务效益和文化潜能,推进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6,(6)
创建更加安全与高效的城市是日本防灾的主流方向,而防灾公园作为灾时避难场地是城市防灾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日本防灾公园建设存在指标体系混乱、忽视老龄群体、建设缺乏统筹、法律与管理缺位、公众参与制度失衡、社会资本投入与开发目标相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统一指标体系、细化建筑细节、建设"区域一体化"避难体系、组建"一体两级"法律及"软性"管理系统、重塑公众参与及建立"特别区域规划"开发模式等相应的管理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广泛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美国等国相继出现"公众参与"城市绿色空间管理维护的趋势,人们逐渐意识到管理维护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性。以美国波特兰市坦纳斯普瑞公园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访谈、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从公园建设背景、设计特色出发,回顾"公众参与"前管理维护的困境,阐述"朋友和伙伴"项目的发展历程、工作内容及成效,总结"公众参与"后期维护管理的意义,分析成功推行的原因。"公众参与"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公园管理维护面临的投入资金不足、游人素质偏低等问题,对未来城市公园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与环境困境,我国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社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万海华府项目对此做出了积极尝试。文章从海绵社区的营造原则、项目实践和后期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对海绵社区的营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今后海绵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实操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倡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强调不仅仅是让公众了解决策的结果而是应该让他们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在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要求,一些城市率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的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还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表现为公众参与管理的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不佳等方面。为确保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必须增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管理制度、促进城市管理的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9.
曹春霞  辜元 《重庆建筑》2015,(10):17-22
城市社区是构成整个城市及其管理的基础单元,对于展现城市文脉与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思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城市邻里冷漠、社区环境不协调、社区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城市社区整治与社区规划正逐步成为解决社区建设的关键手段。论文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整治实践为例,从整治管理机制、社区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居民公众参与、整治资金来源渠道方面总结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复兴背景下,商务区项目可以驱动城市空地、棕地等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发展纽带,但其用地特征通常会对优秀的景观营造和城市绿地发展形成制约。通过总结现代商务区属性,探讨目前相关实践中景观设计的特征和发展可能性,并以意大利米兰新门商务区项目的核心景观"树木图书馆"为例,归纳出"织联"平面与竖向设计、植物营造和文化艺术驱动的公众参与的设计策略,探讨以商务区公园、广场和植物园结合的形式实现众多利益相关方所期待的价值的方式。通过剖析商务区项目与设计,结合在经济、环境、社区发展、文化认知等方面为区域和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案例,以期为中国城市复兴实践中的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航 《中外建筑》2014,(12):89-92
基于福建省开展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的契机,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入手,通过总结与分析福州示范社区——军门社区在公共空间塑造、公共景观改造、公共事务管理、公众互动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求宜居建设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寻通过营造外在环境促进内在社区感唤回与提高的途径,以期为其它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罗竑 《新建筑》2001,(6):52-55
温哥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得益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成功运作,其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着如法制管理,公众参与和补偿交换制度等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我国可借鉴温哥华的经验以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杨鑫  黄智鹏  马健  李莎  傅凡 《中国园林》2022,38(7):109-114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Without the legal and economic strictures of permanent construction, pop-up architecture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architects to build small-scale structures that enab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engagement. What, though, are the political manifestations for instigating this typ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rough lightweight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Andrea Kahn , Adjunct Professor of Urban Plann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GSAPP), examines this phenomenon by profiling three projects located in the public realm by Jonathan Kirschenfeld and CDR Studio in New York, and Vallo Sadovsky Architects in Bratislava.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Vancouver exemplifies the richness of the many processes that set the civic culture of large contemporary c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what driv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Vancouver, pointing to the complex linkages that tie agents to their environment. It shows that, in Vancouver, power arises from strong popular control and local democratic and participatory values, where group interactions produce and co‐produc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Vancouver regime is open yet stable, socially progressive yet fiscally conservative and pro‐development. It is a regime that upholds an activist, tolerant and entrepreneurial civic culture. It emerges from an on‐going process where the openness of the regime is re‐negotiated in each neighbourhood and around each policy arena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a culture of ongoing participation where civic, neighbourhood, ethnic and business groups constantly re‐invent the city.  相似文献   

17.
金利霞  江璐明 《规划师》2012,28(2):75-80
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在国内率先起步,当前珠三角各市对绿道的开发运营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绿道网开发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总结出珠三角区域绿道经营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公共机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和群众参与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建立珠三角区域绿道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各种力量相互配合"的策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区域调控与协作的管理机制以及"分阶段、分主体、相互融合"的职能分工体系,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参与,再到全民参与的绿道建设和管理机制,以实现绿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