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按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建城[2013]88号)的技术要求,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信息平台,并构建了排水设施普查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对海量排水设施数据的标准化存储和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录入、查询、校验和分析等功能,为城市排水管理部门完成城市排水设施信息普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还为下一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模型和编制排水防涝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Digital Water Simulation)是基于SWMM和GIS技术的可视化建模与动态模拟评估工具,支持一维管网与二维地表的动态耦合模拟计算,完整反映排水管网整体运行负荷变化规律和城市内涝风险。系统按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建城[2013]88号)的要求,存储与管理排水系统相关数据,模拟结果满足《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建城[2013]98号)和新修订的2014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的模型相关技术要求。该系统可有效支持排水系统的规划、改造、现状评估诊断和城市内涝风险分析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的解读,以及针对各个地区排水设施普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种切实可行的排水(雨水)防涝规划编制技术路线。主要为精细型(严格按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和《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开展)、基本型(规划框架大致按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和《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开展,部分内容省略)、整合型(基于已有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尽可能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靠拢),以期指导各地排水(雨水)防涝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作者在城市排水系统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就改善城市排水现状,从完善排水许可制度、加强排水设施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排水防涝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北方低山丘陵城市,降雨分布集中,排水管网基础较差。该市有牡丹江穿城而过,雨期排水防涝压力较大。通过对该市的排水防涝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现存的问题,为城市排水防涝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年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的排水出现了诸多问题,部分城市的内涝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的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助于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本研究详细地介绍了海绵城市及城市排水系统的基本概述,海绵城市理念在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护排水设施,健全我们的城市信息化管理系统,保障城市安全,对影响城市排水安全运行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城市排水管网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MSDF)的角度对排水管网监测系统的网络以及管网安全状态信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排水管网监测系统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从而准确的对排水管网安全运行情况作出判断,建立对排水管网安全运行的风险分析,适时合理的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杨光 《市政技术》2010,28(1):81-83
城市排水管网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网络系统,肩负着城市防汛、污水收集与输送的重任,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排水管网系统的管理与决策,需要以先进的理念为依据,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高科技设备为手段,科学地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服务水平。这是当前排水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北京市为例,就城市排水管网的现代化管理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彦 《建材发展导向》2023,(21):186-18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日益提升,尤其是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排水设施雨污分流必然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城市排水设施雨污分流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城市排水设施现存的问题、雨污分流排水改造现状及改造策略等展开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排水设施雨污分流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保障城市排水安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宁波慈城新城建设尊重自然本底,探索可持续发展建设路径,科学构建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的排水防涝系统。通过道路及河道生物滞留带布置,以及新建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管控,实现了源头径流削峰减量。针对2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通过合理的竖向组织及中心湖生态调蓄空间的建设,实现了新城片区超标径流蓄排平衡,降雨期间大大减小了城市下游的排水压力,保障了城市排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