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謇与治淮     
张謇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淮河水利工作。从1903年发表《淮河疏通入海议》到1924年嘱导淮测量处长沈秉璜印布测成图表目录止,先后22年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导淮总局督办、治运督办、江苏新运河督办、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会长等职,还呕心沥血地关注导淮工程。他结合导淮实践撰写了不少论文,在《张季子九录·政闻录》中,“水利类”共7卷,计有论著85篇,其中涉及淮河水利的就有64篇,占论著的75%。此外他在《张季子九录》中的文录、自治录,还有不少有关治淮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謇是我国近代实业家,他积极倡议导淮,研究淮河,他是“清朝末年学者唯一研究水利的专家”。毛泽东生前和黄炎培先生在谈到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曾说有四位实业界人士不能忘,张謇就是其中之一。 张謇是我国近代导淮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为了治理淮河水患,研究淮河的历史与现状,辛勤奔走导淮20多年,他的治淮主张和计划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研究淮河的成果,勘测  相似文献   

3.
1935年 在导淮工作期间,潜心研究了苏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泽湖蓄水对苏北灌溉的作用等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导,以及苏鲁运河的治导改造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课题,并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主办的《水利》月刊上先后发表论著.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人民永远纪念他。他是在从事推翻清王朝革命之前,就非常关心我国的水利事业。在他的宏伟实业计划中,对我国的长江、黄河、淮河的治理,非常重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和设想。淮河,历史上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由于长期受黄河夺淮的影响,尾闾不畅,灾害频繁,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孙中山先生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认真研究了各种导淮方案。在实业计划中,  相似文献   

5.
张雷 《治淮》1993,(12)
柏文蔚、字烈武,安徽寿县人。他是我国近代追随伟大民主主义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家之一[史称“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烈武)],也是一位名震遐迩的军事家。他热爱祖国,与共产党合作,为反帝反封建奋斗终身。柏先生早年曾目睹淮水泛滥成灾,极为关心淮河的治理。他在积极追随中山奔走革命之时,就拟有导淮计划,但因多种原因终未能实现。 1930年,柏文蔚先生在扩大会议反蒋失败后,又返回南京柏园。经李烈钧、于右任等人调解,方与蒋介石的对立情绪有所缓解。柏当时在军政各界均不能插手,遂又将导淮计划提出,呈请国府批准,并表示个人愿意专心干导淮工作。李、于等人从中斡旋,蒋介石乃表同  相似文献   

6.
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与黄炎培先生的谈话中指出:“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重工业不要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要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要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不要忘记卢作孚。 毛泽东主席这里提到的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但今人可能不知道,他在清末民初对淮河治理还有开拓之功。1913年,他在“导淮史”上首次提出“江海分疏”的主张。早在1903年,张謇在其自办的通州师范就培养了水工土木建筑及测量专业的毕业生40名,成为近代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水利及土木工程专门建设人才。后来他作为中国代表还首次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万国水利会议”,先后为导淮事业  相似文献   

7.
《治淮》1991,(10)
王祖烈同志1909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安徽省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王祖烈同志1933年6月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同年7月到导淮委员会工作,先后任水文股长,工程队长,工务所主任等职。1945年8月赴美国实习、考察水利设施一年。1946年11月回导淮委员会,任运河工程局工务所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任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测验处副处长。1950年12月,治淮委  相似文献   

8.
曹应旺 《治淮》1990,(1):4-7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淮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处的淮安城。淮安自古是南北咽喉,淮河有事,淮安不安。周恩来在淮安的童年生活,使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治淮的种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挑起了政府总理重担,同时也开始了规划和部署对淮  相似文献   

9.
民国以来,淮河水愈演愈烈,灾害日益加重,导治淮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当时北洋政府以张謇为代表,组织导淮局(后为全国水利局),倡议导淮,但因军阀混战,财政困难,未见成效。 1921年淮河大水,灾情十分严厦,据报载,仅皖、苏两省被淮水淹没土地就高达6292.08万亩,损失折价约61347.78万元,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这对中外人士合组的华洋义振会,对淮河灾情十分关注。该会分支机构上海义振会,认为倘将淮河疏浚,可得荒地5000万亩,按每亩产米1.5担计算,可得大米7500万担,又按每担米以5元计,可获利37000万元。因此,导淮旧案重提,1922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淮河干流(临淮岗——洪泽湖)和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水质现状和水污染发展趋势。所依据的数据为淮河水质监测中心“淮清”号水质监测船的历年水质监测数据。迄今,“淮清”号对淮河干流和大运河已进行了6次例行监测,分别为:1985年12月至1986年元月,1986年4月至5月,1986年9月,1986年12月至1987年元月,1987年8月,1987  相似文献   

11.
自从黄河向南夺淮入海,黄河的洪水和泥沙进而威胁淮河。淮河入海水道愈淤愈高,迫使洪泽湖不断扩大。汛期,洪泽湖难以容蓄,于是淮河洪水由五坝泄往高邮、宝应等湖,并越过运河,向东进入里下河区。造成这一带严重洪涝灾害,危害一千多万亩耕地。而当1855年黄河由铜瓦厢向北大改道,形成现在的黄河新道后,丢下了糜烂破败的淮河,淮河的治理就提上了日程。自清代末年开始,建议者不乏其人,其中以张謇最为激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河大水,50多万人流落他乡。张謇建议设立筹议导淮局,并开始进行测量,一些地方官竟指使测量队私自纂改测量记录,用夸大开挖工程量的办法进行于挠。这个阴谋直到民国年间复测才被揭穿。  相似文献   

12.
古籍记载的淮河水系淮河古水系,在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等书中就有描述。《禹贡》上记载着“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于海”。这就概述了淮河流域的轮廓。直到公元四六六年南北朝时,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对淮河源委、流向、支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淮河从源头,历径豫、皖、苏到苏北涟水云梯关入海,南岸入淮支流有:油水、浉水、谷水(今竹竿河)、黄水、淠水(今白露河)、决水(今史河)、沘水(今淠河)、泄  相似文献   

13.
正自南向北,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而其与黄河、淮河交会处,即江苏徐邳运口和淮安清口的枢纽工程在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沿线工程最为密集、管理最为严格的区域。这都是在彼时黄河夺淮的情势下采取的人力措施。考察这段水利史,可以说黄河夺淮及淮安、徐州枢纽的建设与运行,在保障江南漕粮顺利  相似文献   

14.
花炜 《治淮》2003,(11):6-8
淮河干流防汛通信系统经过20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系统从以语音通信为主,到语音、数据、图像综合业务的应用,时刻紧跟水利事业的发展脚步。该系统规划、设计密切结合水利实际,设备选型实用、可靠、先进,已成为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1991年以前的通信建设(一)淮干一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82年7月,中国政府与意大利政府签署《1983~1985年经济、技术、财政合作计划》,计划由意大利政府提供赠款,兴建淮河洪水预报及调度项目,以改善淮河沿线的防汛通信及数据传输条件,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速度。项目内容包括在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伊始,摆在中央政府和人民面前的淮河是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人民在政治上翻身解放,当家做了主人,但却没有能够摆脱淮河流域频繁自然灾害阴影和困挠。1949年、1950年淮河流域连续两年遭受洪水灾害,数千万亩农田被淹,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嗷嗷待哺,灾情十分严重。 1950年6—7月,河南、安徽相继发生洪灾,华东防汛总指挥部给中央防总发出了紧急电报,报告了淮河流域严重的水情、灾情。毛泽东主席看了电报后,心情十分焦急和沉重,当即批转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周: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请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淮河、长江东流入海,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将三大江河串联起来,如果从高空鸟瞰,在华东大地上恰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丰”字。这是大自然对中华民族的恩赐。江苏位居江淮下游,如何写好“丰”字,关键是治理好淮河。 历史上淮河多灾 古老的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列称为“四渎”。据《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流入海”。古时候的淮河,自桐柏山发源地奔腾东流,除在豫、皖两省汇纳诸流外,到江苏淮  相似文献   

17.
张峰 《治淮》2011,(11):4-7
1961年,在新中国水利事业风起云涌之际,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成立安徽省淮河修防局,受安徽省水利厅委派,管理淮河干流安徽段防洪工程。50年来,安徽淮河管理事业波澜起伏,历经艰难曲折。虽然道路坎坷,但不断创造辉煌。在省水利厅的直接领导下,在沿淮各市、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淮河河道管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相似文献   

18.
肖幼 《治淮》2020,(2):4-7
淮河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千百年来,淮河生生不息哺育着两岸人民,孕育了灿烂辉煌而独具特色的淮河文明,滋长出“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的诗画美景。淮河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禹贡》中的“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到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再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治淮从未中断,但像新中国一样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取得成就之巨,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9.
<正>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位于淮河流域下游,被江苏省政府定位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大运河与淮河在这里交汇,自古以水城著称,曾经因水而兴,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因水而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  相似文献   

20.
《治淮》1991,(2)
从庆祥同志是江苏省泗洪县水利局局长。他长期在水利战线上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为泗洪县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大运河破冰下水1984年冬天,从庆祥同志任水利局长不久就接受任务,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京杭大运河泗洪段疏浚工程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