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刘禹 《有色金属加工》2003,32(3):51-53,29
板形是铝箔的重要质量指标。采用板形自动控制系统是提高铝箔板形精度和实现最高生产效率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铝箔板形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板形测量辊,通过轧辊倾斜控制、弯辊控制和冷却液分区控制等手段实现板形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2.
 在热轧带钢板形在线控制模型中,综合辊形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板形控制模型设定的准确性。建立了LVC工作辊初始辊形、热辊形和磨损辊形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辊形的等效模型和特征参数。该综合辊形等效模型已成功应用于鞍钢2150 mm热连轧在线板形控制模型中。生产数据表明,采用该模型后板形设定模型计算出的弯辊力和窜辊量能够自动适应轧制规格、轧辊磨损和热胀的变化,带钢头部凸度和平坦度的命中率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3.
根据430不锈钢在轧制时的板形特点,分析了该钢种的板形现状。通过对430板形控制的研究,优化板形设定模型,增加新的板形自学习模块;从对设定PC角进行学习改为对实际PC角进行学习,提高了设定精度。改变轧辊初始凸度现状,优化轧辊的初始辊型,降低PC角的设定值,减少了PC轧机中心线偏移;同时加上合适的板形反馈控制模型,调整板形反馈模型的增益参数,使430板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控制了430的塔形。  相似文献   

4.
梅钢热轧板厂于2002年引进了先进的凸度仪、平直度仪及GE板形模型,采用模型对窜辊量与弯辊力进行设定与闭环控制,板形质量有了量化指标与控制手段,通过几年的应用与实践,对板形模型的工作原理有了一定了解,文章论述了模型的设定策略、分配策略及控制策略,并阐述了该模型在负荷分配的优化、轧辊磨损量的优化、F4~F6工作辊原始辊型的优化及轧制计划的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平整机组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板形不良问题为背景,本文通过分析板形控制与轧辊的表面粗糙度、辊形、轧制量及磨损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合理的工艺改进,有效的减少了轧辊表面粗糙度、轧辊的磨损及辊形的变化对板形的不良影响,并且规定了轧辊的更换依据,进一步改善了冷轧卷的板形控制。作者结合酒钢生产的冷轧卷的产品质量,分析研究了张力在轧制过程中对板形的重要作用,提出带钢来料粘接对板形的不良影响,总结以往的生产经验制定出平整机组稳定轧制的轧制计划的编排原则。  相似文献   

6.
针对带钢热连轧机生产中存在的轧辊磨损过大、易剥落、板形控制能力差等问题,结合高速钢轧辊的优缺点及实际上机服役情况,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高速钢轧辊处于F1~F4不同机架服役时,热连轧机的板形调控能力。计算结果表明:当F4机架使用高速钢轧辊时,轧机的板形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而当F3机架为高速钢轧辊时,轧机的板形控制效果相对较好,上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从而为高速钢轧辊在热连轧机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冷轧平整板形控制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文杰 《甘肃冶金》2010,32(5):4-6,23
介绍了平整过程中影响板形缺陷的因素,提出了解决平整过程中板形缺陷的主要因素是轧辊的辊型控制,并分析指出了生产实际中可通过合适的原始辊型凸度、调整液压弯辊装置、倾斜轧辊以及调节轧制压力和带钢张力来改善平整板形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1 750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特点,计算并分析了弯辊力对成品带钢板形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度、带钢入口厚度、中间辊横移量、带钢凸度、单位轧制力、轧辊辊径和轧辊凸度等因素对最优弯辊力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建立了冷连轧过程最优弯辊力预设定模型。采用新模型设定计算弯辊力的最大偏差低于5.67%,成品带钢的板形标准差平均值降至1.83IU。实践证明,该弯辊力模型具有较高的板形控制精度和较好的板形控制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钢3500mm中厚板卷轧机的实际情况,通过影响函数法对轧辊弹性变形进行进行比较精确的理论解析,并回归出实用的在线板形、板凸度计算模型。分析了规程分配和弯辊力对板形、板凸控制的影响。结合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板形、板凸度自适应策略。现场应用表明。模型解析正确,产品板形良好。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冷轧带钢凸度及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利 《武钢技术》1998,36(5):27-32
概述了国际上广泛采用及最新应用的几种冷轧带钢凸度及板形度控制技术,包括:工作辊弯辊(WRB)、窜辊(RS)、轧辊交叉法(PC)、轧辊交叉及窜动(RCS)及动态板形辊(DSR)等。  相似文献   

11.
考虑板形的中板轧机负荷分配策略及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于缺少弯辊等装置的中板轧机,压下负荷分配是一种重要的板形控制手段。中板轧机的压下负荷分配,必须遵循道次最少、板形前后道次分开的原则,并兼顾板形良好。通过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结果的比较,证实了所提出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宝钢5m宽厚板轧机工作辊的弯辊/平衡系统,对这一系统的功能,机械、液压设备,压力补偿控制原理,闭环控制系统,参考值,板形及平直度控制,错误及警告等内容做了阐述,着重分析了弯辊系统的压力补偿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3.
 以宝钢1420 mm镀锡板(兼做薄规格冷轧板)冷连轧机为研究平台,针对目前国内外板带材生产中被广泛选用的CVC冷轧机型及CVC板形控制技术存在的2个特殊应用问题——支持辊表面磨损量轴向分布不均匀度较为明显和对轧件边部板形(含边降)控制能力相对不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别提出了改进方案,包括一种CVC冷连轧机的支持辊辊形设计方法及技术和专用于DI材等对边降有特殊要求高端产品的边降控制技术,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此CVC冷连轧机组的机型,并使其板形控制性能显著提高。生产实践表明,改进工作达到了进一步提高产品板形质量,拓展产品品种与产能,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宽带钢热连轧机选型配置与板形控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曹建国  张杰  陈先霖  魏钢城  宋平  苏毅 《钢铁》2005,40(6):40-43
通过测试并分析机组上游与下游机架对控制性能的不同要求、服役周期内工作辊和支持辊辊形变化及其对板形控制性能的影响,结合1700mm热连轧机进行的现场试验及工程应用实践,提出热轧上游机架应采用凸度控制能力较强的轧机机型,下游机架宜采用长行程窜辊型轧机机型,全机组均可采用强力弯辊和变接触轧制技术提高机组板形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1549 mm热连轧机板形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安全 《山西冶金》2003,26(4):36-37,68
介绍了太钢1549mm热连轧机技改后板形控制系统的组成,重点对板形控制模型的组成和设定计算策略进行了介绍。该系统的成功投入使太钢热连轧厂的板形实物质量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何安瑞  杨荃  陈先霖  赵林  徐延强 《钢铁》2007,42(2):31-34
阐述了变接触轧制技术的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变接触轧制技术在提高承载辊缝横向刚度、增加弯辊力调控功效、改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方面的作用.通过在宽带钢热连轧机上的长时间应用证明:变接触轧制技术可以显著改善轧后带钢的板形质量、降低轧辊消耗和增加轧制单位公里数.  相似文献   

17.
宽带钢热连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轧同型选择配置、支持辊及工作辊型的配置与设计、弯辊/窜辊工艺制度的设定以及控制模型的建立,是决定宽带钢热连同板形控制系统工作性能和析质量的要素。武钢1700热 轧机进行了“VCR变接触支持辊”和“AS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的自主开发和生产应用,在提高板形质量、增强薄规格品种轧帛么及有效改善支持辊磨损性能、防止辊面剥落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实绩 。  相似文献   

18.
以宝钢1550 mm UCMW冷连轧机为研究平台,针对目前国际上的一种主流机型——UCMW冷轧机型存在的技术问题,从改善带钢板形控制性能和降低轧辊辊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进方案,即包括兼顾均匀辊间接触压力与解耦思想的中间辊辊形技术和可改善边降控制性能的工作辊辊形技术,提升了机组的板形控制性能,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此UCMW冷连轧机组的机型。生产试用表明,改进后的新机型能有效控制硅钢产品的边降和平坦度并使之全部达到控制目标,取得了预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宽带钢热连轧机板形设定的解耦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板形与板厚是带钢几何尺寸精度的两个重要质量指标,板形与板厚控制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使得分别控制的热连轧机板形和板厚均达不到目标值,在建立耦合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板形设定和自适应穿带控制的解耦设计,实现板形板厚的综合控制。板形解耦模型已经成功地在大型工业轧机上投入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板轧机板形控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变厚度平面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专门针对2800中板轧机的辊系变形(即凸度预测)仿真模型,并计算出辊形、钢板密度及轧制力等对钢板凸度的影响关系。仿真计算与实测值相一致,从而为中板轧机的板形控制系统的开发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