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正>房屋安全鉴定方法现状概述《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年11月21日建设部令第4号发布,2004年7月20日,根据《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明确规定,市、县人民政  相似文献   

2.
建设部4号令《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发布以来,危险房屋的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房地产管理部门的重视,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各地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都急需一本城市危险房屋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政策、法令方面的书,为此,建设部房地产业司管修处与西安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共同汇编了一本《房屋安全鉴定法规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3.
黄辉 《住宅科技》1994,(1):43-4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第三产业的兴起,房屋鉴定工作已从过去单一的鉴定房屋是否危险,逐步向鉴定房屋是否保证安全使用的方向发展。危房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部颁发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CJ13~86),以此来判定房屋属于什么性质的危险房屋。而改变用途房屋的安全鉴定,主要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来度量房屋的安全程度,从而确定房屋的安全使用范围、条件等。本文以省药检专科学校综合楼的鉴定案例,来阐述改变用途房屋的安全鉴定。 1 被检房屋的基本情况 该楼建于1953年,原为二层砖混结构条形基础,砖墙承重,为宿舍及办公用房。1986年加层改造为四层综合楼,其中一、二层仍作  相似文献   

4.
房屋安全管理与房屋征收补偿工作联系密切,房屋安全管理中的危房治理与房屋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与其关联更为紧密。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将危房集中的旧城区改造明确纳入公共利益的范畴,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房屋征收与补偿,极大地促进了房屋安全管理中危房的改造治理工作;取消了房屋拆迁许可,将房屋征收补偿主体由建设单位变更为政府,改变了危房突发危机事件的抢险处置工作无法可依的状态。各地在细化条例相关规定时,需要考虑危房抢险时房屋征收与补偿的特殊性,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在征收决定中的重要作用,征收公有房屋时对承租人利益的保护,区级政府在征收补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结合探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最新版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的相关内容。指出该标准在房屋危险等级定义中存在未严格区分"危险"和"不安全"的问题,在构件危险性鉴定中存在承载力验算调整系数、要求计算范围不合理以及构件构造鉴定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在房屋危险性鉴定的综合评定方法中存在误差累积大及未考虑危险构件集中度的问题,并分别举例说明。对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最后指出危房鉴定标准的目的不是判定房屋的安全性能,而是判定房屋的危险程度,要彻底改变目前标准"数构件"的评估方法,将其转变到以评估结构"整体稳固性"为出发点的评估方法上来,从而建立与统一标准相适应的、与其他安全性鉴定标准相区别的有效、合理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汶川地震中此类结构的震害特点,着重探讨了纵墙承重结构体系教学楼的抗震性能,指出了纵墙承重砌体结构体系教学楼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此类房屋抗震鉴定、加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和关键点,并探讨了抗...  相似文献   

7.
陈炜琴 《山西建筑》2009,35(36):71-72
详细介绍了房屋抗震加固的程序和措施,包括砖混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加固和框架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加固,以积累房屋加固经验,确保房屋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陈伟  李鹏  江强 《工程质量》2014,(5):17-20
房屋建筑危险性鉴定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明确危险点数量及构件总数的建筑可应用"危房鉴定标准智能评定程序"进行综合评定。此外,定量评定之前应对房屋建筑进行整体考虑,从而判别其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应用典型鉴定实例阐述鉴定过程中应考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围护结构情况。综合《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等规范对建筑的危险性评级。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相关公共建筑抗震鉴定可知,不应过多的将抗震性能缺失仅归于施工质量问题上,而不少公共建筑的结构设计在抗震概念设计方面的先天不足,存在结构形式不尽合理.本文结合某框架结构的公共建筑,对其进行了安全性及抗震性能鉴定.主要从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承重构件材料强度,房屋整体性连接构造及连接等方面对其进行安全及抗震性能鉴定.提...  相似文献   

10.
马德云  左勇志 《建筑技术》2011,42(4):323-325
通过介绍8度区某中学纵墙承重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的安全与抗震检测鉴定内容,并综合结构布置、结构体系、抗震措施和构件安全与抗震承载力、结构抗震变形能力及结构现状质量与地震损伤状况等评价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教学楼的安全与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自1986年颁布以来,对全国的危旧房鉴定与治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几年来的使用,特别是建设部颁发《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后,各地都建立了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危标的使用更加广泛深入。在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意见供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CJ13—86)不但为我国填补一项技术标准的空白,而且为重庆市开展危房统一鉴定工作提供了重要前提。自1986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市危房鉴定办公室受理近2000个(单位或个人)的申请,鉴定房屋6298幢、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经鉴定后的结论如下表:  相似文献   

13.
危房鉴定工作是一件责任重大、技术复杂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维修资金是否用得恰当的问题。所以,对危房鉴定工作决不能马马虎虎,应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作出技术鉴定结论。一、危房的分类严格说来,凡是安全度不足的房屋都应属于危房。危房不一定都是马上要倒塌的房屋。它可分为:严重危房,一般危房,轻微危房三类。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评价危险房屋鉴定从业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危险房屋鉴定工作高质量的发展,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采用"能力验证"这种国际通行的技术活动,依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工作,并且从中发现部分机构在危险构件的识别、构件数量的统计、竖向构件危险性往上传递、上部结构各楼层的危险构件综合比例计算公式的使用等鉴定细节方面存在不足。对此,本文浅析检验机构危险房屋鉴定的若干技术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各地专业房管部门、自管房单位,以及科研、教学部门,都深感当前迫切需要有一部我国统一的危房鉴定标准,使实际工作有所遵循。危房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的技术工作,国外称之为“建筑物诊断”,由于它涉及房屋成型前的设计、材料和施工,成型后的管理、使用维修,涉及房屋所处的环境和地质等,参数众多,问题错综复杂。所以,制定标准的难度相当大。近来,经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我国第一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建设部于5月10日发文同意成立《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房屋安全与鉴定委员会》。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是房地产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自1989年建设部发布第4号令以后,各地积极开展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并普遍建立了鉴定机构,使这项工作逐步纳入了正常的管理轨道,对保障房屋的安全使用,提高经  相似文献   

17.
鉴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2001已进行了局部修订,在今后设计和修建砌体结构房屋时,墙体与楼、屋盖结构构件问将实现可靠的支承及连接。本文在此前提下结合工程实际的调查分析,提出承重砌体的轴线位置、垂直度的验收可由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规定的“主控项目”调整为“一般项目”的建议,供规范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般房屋是由水平承重构件、垂直承重构件、基础、竖向通道承重构件和其他非承重构件等组合而成的人造空间,把它与大自然空间隔离开来,使人们能在这个人造空间里平安而舒服地工作和生活。从结构承重的角度看,最简单的房屋都要有水平承重构件和垂直承重构件。竖向通道承重构件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所以通常可以把房屋视为由梁、板、柱、墙、基础等结构  相似文献   

19.
《特种结构》2008,25(2):79-79
房屋安全问题是涉及到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只有政府加强管理,引导正确使用房屋,才能达到既满足需求又保证房屋安全的目的,原建设部129号令,即《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从1989年发布以来至今,按当时的国家管理体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房屋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从原来的产权人  相似文献   

20.
某砖混结构建造至今已使用多年,现需进行升级改造。为了解房屋现状结构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为后续的升级改造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通过采取调查房屋的使用历史和建筑资料,检查房屋外观和内在质量及内外环境的情况,测量房屋整体尺寸、绘制建筑和结构平面图,检测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及材料强度,查勘与检测抗震构造措施,检测房屋整体变形以及地基基础情况,采用PKPM软件建模计算分析评定该建筑主要承重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等措施,根据相关的规范及标准,评定房屋结构的安全性能及抗震性能。检查检测数据表明该砖混结构安全性等级为Bsu级,其抗震性能不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