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本文梳理了福建省自2001年以来在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人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福建省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依然巨大、与生态文明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仍不健全、闽西和闽北山区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总结了福建省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转变方式、绿色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建议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在福建省集中示范,形成制度合力,增强引领示范效应;建议福建省在下一阶段应着力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优化国土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
沈群红 《标准科学》2024,(3):98-101
本文介绍了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及挑战,提出了加强急需及重点领域标准的研制,形成生态文明标准实施、反馈和修订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标准宣贯与推广的信息化工作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标准化合作交流4条标准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旨在通过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支撑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更复杂、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已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逐步付诸实践。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入手揭示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阐释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理念变革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意义;最后结合现状提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百分点般的飞跃,全世界仿佛都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发展着,翻涌着,生存着。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更容易导致河水的污染,生态文明的破坏。由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新概念。西江流域是一条重要的河流,正致力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经济的发展,水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怎样建设,建设的怎样,未来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生态文明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将一南宁邕江至柳州柳江河段为例,浅析此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存危机的严重威胁,西方国家在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环境经济政策、循环低碳绿色经济模式、生态保护意识培养、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持久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已经从学术层面的探讨上升到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进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汲取古代生态思想精华;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执行;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复合资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度重视国民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杨毅 《中国科技博览》2013,(16):545-546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地位。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自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本文将探析在林业生态背景下如何进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在不断受到破坏。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生态文明这一重要议题便被放在了当前国家发展方向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城镇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通过生态的理念建设美好城镇和乡村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以此作为开端,探讨并研究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我国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2013年中国工程院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研究从战略层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支柱(资源节约、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如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与水土资源配置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环境保护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现代化战略、绿色消费与文化教育战略、绿色交通运输战略;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为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八大重要挑战的总体判断,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指标建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九大重点任务,包括实施绿色拉动战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以重大工程带动生态系统量质双升、着力解决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开展国家生态资产家底清查核算与监控评估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新文化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工程科技支撑重大专项;最后提出了五项保障的条件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包装与设计》2014,(5):84-91
2014年5月5日至6日,全国大中学生第三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评审会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海洋大学12位设计领域专家到会。此次大赛是201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期间举办的活动之一,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共同主办,大赛主题是“海洋强国梦”。  相似文献   

12.
《包装与设计》2020,(1):40-51
2019年12月28日,靳埭强设计奖2019颁奖典礼暨靳埭强设计奖20周年庆典在汕头大学隆重举办,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院士、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著名设计师赵清先生、著名广告创意人熊超先生、著名设计师洪卫先生、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常务副主席邓远健先生、《包装&设计》社长蒋素霞女士、大连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刘莹女士、古田路9号创始人林贤伟先生、汕头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侯陆勋先生、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林冬月书记以及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韩然教授等多位嘉宾及国内设计界的专家莅临现场,与来自国内多所艺术设计院校师生,共同见证了2019年度各奖项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包装与设计》2008,(1):94-104
“靳埭强设计奖”到今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如今,它已成为中国大学生艺术设计比赛的知名品牌。为了给广大喜爱设计的华人青年一个展现自我创意的自由舞台、提升专业视野的广阔空间,比赛由2005年起将参赛对象扩大至全球华人大学生,并更名为“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从2006年起,“靳埭强设计奖”获奖作品开始在全国十所高校进行巡回展出,以感谢各兄弟院校一直以来对此项赛事的大力支持,同时拓展了双方专业交流的渠道。2007年,“靳埭强设计奖”与《包装与设计》杂志进行赛事品牌宣传合作,进一步推动该赛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相似文献   

14.
《包装与设计》2010,(1):40-53
2009年12月4日,GDC 09在深圳华美术馆举行了颁奖典礼暨展览开幕式。颁奖盛典揭晓了六大设计类别的金银铜奖,获奖作品在华美术馆展出至1月20日。当晚的开幕式也充满了创意的氛围。一开场,三位主持人分别用英语、汉语、粤语进行主持,表现了GDC09的广阔视野及先锋思想。  相似文献   

15.
《包装与设计》2014,(6):52-66
以“设计服务于社会”的战略导向为指引,由福建省文化厅与福建省包装联合会主办,福建省包联设计委承办的第二届“福建之星”创意设计大赛于今年9月在福州举行,这是继第一届“福建之星”与第十一届“华东大奖”举办后又一次高水平的设计大赛.大赛终评于9月19日起连续两天进行,而从征稿到评选的整个活动历时了约半年.本次大赛获奖作品也于10月24到10月27日在厦门由文化部主办的“海峡文化博览会”中展出并颁奖。  相似文献   

16.
《包装与设计》2008,(1):90-93
去年11月24日,2007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第三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展在四川美院隆重开幕。出席此次论坛开幕式的有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以及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主任、清华美院教授陈汉民、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清华美院副院长何洁等,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等高校及多家国内设计协会、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出席了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17.
《包装与设计》2008,(4):82-89
每两年一度的澳门设计双年展,是澳门专业的平面设计比赛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为鼓励澳门设计师创作及推动澳门设计的发展,澳门设计师协会于一九九三年举办“第一届澳门设计双年展”,此项活动广受本地设计师欢迎,参与者众,并从2003年第五届开始面向全国征集作品,现在已成为两岸三地极具代表性的设计盛宴。  相似文献   

18.
The West Point Bridge Design Contest is a nationwide competition intended to increase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ineering. Unique among national engineering competitions, it entails no cost to participants, is entirely Internet‐based, and is achievable by any student with a Web‐enabled computer. By 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roject team of just three people has provided an engaging engineering design experience to over 30,000 students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project receives financial and promotional support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nd private industry. Feedback from contestants and teachers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ineering i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st.  相似文献   

19.
《包装与设计》2020,(1):82-85
自2008年以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羊城杯”公益广告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羊城杯”围绕公益广告打造品牌宣传,不断地探索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式,吸收更多的公益广告优秀人才,宣传推广更多的优秀作品,推进公益广告事业发展,提升广州城市形象。2019年,第六届“羊城杯”公益广告大赛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倡导参赛者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出发,通过回望历史、关注当下的创作视角,讲述7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和宝贵经验,讴歌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A sequence of senior design courses for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mphasizing the team concept is described. These courses build on th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concepts developed in lower level required courses and add reality to the design process by using engineering teams. Each team in the class uses the same design specifications based on the IEEE Region 3 Student Hardware Design Contest. A discussion of grouping, managing, reporting, and evaluating teams for five successful semesters of this design experience is presented. Benefits of team-structured design course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