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松辽盆地的形成受周缘构造带多方向、不同性质构造应力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盆地演化过程,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的梨树断陷具有多种构造活动叠加复合演化的特征,是揭示周缘构造带活动过程及盆地构造—沉积响应的良好窗口,走滑构造活动是否控制了盆地沉积过程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开展精细解释,结合断距统计、构造模式分析等研究手段,对梨树断陷内桑树台断裂和秦家屯断裂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活动开展了研究。桑树台断裂演化过程受近东—西向伸展构造应力控制,断裂初始形成时规模较大,因而桑树台断裂受伸展方向调整影响较小;秦家屯断裂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沉积期受北东东—南西西伸展方向控制,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受北东—南西伸展方向控制。梨树断陷早白垩世早期伸展活动和区域性走滑活动引起了伸展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伸展 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背景出发,以构造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为依据,主要对东濮凹陷的伸展、走滑、变换以及底辟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纪东濮凹陷是伸展和走滑作用双重机制下演化和形成的。而在伸展作用基础.上叠加的走滑作用、南华北盆地对东濮凹陷南部的影响以及盆地中部岩盐底辟作用等是形成两个横向变换构造带,从而形成复杂的构造样式和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陆相伸展性盆地二级层序的厘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二级层序的界面、内部沉积演化及其与构造活动、盆地沉降史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系统阐述了厘定陆相伸展性盆地二级层序的依据。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古近系可划分为4~5个二级层序,层序界面普遍为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界面上、下古生物组合及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变化;层序内部表现为一个大尺度的水进-水退的充填序列,层序底部发育大型低位扇体。二级层序对应于盆地的幕式构造演化阶段,其底界面的形成与构造反转、断块掀斜旋转、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构造应立场转变等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因此,陆相伸展性盆地二级层序受控于区域性构造活动,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也是厘定该级别层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定了NW向变换带的构造属性,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构造变换带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天台斜坡中生界发育包括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在内的NW向伸展滑脱断层,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地质结构、断裂发育和伸展强度等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天台斜坡北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缓坡和陡坡结构特征,北部断裂密集发育,而且孤山断裂上盘发育弧形断裂,北部伸展强度也要明显大于南部。发育于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之间的NW向构造变换带明显不同于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属于离散构造变换带。受秦岭-大别造山后碰撞伸展作用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过程影响,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变换带孕育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变换带雏形期、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换带成熟期和渐新世晚期—现今变换带静止期4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从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分析入手,立足于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划分了中非剪切带裂谷盆地的类型,比较了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差异,探讨了不同类型盆地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中非剪切带经历了强、弱2期走滑作用,中非剪切带强烈走滑作用控制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沿该剪切带形成了伸展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走滑断块末端水平位移变换控制了穆格莱德、迈卢特、多巴等伸展盆地的形成;走滑断裂中部的弯曲形态和走滑运动方向的有效配置控制了多赛奥和塞拉迈特等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早白垩世中非剪切带强走滑作用使2种盆地均发生强烈裂陷作用,广泛发育中、深湖相沉积,控制了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伸展模式—以东濮凹陷为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裂陷盆地。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克拉通盆地旋回和新生代的裂陷盆地旋回。新生代裂陷盆地旋回又划分为早期裂陷、强烈裂陷、晚期裂陷和晚第三纪整体坳陷4个阶段。东濮凹陷基底伸展量的变化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加大,地壳上部的伸展构造变形为简单剪切伸展模式,而地壳下部具有纯剪切机制。滑脱面变异带可能是造成东濮凹陷内桑村集-桥口-白庙横向构造变换带、南北构造活动差异性以及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杨明慧 《石油学报》2009,30(6):816-823
依据前人对变换构造的分类研究,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的特征。将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分为变换带和变换断层两种类型:一般表现为变换带样式,尤其是在盆地或坳陷层次;而变换断层仅在局部的控凹层次上有所体现。高级别的变换带大多数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传递斜坡横向串联而成,间或发育变换断层。北西西-北西向的变换构造是渤海湾盆地"南北分块"构造格局的主控构造样式,而渤海湾盆地油气储量的差异与变换构造控制的富生烃凹陷及洼陷分布有关。变换构造控制的古地形和富砂水系通道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变换构造邻区的高部位则是发现(潜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复式盆地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较为典型的中新生代复式断陷盆地.本文根据渤海湾盆地构造格架、构造样式、构造分带迁移和深部构造背景,探讨了其盆地动力学.文章认为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两大动力系统在时空上叠加复合的结果.一个动力系统是NW-SE区域性伸展拉张;另一动力系统是由郯庐断裂带平移所引起的近NS向拉分或走滑变形.这两大动力系统是相对独立且在空间上共存.因此渤海湾地区是中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拉张叠加上郯庐断裂带平移拉分和走滑所形成的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北部构造变换带构造特征复杂,与油气的关系不明确。在地震解释及地质研究分析构造变换带类型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储集岩、烃源岩、圈闭及运移条件,总结了构造变换带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北部发育相向倾斜接力式构造变换带,主要是通过主干断裂分支次级断裂、扭转断层走向和改变断裂活动速率来实现位移和应变平衡。在断陷早期形成了构造变换带与物源剥蚀区、沉积中心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这一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构造变换带优质储集岩、烃源岩、构造或构造-岩性圈闭发育和油气运移过程,使得构造变换带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位于构造变换带内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裂陷Ⅱ幕,歧口凹陷呈断-坳结构,先存NNE向、NWW向、NE向断裂再活动,EW向断层为新生断层;后裂陷期,歧口凹陷呈坳陷结构,多期斜向伸展变形叠加形成现今不同类型的断裂带。断裂带可划分为5种类型:第1类多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2类变换-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WW向变换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3类单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古近系伸展断层形成;第4类伸展-变换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变换变形而成;第5类横向背斜型断裂带受新近系横向背斜控制而发育。在各演化阶段,主干断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与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夹角共同控制了歧口凹陷中洼陷的形成、规模与迁移特征。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对其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及油气运移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Amik - Reyhanli Basin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 of Turkey, near the Syrian border. The Dead Sea fault, which crosses the Lebanon and enters Turkey in the Antakya region, forms the basin's eastern boundary. Its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Upper Cretaceous Koçali-Karadut ophiolites.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indicate that a Mio-Pliocene structure exists in the Amik region, and this was originally interpreted by exploration geologists to be a faulted anticline. However, carefu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now suggests that the structure is a "triangle zone", resulting from activity in the Dead Sea fault-zone in the east and the Amanos fault to the west. It is suggested that duplex structures related to this triangle zone are present beneath the Cretaceous ophiolites, and constitute oil-prospective areas.
Esso Oil Co. interpreted this positive structure as a faulted anticline, and recently drilled Well Amik-1, which was dry, in order to test the oil possibilities of Tertiary elastics and carbonates. The well terminated in the Koçali-Karadut ophiolites. The underlying duplex structures were not reached, and the oil possibilities of Upper Cretaceous and Jurassic-Triassic carbonates in these duplexes therefore remain to be tested.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和方差体切片,对琼东南盆地宝岛变换带的三维结构进行了解剖,揭示该变换带具有 “结构复杂”、“多个段落”、“多期活动”、“复式位移传递”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裂陷盆地存在比经典变换带更为复杂的变换带类型——复式变换构造带,并结合经典变换带的分类,提出了裂陷盆地变换构造带新的分类方案。最后,提出了裂陷盆地变换构造的两种成因类型:“先存构造活动型”(宝岛型)和“先存构造控制型”(Morley型)。  相似文献   

14.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向和NEE向断裂切割改造,与由NEE向伸展断裂主控的济阳坳陷和NNE向伸展-走滑断裂主控的渤中坳陷既有联系又有差异;NW向的埕北-五号桩断裂是新生代盆地的先存基底断裂,对构造转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古近纪近SN向区域拉张的背景下,构造转换带受郯庐断裂走滑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了差异演化并出现分区效应;该构造转换带是潜山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古近纪的差异演化使得带内埕北、桩海-桩西、长堤-孤东-垦东等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各具特点。对“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6.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51,自引:6,他引:45  
有关传递带构造的讨论中,以下三个问题应引起重视:(1)褶皱冲断带中传递带(或称调节带)的概念和一般特征,传递带可定义为挤压构造变形中区域上保持缩短量守恒而产生的调节构造,它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传递带两类,褶皱冲断带中分段构造的产生是通过走滑断层型式的横向传递带实现的;(2)伸展构造中传递带的概念和一般特征,裂谷系中传递带可定义为区域上为保持伸展量守恒而产生的传递或调节构造,它也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传递带两类,裂谷系中分段构造的形成是通过横向凸起型式的横向传递带完成的;(3)传递带在沉积盆地内砂体发育的作用,砂体分布与传递带关系密切,一般是在对应横向传递带控制的地势低和河流入盆的地方,在陡坡和湖盆中心才能依次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浊积扇的砂体。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区中生代溧水-南陵拉分盆地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溧水南陵盆地是一具两个沉陷中心的中生代拉分盆地,两侧边界断裂为一对走向为NNE的左旋左阶的雁行走滑断裂,并与宁芜拉分盆地有着成因上的联系,两者组成一个拉分盆地系列。盆地具有以下沉积特征:(1)沉积物累积厚度达6000m,沉积速度大于690m/Ma;(2)沉积相在盆地平面上和横剖面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3)古水流方向在盆地的边缘指向盆地内部,在盆地轴部则与盆地走向一致,砾石含量和粒径顺古水流方向减少或变小;(4)盆地边界断裂的走滑作用造成扇体位移以及古水流的持续转向;(5)火山岩从钙碱性向碱性转变反映出盆地所处大地构造环境由挤压向引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汤原断陷下第三系构造活动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汤原断陷下第三系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由于这些层序在形成时经历了拉张裂陷、快速沉降、挤压回返等不同的构造阶段,因此层序发育特征各有特点。在拉张背景下形成的简单裂陷层序发育巨厚的粗碎屑低位沉积体系域;在快速沉降背景下形成的层序发育下细上粗的湖泊收缩体系域;而在挤压回返背景下形成的简单坳陷层序规模较小,湖泊相不发育。在断裂活动和基底沉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快速坳断层序和快速断坳层序都能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快速坳断层序的生储盖组合更好。  相似文献   

19.
长沙岭构造带发育复杂断块-岩性油气藏,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裂发育、切割关系复杂,且断裂发育带地震资料成像品质较差,导致断裂识别难度大、发育期次认识不清、成藏规律认识不系统。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构造演化史精细解释构造,分析断裂期次和圈闭特征,研究构造控砂、断裂与油气运聚关系,明确了油气富集规律。获得以下认识:①长沙岭转换带的断裂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拉张断陷期的两期伸展构造运动,早期为基底卷入伸展构造运动,主要发育西倾正断层,晚期为盖层滑脱伸展构造运动,主要发育东倾犁式正断层,对早期断层切割强烈。②早期西倾同沉积断层形成多级断阶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调节断层控制形成"断槽"、"断梁"相间的古地貌;白垩系下沟组沉积时期,具有"断槽输砂、古地貌控砂"沉积特征。③早期西倾断层对油气主要起封堵、保存作用,晚期东倾断层主要起运移、输导作用,在两期断层共同控制作用下形成断垒块油气藏,具有"构造控油、一块一藏、高块富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确定古构造应力方向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盆地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盆地在各地质时期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然后借鉴材料力学中利用应变花求取主应力方向的办法,将盆地在3个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等同于应变花的3个线应变,进而利用相应公式求得盆地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利用该方法求得胶莱盆地白垩纪莱阳期、青山期和王氏期的第一拉张主应力方向分别大致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南—北向,这与由其他传统地质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果对应性良好,说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此外,形变率在不同方向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盆地的力学性质,因此该方法还有助于判定盆地类型和成盆机制。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不受地层出露情况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