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半导体硅在含HF电解液阳极氧化体系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腐蚀形态.当采用背面照明,且反应电流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时,可以在N型硅抛光片沿(100)晶向刻蚀产生宏孔结构,控制电化学条件能够调整宏孔的孔径、间距等形貌参数.本文采用相同电阻率N型抛光(100)硅片,考查了恒流条件下不同工作电流、照明强度对刻蚀反应以及刻蚀表面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半导体硅在含HF电解液阳极氧化体系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腐蚀形态。当采用背面照明,且反应电流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时,可以在N型硅抛光片沿(100)晶向刻蚀产生宏孔结构,控制电化学条件能够调整宏孔的孔径、间距等形貌参数。本文采用相同电阻率N型抛光(100)硅片,考查了恒流条件下不同工作电流、照明强度对刻蚀反应以及刻蚀表面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后嫁接法将不同量的1-甲基-3-丙基(三乙氧基硅基)咪唑的氢氧化物([Smim]OH)嫁接到介孔硅胶(SiO2)上,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硅核磁共振及热重分析等技术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在无溶剂、温和的条件下,将碱性嫁接型离子液体用于CO2与环氧丙烷(PO)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环加成反应来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离子液体[Smim]OH成功地以共价键嫁接到介孔硅胶上得到碱性嫁接型离子液体(GILs),但不同量的[Smim]OH嫁接程度有所不同;在优化条件下,PO的转化率为99.5%,选择性为100%。反应后催化剂经过滤即可分离回收利用,且多次使用仍保持较高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制备介孔碳负载的Mo_2N催化剂,提出先碳化再氮化的程序升温法。研究不同碳化过程(不同的升温程序)、不同氮化过程(NH3流量、氮化气体组成)、Mo_2N负载量对催化剂加氢脱氧(HDO)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N2物理吸附比表面积(BET)、X射线多晶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孔结构、价态、表面形貌、颗粒尺寸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中活性组分Mo_2N嵌入介孔碳孔壁中,提高了Mo_2N的分散度和稳定性。低温阶段较慢的升温速率和高温阶段较快的升温速率及较大气体流速有利于Mo_2N的生成。最佳反应条件下甲氧基苯酚的转化率为100%,主产物苯的选择性达65.2%。  相似文献   

5.
在常压条件下,将白炭黑在碱性溶液中溶解,以溶解液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制备了纳米孔包覆硅砂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吸附等温测试对包覆硅砂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H、反应温度、包覆时间和包覆次数分别为11.5、60 ℃、4h和3时,包覆效果最好,所得包覆硅砂材料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55.79 m~2/g,是原始硅砂的69倍。  相似文献   

6.
汪雷  焦剑  吴广力  吕盼盼  刘蓬 《粘接》2013,(7):32-35,39
采用低温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2种硅源物质的量比合成了一系列周期性介孔有机硅(PMOs)。通过XRD、TEM、SEM和N吸附-脱附物理吸附仪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2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硅源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的物质的量比,可获得宏观形貌从六面体变化到纳米空心小球的一系列PMOs。当物质的量比为0.2和1时,可以制备出具有六面体和空心小球宏观形貌的PMOs。  相似文献   

7.
刘雷  张高勇  董晋湘  冯尚华 《精细化工》2004,21(2):95-97,118
分别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气相法白炭黑、硅溶胶为硅源,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EAB)为结构导向剂,在100℃用水热晶化法在碱性(NaOH)介质中反应5d,合成出MCM-41介孔分子筛样品。通过XRD、N2吸附-脱附测试手段对不同硅源合成的样品进行了对比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TEOS作为硅源,气相法白炭黑和硅溶胶制得的MCM-41具有较大的孔径(>4nm)和孔容(>1cm3/g)以及高的比表面积(1000m2/g),在制备大孔径的介孔MCM-41时,气相法白炭黑和硅溶胶是两种比较好的硅源。  相似文献   

8.
以P123为模板,在三聚氰胺、硫脲和硅酸钠共聚时加入氯金酸合成有机-介孔硅框架后再焙烧,一步得到了孔壁嵌入型纳米金-介孔硅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以氧气为氧化剂的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好的催化性能.在反应压力为101325 Pa、反应温度为363 K的条件下,含金量为2.O%(质量分数)的催化剂可以在3h内将苯甲醇定量转化为苯甲醛.此外,该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步水热原位掺杂制得高比表面积的新型磁性有序介孔纳米复合材料,铁含量在较宽的范围(质量分数1.2%~35.8%)可调.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 - vis DRS)等手段对材料的晶相结构、孔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研究.通过调节铁源与硅...  相似文献   

10.
纳米多孔硅由于其海绵状的孔隙结构,氧化剂很难充分填充,导致多孔硅复合含能材料多为富燃料体系;同时其孔隙率难以调节,无法精确控制氧燃比。针对以上问题,以紧密排列的单层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通过反应性离子刻蚀(Reaction Ion Etching, RIE)技术结合金属辅助化学刻蚀(Metal-Assisted Chemical Etching, MACE)制备得到了形貌结构可控的多孔硅纳米线,通过控制RIE时间能够精准调节多孔硅复合体系的氧燃比,同时二维线状结构非常有利于氧化剂的高效填充。结果表明,在RIE时间为80s,即硅纳米线直径为150nm左右时,复合含能体系达到最佳化学计量反应平衡,能量输出最佳。同时,选用不同电阻率的硅片制备得到不同结构形貌的硅纳米线,电阻率越低,纳米复合含能体系中的硅纳米线结构越疏松多孔,不仅能够有效缩短传质传热距离,降低反应活化能,有利于增强反应放热;而且能提升燃烧性能,有利于点火,为硅基含能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4.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16.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7.
唐蕾 《粉煤灰》2013,(5):5-6
以F类粉煤灰为例,详细介绍了测定粉煤灰中烧失量的步骤、计算数学模型、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以及各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都是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阐述并比较了几种加压设备在乙炔加压清净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The miscibility of various amorphous polybutadienes with mixed microstructures of 1,4 addition units (cis, 1,4 and trans 1,4) and 1,2 addition uni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udies here involved optical transparenc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mall angle light scattering. It was found that a 90 percent (cis) 1, 4 addition polybutadiene was immiscible with high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butadiene. Reduction of the 1,2 content to 71 percent induced an 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UCST) with the cis 1,4 polymer. Polybutadienes with 50 percent and 10 percent 1,2 contents were miscible above the crystallin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the cis 1,4 polybutadiene. Immiscibility of the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mer was also found with a 10 percent 1,2 polybutadiene. The latter polymer also exhibits an UCST with the 71 percent 1,2 polymer.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s of polybutadienes of varying micro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s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purification on a single passage of viscose through porous ceramic corresponds to the result of a two-stage filtration of it in industrial filter-presses with standard fillings.Kiev Combine. Kiev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ranslated from Khimicheskie Volokna, No. 3, pp. 20–22, May–June, 19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