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精确灌溉     
农学家研究表明,农作物在生长期并不总是需要充足的水分,充足供水和适应控水交替,对提高产量才有利。与传统观念不同,他们认为,干旱缺水不总是降低产量。精确灌溉就是根据作物生理特点形成的既节水又增产的制度,当然,现阶段还难以实施精确灌溉,但是,采用这种科学的灌溉技术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形式,正大力稳...  相似文献   

2.
沙漠绿州灌区主要粮经作物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沙漠绿州灌区干旱缺水、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以多种粮经作物为研究对象,以非充分灌溉理论为依据,以节水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应用边际分析和水士平衡原理,采用回归分析和综合评判方法,分析确定了作物在适度水分奇缺和较高农艺水平条件下的节水高产需水量及规律、高产土壤水分条件、最佳灌溉定额、适度水分亏缺利于增产的作物生长期和充足供水条件下的高产生长期,拟定了小麦达“千斤田”,“带由”达“吨粮田”,瓜类高效优质,棉花早熟优质达100kg皮棉的灌溉制度,提出春小麦早期、“带田”玉米后期、瓜类座瓜期、棉花现蕾后适度水分亏缺利于高产优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吴美  谢磊  宋平 《内蒙古水利》2023,(12):13-14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对砂性土条件下管灌、喷灌、微灌灌溉方式对种植作物的节水、增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砂性土条件下灌溉作物喷灌、微灌灌溉方式的节水、增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肥力保持情况均优于管灌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水利部已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节水灌溉发展目标,即在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的前提下,使全国平均每亩灌溉面积用水量在“九五”末的基础上再减16m3,通过节水挖潜为新增灌溉面积200万hm2提供水源保障,使全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3~5个百分点,多数地区达到0.45,大中城市郊区达到0.5以上;万元农业产值耗水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下降450m3.计划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0.067亿hm2,达到0.25亿hm2,新增节水技术措施面积0.067亿hm2,达到0.23亿hm2.“九五”期间,全国节水灌溉工作成效显著,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通过了验收,12个节水灌溉示范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对208个大型灌区进行了以节水  相似文献   

5.
宁夏灵武市针对节水灌溉实验区灌溉现状,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生产实际需要,在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调整灌溉时间、灌溉定额、灌溉方式,有效控制了水量和作物营养生长。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适宜当地条件的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获得十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农业灌溉咸水利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平原区咸水分布情况、典型区咸水的盐度、碱度计算、咸水灌溉条件的实验研究、咸淡水混合灌溉技术分析,河北省咸水灌溉矿化度应控制在3.0 g/L以下.在矿化度大于3.0 g/L的咸水区,将两种矿化度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含盐量或改变其盐分组成.咸淡水混合灌溉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结合河北省近年来开展咸淡水混合灌溉实践,在咸水区开展咸淡水混合灌溉,充分利用咸水资源,即减少淡水的开采量,而且对改善地下水超采取的生态环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农作物灌溉增产效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作物有效灌溉水量和作物总产量作为计算作物灌溉增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影响因素的随机特性分析,构造了以时间序列分析法为基础的农作物灌溉增产量与有效灌溉水量和作物总产量的关系,并对由此建立的线性模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模拟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根据冬小麦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对冬小麦需水规律、灌溉定额、灌溉水生产效率、冬小麦群体质量等进行分析,提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土壤水分的控制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5%~95%,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55%~75%。控制灌溉技术能较好地调节土壤水分及冬小麦对养分的合理吸收。促进并控制冬小麦群体结构和高产个体的形成;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冬小麦需水量减少了40%,节约灌溉水量64.1%。增产22%。  相似文献   

9.
一、节水灌溉的内涵及其范畴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多种措施的总称。 节水灌溉,主要是对符合一定技术要求的灌溉而言。由于灌溉是补充天然降水的不足,从而促使作物高产高效,节省灌溉用水,当然首先要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因此,把“节水灌溉”仅仅理解为节约灌溉用水是不全面的,应当在考虑灌溉的同时,还要把各种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水源,如:地面水、地下水、天然降水、灌溉回归水,经过处理以后的污水、“废水” 以及土壤…  相似文献   

10.
通过灌溉水高效利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对灌区代表性站点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分析不同监测点位下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和作物灌溉水效益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各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均大于理论试验值,作物综合灌溉用水定额为322 m~3/亩,且滴灌条件下作物灌溉水效益大于常规灌溉,作物平均灌溉水效益为4.95元/m~3。数据表明新疆三屯河灌区现状作物还处于比较保守的充分灌溉,故灌区的综合灌溉效益较好,应适当加大高效节水面积,提高作物灌溉效益,促进作物节水增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控灌条件下的水稻合理密度 ,探求最佳栽插密度模式 ,连续 3年在江苏省东台市一0 .3 4hm2 试验区内开展水稻控灌特性及最佳密度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控灌可以节约灌水量5 5 .7%~ 61 .7% ,增产幅度 7.8%~ 9.2 % ,并具有扎根深、有效分蘖高、茎杆粗壮、抗倒伏等优点 ;水稻在相同的控灌条件下最佳密度为 3 7.5万穴 /hm2 ,栽插株距 1 0 .0cm ,行距 2 6.6cm ,增产幅度3 .3 %~ 6.9% .  相似文献   

12.
现代灌溉水肥调控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般年份农业缺水约300亿m~3,农业水肥利用率主要指标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70%,农业缺水和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本文综述了创新团队在现代灌溉水肥调控原理、技术与模式等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进展。通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了现代灌溉施肥变量调控理论方法,提出了精量滴灌水肥高效调控技术、变量喷灌水肥高效调控技术、精细地面灌溉水肥高效调控技术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东北粮食主产区覆膜滴灌水肥精量调控技术模式、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灌溉水肥高效调控技术模式和西北干旱区滴灌水肥盐协同调控技术模式,节水、增产和节肥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地面灌灌水频率对土壤水与温度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华北地区降雨分布规律,以北京为典型试验区,在保证作物最优土壤水分下限和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地面灌(水平格田灌)灌水频率对土壤水、热状况及春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春玉米抽雄期以前实施的地面灌各处理中,高频灌溉下土壤平均含水率波动幅度较小,土壤水分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灌溉显著延迟气温对地温的影响,具有显著地平抑地温作用,地温受灌水过程、土壤含水率及作物冠层面积的影响较明显.灌水频率对春玉米根长密度在行间和行上的分布存在一定影响,高频灌溉能显著促进春玉米根系在上层土壤中的分布.此外,在人工灌溉和降雨相结合灌溉模式下,地面灌不同灌水频率下春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北京地区的春玉米地面灌水方法宜采用低频灌.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昌平区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试验示范区,着重开展以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波涌灌溉技术为主的田间灌溉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和水平畦田灌水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介绍2008年在豫中烟区采用大田试验比较微喷灌溉不同灌水量及传统沟灌条件下烟株生长发育、产量、产值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伸根期干旱情况下灌溉处理可显著促进烟株生长发育,表现为株高增加,茎围增大,有效叶数增多,叶面积扩大,以总微喷量为72 mm的效果最好;烟叶产量、产值以总微喷量72 mm的最高,分别比不灌水对照增加65.64%和103.35%。水分生产率和水分产值率以总微喷量48 mm的最高,分别比传统沟灌提高23.24%和48.29%。微喷各处理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效率均显著高于传统沟灌,灌水生产率、灌水产值率和灌水增产率以总微喷量24 mm的最高,灌水增值率以总微喷量48 mm的最高。豫中烟区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以总灌水量48~72 mm为宜。  相似文献   

16.
葡萄痕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进北京普泉公司痕量灌溉技术,建立葡萄井水痕量灌溉试验区,开展葡萄痕量灌溉试验研究。监测土壤湿润范围、土壤含水率变化、作物生长状况,并与大田葡萄沟灌进行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痕量灌溉节水效果优越,作物根系层土壤长期处于适宜含水率范围,能够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环境,灌溉均匀度高于滴灌均匀度,研究提出了葡萄痕量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7.
黄河淤区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淤区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目的在于对黄河机淤固堤形成的淤区实行节水灌溉。机井提水、管道输水、沟灌滴灌相结合的试验研究表明,该技术用地埋管输水到地头,用塑料软管代替沟畦在田间输水,用水的自然落差低压输水和配水对树木能准确、适时适量灌溉,具有节水节电、节地节肥、自由灵便、简单易行等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单位水量产值,节约灌溉投资,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适宜多砾石砂土浅埋式滴灌苜蓿的灌溉制度, 试验设定 5 种灌水定额( 22. 5、 30.0、 37.5、 45.0 和 52.5 mm) 并以地面灌为对照组( CK) , 研究灌水定额对浅埋式滴灌苜蓿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灌水定额下各茬苜蓿的耗水强度为第 2 茬> 第 1 茬> 第 3 茬, 且均在孕蕾期达到峰值。各茬苜蓿的总耗水量表现为第 2 茬> 第 3 茬> 第 1 茬, 且耗水量分别在分枝期、初花期及孕蕾期最高。灌水定额大于 45.0 mm 时, 耗水强度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与地面灌( CK) 相近。45.0 mm 灌水定额与地面灌( CK) 间的耗水量差异不显著( P < 0.05) 。高灌水定 额( 45.0、52.5 mm) 与地面灌( CK) 之间的总耗水量、总产量以及总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 与低灌水定额( 22.5、 30.0、37.5 mm) 差异显著( P < 0.05) , 且各茬苜蓿此三项指标的差异性一致。总产量与总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水定额 为 45.0 mm 处达到最大, 与地面灌( CK) 相比分别增加了 9.05% 、14.54% 。选用 45.0 mm 灌水定额和 54.0 mm 灌溉定额作为多砾石砂土浅埋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我国节水灌溉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于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我国十分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适合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地面节水灌溉和简易节水灌溉等。我国目前正在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预先作好充分论证,严格掌握标准;与农业增产技术结合,开发多种水资源;选择优质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灌水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及多年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连续多年试验为手段,探讨了精细地面灌(水平格田灌)、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3种灌水模式分别在4种灌溉制度下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以及多年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下限和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方式对冬小麦根系在行上和行间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影响,精细地面灌和地表滴灌显著促进根系在0—50cm土壤中的分布,而地下滴灌条件下作物根系在0~100cm土壤中分布的相对均匀一些;冬小麦的产量与灌溉定额呈现一定正相关性,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滴灌模式下作物产量多年连续稳定的几率大于精细地面灌。此外,非充分灌条件下,滴灌模式较精细地面灌提高作物产量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