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水稻控灌模式、栽培模式、品种模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寒地黑土区水稻控制灌溉高产栽培模式。通过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生理性状指标、产量以及耗水量的测定,研究分析得出:控制灌溉Ⅱ为水稻最优控灌模式,控制灌溉Ⅱ+栽培密度24穴/m2+品种绿洲2的模式组合比常灌平均增产17.9%,水分生产率提高32.8%,为寒地黑土区水稻最优控灌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水稻控灌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的灌溉方法,水稻生育期、水分敏感期采取浅水层满足需求要求;对水分非敏感期的生育期采取湿润灌溉,控制灌水,节约用水。水稻灌水有促有控防止倒伏,实现了节水增产增效。每hm2用水量1.5~2.0万m3,产粮9750kg。  相似文献   

3.
采用全面小区试验,以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四种灌溉水平(控制灌溉、蓄水控灌、浅水灌溉、淹灌)和四种施氮水平(135kg/hm2、105kg/hm2、75kg/hm2、0kg/hm2),建立了不同水氮耦合模式的水氮生产函数。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产量进行评价。水氮因素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数;在分蘖期、抽开期、乳熟期充足的水氮有助于提高产量,在拔孕期水氮充足会使水稻产量降低。结果表明:蓄水控灌施氮量为105kg/hm2是最佳的水氮耦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个站年垄膜沟灌试验资料为依据 ,以单方水产值最大为目标 ,分析提出了各站试验年气候条件下的冬小麦垄膜沟灌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并与相应灌水条件下的畦灌灌溉制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垄膜沟灌较畦灌可平均节约灌溉水量 2 9.7% ,平均增产 6 33kg/hm2 ;单方水产量平均增产 0 .44kg ,单方水产值平均增加 0 .5 3元 ,纯收入平均增加 5 30元 /hm2 。  相似文献   

5.
渗灌条件下水稻的节水灌溉制度和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江苏省淮北平原地区稻麦轮作生产实际,在田间埋设塑料波纹暗管,通过调节外沟水位对水稻实施渗灌,就渗灌条件下水稻的节水灌溉制度和氮肥运筹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渗灌条件下以稻田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该技术和常规浅水勤灌相比,水稻节水达16.5%,增产14.3%。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稻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后,氮肥用量和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显著影响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矿质营养、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渗灌条件下水稻高产优质、浅层地下水不受NO3-N污染的施N量为270~315kgN/hm2,基蘖肥/穗粒肥为5∶5。  相似文献   

6.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通过在水稻全生育期采取无水层灌溉制度,通过试验,其可节约用水量为1650m^3hm^2,节省柴油37.5L/hm^2增产402kg/hm^2,节水控灌技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玉米集雨补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资源严重缺乏,降雨量无法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集雨补灌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补充灌溉,使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效益最大,拟定优化的灌溉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集雨补灌条件下玉米作物的补灌制度,主要是抓住玉米生长的两个关键时期,一是在播种时采用坐水种,每亩坐水3m3~5m3,一般每穴坐水1kg,可抗旱30天,完全解决了玉米播种难的问题.二是在玉米生长前期(6月下旬~7月中旬),采用滴灌技术补灌1次~2次,亩次灌水12m3~15m3,亩均增产236.8kg~353.2kg,增产幅度为143.1%~233.7%.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2.57kg/m3~4.74kg/m3,集雨补灌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国内最新研究表明 ,虽然自古水稻是水生作物 ,但是可以改变其水生态 ,为旱生态环境栽培 ,即采取控制土壤水分灌溉 ,简称“控灌”。同样可以达到优质高产并节约大量水资源。全国各地均已大力试验推广。我省结合国家“九五”科技攻关 ,已进行了四年的适应性实验。不仅获得成功 ,而且取得部分技术新进展。水稻控灌技术指标根据水稻生育阶段分别采取轻控、中控、重控。轻控是灌溉控制为 80 %~ 10 0 %土壤饱和含水量 ;中控为 70 %~ 10 0 %土壤饱和含水量 ;重控为 6 0 %~10 0 %土壤饱和含水量。一般返青、分蘖、孕穗开花期为轻控 ,其中返青期以…  相似文献   

9.
852农场实施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试验内容与方法1 1 试验区基本情况试验区选在852农场4分场2队6号2区,地势平坦,土质为草甸白浆土,耕层20~22cm,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3 42%,pH=6 2,2001年旱改水。大区对比面积0 72hm2,示范区面积12hm2,提地表水灌溉。1 2 试验处理采用大区对比法,设3个处理,3次重复,灌  相似文献   

10.
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补灌对马铃薯土壤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共设计5种处理模式(T1、T2、T3、T4、T5):T1平地种植,全生育期不灌水;T2到T5处理为沟垄覆膜栽培模式,补灌时间依次为播种期、苗期、发棵期和薯块膨大期。试验结果表明,T4和T5处理中40~80cm剖面段的水分消耗显著,分别为25.6mm和27.4mm;从产量及其构成来看,T4处理的产量为24 984kg/hm2,其大薯和中薯的产量为14 490.7kg/hm2,商品率最高;从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来看,T4和T5处理最优。总体而言,在发棵期实施补灌的T4处理是一种能有效节水增产的限额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尉宝龙  牛豪震 《人民黄河》1997,19(1):31-33,43
随着汾河水库调蓄能力的下降,加之工业挤占农业用水,汾河灌区灌溉水源日趋紧张。但汾河一坝灌区内的稻田仍采用传统的种植、灌溉模式、灌溉用水量最高达3万m^3/hm^2,浪费水现象很严重。而且还存在着水稻与小麦灌溉用水的矛盾。为此,我们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栽培、灌溉技术旱育秧、旱整地、浅湿间歇灌溉比传统的水育秧、水整地、深水灌溉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旱育秧比水育秧多栽6.7  相似文献   

12.
水稻水肥耦合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最佳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水肥耦合技术的产量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湿润灌溉总氮污染量相对于充分灌溉减少35.09%~54.22%。中、低氮处理的总氮污染量比高氮处理减少0.59%~23.22%。在湿润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低施肥会大大降低减产幅度,仍可获得相当高的产量。综合考虑产量、肥料、污染因素,结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认为,施氮量202.5 kg/hm2,土壤水分为占土壤饱和含水率的85%是切实可行的最优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3.
在计算得出辽宁中部地区控制灌溉水稻日耗水量和降雨频率为50%、75%、90%对应典型年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年实测降雨资料,制定了不同降雨频率典型年水稻控制灌溉制度,并在辽宁中部地区对水稻控制灌溉进行了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实施控制灌溉制度较常规灌溉可节水13.67%~15.41%,增产11.3%~12.7%,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9.26%~32.97%。  相似文献   

14.
控制灌溉的水稻气孔限制值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示范区的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晚稻叶片气孔限制情况的日变化、全生育期变化规律及其与外界影响因子包括土壤水分和叶气温差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气孔限制值对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以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孔限制值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规律,较低的土壤水分导致了较高的气孔限制;全生育期气孔限制值随土壤水分降低而升高,灌水后出现降低;气孔限制值随叶气温差的增加而增加;适度水分控制条件下气孔限制值的增加带来了净光合速率的增加,气孔限制值超过0.2后,净光合速率增加趋势变缓,蒸腾速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稻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需水量包括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田间渗漏3部分。研究表明,水稻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所形成的蒸腾量中包含了一部分无效蒸腾,无效蒸腾量的减少不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反而会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和优质效应。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3种常见的灌溉方式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需水规律、灌概定额和生产率的差异,为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的。本文通过不同土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不同灌溉方法等对水稻产量的对比实验,得出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为国民生产、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日光温室油桃不同物候期的需水特征,选择灌水量和灌水周期作为试验因素,设立不同灌水处理开展滴灌灌溉制度试验,为设施油桃的种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日光温室油桃年生长周期持续约365 d,适宜的灌水次数为22次,平均灌水周期为16 d,平均灌水定额为185 m3/hm2,年生长周期灌溉定额为4 080 m3/hm2,油桃产量可达3.0万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坑及田间试验,探究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及模系数,研究不同 供水条件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该灌水技术条件下所研究作物的适宜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 研究表明:在试验设定的灌水量范围内,较小的灌水定额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 效率,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较优的灌水处理为 SM处理,即灌水定额为 450?m 3/hm 2,灌水时期分别是返青、 拔节、抽穗、灌浆 4 个时期,灌水次数为 4 次,灌溉定额为 1?800?m 3/hm 2;在 SM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可达到 9?520.03 kg/hm 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到 2.85?kg/m 3。该试验结果可为缺水地区冬小麦种植探究高效可行的灌溉方式提供合 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生物有机肥和控制灌溉联合调控下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开展了水稻小区种植试验。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F)、控制灌溉(C))和3种施肥模式(全施化肥(A)、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学氮肥(B)、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C)),分析水稻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试验表明:至水稻分蘖期时,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值均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9.85%~48.78%,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值是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30%化学氮肥的处理低于全施化肥处理,降幅为15.35%~33.08%;而从水稻拔节期起,相同灌溉模式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2.71%~56.26%,除FB处理硝态氮含量降低外其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比全施化肥处理增加了19.21%~105.80%。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而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是常规淹灌高于控制灌溉。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水稻分蘖期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提升了稻田土壤氮素的养分累积,其中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效果较好。控制灌溉使得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铵态氮的含量。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效益,控制灌溉与生物有机肥等氮替代15%化肥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