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文中研究了温变形工艺中变形温度和变形程度对5A06铝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温度低于470℃、变形量在45%~50%范围时,随变形温度的升高,组织内第二相数量越少,基体晶粒越大;变形温度高于470℃时,发生再结晶.当变形温度控制在350℃,变形量小于70%时,随变形量增大,晶粒被细化,且第二相呈弥散分布;超过70%,也将发生再结晶.  相似文献   

2.
在圆柱体坐标系下,根据质点的流动规律将变形体划分成7个特征区,建立每个特征区的动可容速度场,进而获得各变形区的等效应变速率与平均等效应变速率;计算各变形区的变形时间,将变形区的平均等效应变速率与变形时间相乘,获得各变形区的平均等效应变。将各变形区的平均等效应变值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各变形区平均等效应变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开展纯铝件的挤压成形实验,对挤压件各个变形区的硬度进行测试,由于细晶强化与加工硬化效果显著,大变形区硬度值明显大于小变形区。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缩径变形是将已经过冷拉伸的空心园筒件的一端的直径缩小,而另一端则不产生变形。缩径变形也和其它方式的冲压变形过程一样,要求变形毛坯上的某一部分产生稳定的变形,而同时又必须保证其它不应变形的部分不改变其形状和尺寸。为此必须对毛坯的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就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为了实现对缩径变形过程的有效控制,在设计工艺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现代装备轻量化要求,以无后坐力炮的钛合金与碳纤维复合身管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水压试验方法测得变形率,分别与理论计算、数值模拟计算的变形率进行符合性验证,得到实测变形率与理论计算变形率误差在±5%以内,实测变形率与模拟计算变形率误差在±6%以内,变形率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身管进行水压爆破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T700和M46的安全应力和变形率分别为1.874 4 GPa、1.18%和1.465 9 GPa、0.6%,在该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实炮进行射击试验,测得的最大变形率为0.19%,该变形率小于0.6%,从工程应用角度考虑,钛合金内衬外缠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满足身管轻量化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可变形翼在动态变形过程中的气动特性,文中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中的动网格技术,模拟了可变形翼在不同变形速度下的变展长、变后掠和变翼型等变形过程的气动特性.结果显示翼的不同变形方式和变形速度对翼的气动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变展长受变形速度的影响不大,而变后掠和变翼型对变形速度比较敏感.分析结果对可变形飞行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镁合金温变形后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镁合金(Mg-3Al-lZn)铸棒在不同变形温度和变形程度下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再结晶行为,并对不同变形条件下试样进行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挤压变形及动态再结晶,可以显著的细化镁合金的晶粒,其晶粒尺寸可由铸态的约100μm减少到5μm;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抗拉强度下降,到一定温度后,趋于稳定;在相同的变形程度下,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晶粒有长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总结评述变形镁合金的主要织构类型,详细分析合金化元素、变形工艺条件,包括变形方式、温度、速度及退火处理,以及合金晶粒和第二相化合物等因素对镁合金变形织构的影响,并探讨变形镁合金基面织构弱化的机理,最后提出了在该领域尚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再论冷锻工艺知识结构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冷锻加工技术发展过程、最新动向及其加工工序分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冷锻变形中变形区及变形特点角度,提出冷锻加工基本工序分为单一变形工序和复合变形工序两大类11组,即单一变形工序分为镦锻、型锻、挤压、模锻、压印、整径和变薄7组,复合变形工序分为复合挤压、其它二合一工序、三合一工序、四合一以上工序4组的分类理念,从而,对冷锻工艺构成提供了一种更为完整的工艺知识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钨合金轧制变形强化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95WNiFe高密度合金,进行了系列轧制试验,对不同轧制变形量的材料进行金相分析,分析材料内部轧制变形机理,同时对不同变形量的材料分别从纵向、横向取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轧制变形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钨合金经过轧制变形后内部钨颗粒呈纤维状,粘结相均匀分布在钨颗粒之间;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大,钨合金抗拉强度明显增高,延伸率降低,当变形量达到89.9%时,抗拉强度达到1 385 MPa,延伸率降到3%。  相似文献   

10.
结合棒材热连轧过程特点,在考虑组织变化与变形过程本身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模拟金属组织变化和变形过程的集成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预测热变形后的组织,而且可提高变形过程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变形飞行器变形机理及协调控制问题,从分析变形需求入手,以巡航导弹变后掠变展长为例,基于Datcom计算气动数据分析了变后掠及变展长对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以此揭示了飞行器变形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巡航导弹作战使用特点,阐述了可变形巡航导弹气动外形寻优原则和方法。最后,提出分级递阶的变形协调控制体系结构,并对比分析了变形/控制开环独立和闭环一体两种协调控制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冷挤压制造的毛坯和零件都会使金属强化,从而变形阻力提高、塑性降低。因此,一道工序的变形率受到限制,对要求大变形量的零件必须进行多道变形工序,工序间还需进行热处理以使材料恢复塑性。  相似文献   

13.
加工变形是决定薄壁叶片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主要因素。针对薄壁叶片加工中出现的变形问题,分析了铣削加工中的刀轴倾角,建立了刀具-工件切削力系统下的工件变形模型,并预测加工后薄壁叶片的变形规律。以控制加工变形为目标,为叶片加工规划了合适的刀具路径和加工工艺。设置不同侧倾角的对比实验,测量了切削力和加工变形,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薄壁叶片的实际变形规律与模型预测的结果一致,15°~20°为较优的刀轴倾角。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船体结构动态变形对系统导航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变形建模的船体挠曲误差补偿方案。介绍了船体挠曲变形的处理方法,并分析了联合基座变形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基于变形建模的挠曲补偿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分别在载体摇摆和匀速直航运动条件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补偿方法可以相对准确的估计出载体自身的变形角,补偿后的安装误差角达到一个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舰船用耐热钢热扭转变形行为,提出基于人工智能视觉检测法.通过检测系统获取显微图像,在低温、高温分析其热扭转变形显微图像.结果表明:低温组的热扭转变形纹路密集性小于高温组,热扭转变形与热扭转温度、应变速率有关,应变速率、热扭转温度越大,热扭转变形的峰值应力越大.  相似文献   

16.
多段式变形翼通过内、外翼段的协同偏转,为提高飞机在飞行包线内的综合气动性能、平衡飞机的机动性及稳定性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针对多段式变形翼可提供多种组合变形模式的特点,基于典型的变形结构分析,总结了多段式变形翼在智能材料结构设计、气动特性分析、稳定性分析与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成果,指出了多段式变形翼在大尺寸无人机工程化应用中的技术难点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多段式变形翼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热等静压工艺制备的Ti-6Al-4V合金,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进行高温热压缩变形试验,结合OM组织观察研究热变形温度为850~1 050℃与变形速率为0.001~5 s-1对该合金热变形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道次变形时,当温度在900℃及以下,层片状α相发生球化或动态再结晶,得到均匀等轴的细小组织;高于950℃时,变形后淬火组织由均匀等轴β晶粒与板条马氏体组成,晶粒内有交叉排列的短片层α相;在950℃以下,随着应变速率增大,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降低,晶粒内α相细化,当应变速率过大时,变形后组织以拉长的未再结晶粗大β晶粒为主;相较单道次变形,3道次变形中每一道次变形量较小,低应变速率下再结晶组织易粗大化,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再结晶组织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8.
白恩军  谢里阳  佟安时  白鑫 《兵工学报》2015,36(10):1975-1981
为分析齿轮轴复杂变形(弯曲变形与扭转变形的耦合)对斜齿轮接触状态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齿轮轴变形下斜齿轮传动系统的接触特性。通过有限差分法计算齿轮轴变形量,以及ISO 6336-1标准对齿轮啮合刚度的计算,验证了有限元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分析齿轮轴特性,建立了刚性和柔性齿轮轴两种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齿轮轴的变形会影响齿轮齿向载荷分布、接触应力分布、齿根弯曲应力分布,从而引起偏载现象,并且增加了齿轮啮合重合度,降低了齿轮的啮合刚度。为分析齿轮轴复杂变形(弯曲变形与扭转变形的耦合)对斜齿轮接触状态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齿轮轴变形下斜齿轮传动系统的接触特性。通过有限差分法计算齿轮轴变形量,以及ISO 6336-1标准对齿轮啮合刚度的计算,验证了有限元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分析齿轮轴特性,建立了刚性和柔性齿轮轴两种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齿轮轴的变形会影响齿轮齿向载荷分布、接触应力分布、齿根弯曲应力分布,从而引起偏载现象,并且增加了齿轮啮合重合度,降低了齿轮的啮合刚度。  相似文献   

19.
对铸造Ti-6Al-4V的原始组织进行了分析,得出原始组织形态的影响规律;相同的试样在相同的变形度、不同变形速率和不同变形温度的进行等温压缩变形,研究了其变性形后的内部组织并得出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高铜超纯铁素体不锈钢(21Cr-1.5Cu)热加工过程中变形温度和应变率对热变形行为影响,在变形温度为950、1000、1050、1100、1150、1200℃,应变率为0.01、0.1、1、10 s-1条件下对其进行热变形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热变形方程为ε.=5.81×1013sinh(ασ)4.6825exp(-323000/RT).热加工图中流变失稳区主要有3处:变形温度为950~1060℃,应变率为0.15~1.1 s-1;变形温度为1050~1080℃,应变率为3~10 s-1;变形温度为1130~1180℃,应变率为1~10 s-1.分析可知,变形温度为1075~1200℃,变形率为0.01~0.1 s-1最适合热加工,能耗率达40%以上,且应变量增加,失稳区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