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旧住宅供热系统分户控制改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营市供热管理处旧住宅供热系统分户控制改造为背景,分析了旧住宅供热系统分户控制改造的必要性,指出通过旧住宅供热系统分户控制改造可有效解决供热收费难、管理难的问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GB 50015—201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自2020年3月1日实施以来,住宅类相似建筑推荐设计采用集中集热分散供热或分散集热分散供热太阳能热水系统。从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对住宅类建筑集中集热分散供热采用集热、贮热、换热一体间接预热承压冷水供应热水系统进行分析,简化传统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解决传统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难、推广难、维护管理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主要有围护结构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两方面。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主要包括:外墙节能改造、外窗节能改造、屋面节能改造等技术措施的研究;建筑物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除了能够降低建筑能耗之外,对建筑物室内热环境也有很大影响。采用ECOTECT能耗模拟软件,对西安市某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不同节能改造方案的热环境进行模拟,深入分析不同节能改造方案的能源消耗、不舒适度、围护结构得热、温度分布和热舒适度情况,以热舒适为前提、节能为目的选择最优的节能改造方案。为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方案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某山区供热系统热用户包括山上厂房、山下办公及居住建筑,对供热介质、热源和汽-水热力站位置、凝结水回收系统、管道敷设形式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既有建筑中,95%的建筑为非节能型建筑,老旧建筑的能耗量巨大,因此,我国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供热系统能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比例最大。本文从老旧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近几年来建筑改造成功实例,利用节能改造及供热计量的政策和方法,对烟台地区部分老旧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提出合理建议和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国家提出的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目标,结合北京市某小区既有居住住宅的现状,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改造方案,进行供热计量改造,使其符合国家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并根据《北京市供热计量应用技术导则》提出的工作任务,结合目前情况,积极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切实降低既有居住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目前供热收费问题 ,针对各种系统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提出了在住宅集中供热系统中 ,采用双管下供下回单户取暖方式 ,取代传统的单管上供下回取暖方式 ,以实现对用户供热进行独立调按的设想 ,以解决目前供热收费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楼栋内空置住宅在供暖期停暖对建筑室温及能耗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山东泰安某小区某栋楼为研究对象,楼内供热管网采用分户进管形式,利用散热器供热。基于实际建筑和供热系统搭建建筑模型和供热系统模型,以泰安市2017~2018供暖季的室外温度为气象条件,计算楼内不同位置住宅空置停暖时的水力、热力状况,并分析水力平衡性、室温以及单位面积供暖能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换热站水泵扬程不变的条件下时,空置住宅停暖时,非空置住宅供暖水流量增大;空置用户的室温受位置影响,中间用户(非顶层、非底层、非边户的住宅)空置时,其室温在10℃以上;不同位置住宅空置对建筑平均能耗和室温的影响不同,边角住宅空置时,楼单位面积供暖能耗明显降低,且楼平均室温增加;中间住宅空置时,楼单位面积供暖能耗增加,且楼平均室温降低。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各省(区、市)要至少完成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的3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提高任务完成比例。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项目必须同步实行按用热量分户计价收费。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将住宅建筑的夏季供冷和冬季供热综合考虑,提出了多种可能性空调方案,逐一进行技术分析。从购买一定种类能源的费用(包括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入手,采用综合能源价格法进行经济分析,得出最优空调方案。文章提出的空调方案对新建的住宅建筑及既有住宅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寒冷B区的渭北靠山式窑洞住宅建筑在满足热舒适需求的情况下对于其供热能耗进行模拟,分析了建筑的耗热量和建筑热工性能。结合对靠山式窑洞住宅建筑和农村单层砖混住宅建筑的供热耗能调研,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渭北靠山式窑洞住宅建筑在供暖季供热能耗的分布规律特征。得出这种住宅建筑相对于单层砖混住宅建筑更加绿色节能、环保节材,建筑室内热工环境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项目通过一个两层别墅的太阳能-燃气互补采暖系统改造,对全自动太阳能燃气互补壁挂炉作为房屋的供热和生活热水的工程实践进行了总结。本项目对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燃气互补采暖形式提供了可供实际应用的范例。本实验项目通过一个两层别墅的太阳能-燃气互补采暖系统改造,对全自动太阳能燃气互补壁挂炉作为房屋的供热和生活热水的工程实践进行了总结。本项目对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燃气互补采暖形式提供了可供实际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8月下旬,北京市建委。市规委和市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8月10日出台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答记问。该规划指出.北京市六层以下建筑、别墅区和既有建筑改造中将推广太阳能供热技术.小区广场灯、路灯推广太阳能电池供电。规划还明确.2010年以前.北京将完成2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将与既有建筑的改造配套进行。此外.还计划完成130万平方米政府机构办公楼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住宅节能改造;35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为增强民众节约能源,按用热收费的意识,推行计量供热势在必行,而实现计量供热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目前我国供热界对新建住宅适合计量供热的室内采暖系统形成了共识,即新建住宅宜采用新双管系统。本文就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中新双管系统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分户计量采暖系统的形式、负荷计算、水力计算、热表及水力平衡元件以及管材附件选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资金难以落实一直是困扰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的难点问题。甘肃省榆中县把节能减排和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契机,创新资金筹集模式,对既有建筑和供热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在既有建筑改造中采用"资金共同筹措、利益共同分享"的原则,改造费用由用户和供热企业各分担50%,企业贷款利息由政府支付。改造实行热计量收费后,节省的热费供热企业与用户根据不同情况,按3-5年的期限五五分成,期满后节省的热费全部归用户。3年来,供热单位在能源不增加的情况下供热面积增加了20%以上。榆中县的做法为收入中等偏下的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从2001年开始,我国规定新的集中供暖建筑要按照可分户计量控制进行设计和建设。也就是说,在2000年以前的至少约十亿平方米的住宅,如果不进行改造都无法采用通用的户用热量表来实现热计量。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通过进行供热系统管道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黄怀海 《世界建筑》2006,(12):85-89
原“苏黎世护士学校”医院的留存结构能够满足新功能(办公和居住空间)的置入,并能完好地组织入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体量。我们保留了西南向普菲斯特建筑师事务所于1933—1934年设计的建筑,将其改造为办公空间;东北侧的医院部分,鉴于使用意图、建筑结构和原有功能(接待/外科/洗衣店/护士住宅)的不同,则改造为住宅。尽管原有建筑在多处进行了改造,但整体的空间性格得到了保留。新建筑的体量试图在原医院综合体与毗邻的独户公寓之间、在封闭的街区与单体建筑的体量之间找到平衡。新建筑与原有建筑共同划定出大面积的户外空间:花园、撒玛丽亚庭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既有住宅、办公写字楼等各类建筑。由于没有考虑到屋面结构变形、施工质量等因素,造成部分建筑出现渗漏现象。本文对既有房屋的屋面渗漏原因进行简要分析,针对一些既有住宅屋面因改造而出现的问题及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数个小区供热系统节能情况的调研,证明供热水系统失调和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差是建筑耗能的主要原因。按照分阶段实现民用建筑节能目标的要求,在对供热系统进行改造的同时,抓住住户房屋装修改造的机会,引导住户将房屋的保温改造纳入到装修项目中。通过在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了供热系统失调问题,提高了供热质量,降低了运行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工程的实施,将建筑节能的理念全方位的体现出来,为今后同类小区进行节能改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老旧小区采暖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采暖住宅建筑节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老旧小区通过增加外维护结构保温和进行分户计量供暖改造等住宅节能设计的技术措施,以达到优化供热系统、有效地改善热用户供热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