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20篇
能源动力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小区集中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电耗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斌  付林  江亿 《暖通空调》2008,38(1):123-126,48
对6个小区集中供热系统的17台循环水泵的电耗、实际运行效率、循环流量进行了实测,分析了造成小区集中供热系统输配能耗较高的原因,结合实例计算了各种能耗损失的大小和所占比例,给出了小区集中供热系统实际需求耗电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阶梯式自密封余热回收系统采用内外双烟道烟罩及阶梯回收技术,具有高效回收和降尘环保的特点。中南股份烧结工序通过技术改造,淘汰原来的单烟道烟罩回收系统,采用阶梯式自密封余热回收系统,收到了良好的余热回收效果。文章介绍了阶梯式自密封余热回收系统的原理、项目的改造内容及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3.
0引言为了改善温度调节,避免用户在室内温度过高时开窗,同时促进建筑保温,探索推动我国供热计量改革的新途径,我们"基于分栋热计量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即在每座建筑物热入口安装热量计,计量整座建筑物的采暖耗热量,对于分户水平连接的室内采暖系统,在各户的分支  相似文献   
4.
刘兰斌  江亿  付林  夏益民 《暖通空调》2007,37(9):140-143
为验证基于分栋热计量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的调节策略的适用性及采用阀门累计开启时间比和供暖面积结合的分摊方法的合理性,将该技术应用于一栋实际建筑的供暖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对于不同负荷、位置和朝向的用户室温控制偏差均较小,采用用户累计阀门开启时间比和供暖面积结合的分摊方式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引言1、分户计量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建筑节能,室温调控是核心目前很多关于热计量方法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围绕公平性展开,似乎一个有效公平的收钱方式  相似文献   
6.
韶钢特轧厂第一棒材工序加热炉投产时间较长,由于余热回收不完善,排烟温度较高,造成余热资源浪费。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增加余热锅炉设施将烟气余热回收,增设蒸发器,代替原来冷却风机降温保护空气预热器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区集中供热系统若干常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多个小区集中供热系统进行详细测试、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其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供水温度分栋可调技术、末端通断调节技术.  相似文献   
8.
相比传统方法,通断时间面积法作为一种新的热计量方法,有显著进步和明显优势,已经表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目前已实现较大规模的应用。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通断时间面积法产品的制造商呈爆炸式增长,一定程度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只有清晰认识通断时间面积法的技术核心问题,才能在产品的改进、升级上少走弯路。本文介绍了通断时间面积法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可靠有效的室温调控,其次才是用户可接受的"等舒适度等热量分摊"的分摊方法,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产品具备有效的预测占空比的智能通断调节方法和保证水力工况稳定的措施,最后针对供暖安全、异常处理,阀门选择等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当前集中供热的发展状况:即由于缺乏对系统真实状况的了解,现有供热自控系统效果有限,供热能耗仍然偏高;同时集中供热一定程度上粗放运行管理加剧了能耗的浪费。指出全面信息化是实现"智慧供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慧供热模式和实现方式:首先建立高效率的智能运行调度系统,即通过安装足够多的传感器,获取足够多的数据,实现系统特性辨识,达到负荷智能预测、热量智能调节、故障智能诊断和调度智能优化目标,实现系统透明;其次建立高效率的人员调度管理系统,解决信息流滞后的问题,实现管理透明。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根据室外参考温度和小区耗热量指标确定负荷需求,并通过控制燃气锅炉燃烧时间控制锅炉出力,在一定周期内保证锅炉出力和末端负荷需求相匹配的调节方式.实际应用表明,节能效果明显,并且用户舒适性能够得到保证.针对该调节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暴露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法,以期能够使之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