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2014年鲁甸大地震后,云南光明村九成建筑倒塌,村民流离失所,对传统的夯土建筑信心尽失。然而,建筑材料成本上涨,令大部分村民都无法负担。中大建筑团队的《光明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应用高端科学及科技,以革新传统夯土结构,加强防震性能及室内环境的质量。团队提升房屋的隔热和采光性能,减少消耗能源,将建筑的碳排放减至最低。项目遵循了"本土技术、本土材料、本土工匠"的原则,又开班训练当地技工如何以安  相似文献   

2.
预制工艺     
<正>节选自马丁·劳奇的《优雅的泥土——夯土建筑与设计》,奥托·卡普芬格和马尔科·索尔(编著),细部出版社,慕尼黑,2015年,第118-121页。由细部出版社再版。预制工艺为夯土建筑提供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技术无论从定性还是定量的角度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让夯土建筑的建造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也让更多的项目可以考虑使用夯土。这种分离建筑的生产和安装过程的做法更为经济,因为在施工现场的作业中,相比雇佣一群工人在现场夯土、慢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鲁甸地区乡村传统夯土建筑与灾后重建的新建砖墙建筑的比较,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夯土建筑的节能性,并对现有建筑提出改造意见,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首先对鲁甸地区海尾巴村现有建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然后针对原有传统夯土围护结构建筑、新建砖墙围护结构建筑与建筑的窗地比进行节能计算,简析传统夯土建筑节能性,并提出对传统夯土建筑的改进手法与建议以及新型夯土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四川8.30攀枝花地震后,常规建材的价格飞涨、恶劣的交通条件、相对低下的经济、教育和技术水平,是广大贫困偏远农村地区房屋重建普遍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马鞍桥村为基地而启动的住建部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旨在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可持续重建之路。在此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夯筑技术的改良和标准化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经济适用、易于操作,且可有效提升传统夯土民居抗震和耐久性能的技术措施。通过发动和指导全体村民兴建夯土示范宅院,遵循授之以渔的理念,使他们迅速掌握了这些技术措施,并在三个月内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和震后建筑废墟,自力更生完成了全村的房屋重建。与常规建造模式相比,村民们新建的夯土农房在造价、功能使用、热舒适性、生态节能等方面显现出极大的优势。在当前西部村镇建设的大背景下,该项目针对贫困农村地区诠释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农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夯土建筑主要是指用泥土来建造墙的房子,随着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夯土这种传统的建筑材料正在逐渐被取代,夯土建筑也越来越少见.本文以夯土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是希望通过夯土建筑的改进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一下夯土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通过两个夯土建筑项目来分析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夯土建筑的不同;最后分析夯土建筑在设计扶贫中的作用,思考云南传统民居中的一些夯土建筑或者土坯房是否能够找到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该中心是住建部现代夯土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由无止桥慈善基金出资并组织当地村民与志愿者共同建造完成,功能包括多功能厅、商店、医务室和托儿所。除满足马岔村民日常公共生活服务需求外,该项目也是该地区推广现代生土建造技术的培训基地。中心的建设是以当地传统的施工组织模式进行的一次现代夯土建造实践。中心所处的甘肃省会宁县马岔村为干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资源极其丰富。建筑在空间组合方式上  相似文献   

7.
夯土建筑土料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击实试验、直接剪切试验和轴向抗压试验得到了3种夯土建筑土料的压实性、抗剪强度、抗压强度等工程特性指标,可作为夯土建筑设计的技术参考指标,为编制村镇夯土建筑规范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这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体育设施是由建筑师赫尔曼·赫托设计建造的,2001年根据建筑师罗杰·博尔茨豪瑟的设计增加了2个设备棚和一座塔楼。这些新建筑是用夯土技术建成的,屋顶和地面为清水混凝土。混凝土天花的荷载直接由夯土实墙承载。混凝土与分层夯土的变换运用突出了这些建筑的体块感。在各天花层表面上,夯土墙实际上是以地面和天花为界限的。看上去就像天花板架在夯土上,并将其压到地里。这样,75t的混凝土构造就由65t  相似文献   

9.
周志浩 《城市建筑》2023,(8):143-146
以夯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设计应用作为研究对象,以夯土材料的特征,以及地域文脉、绿色营建、性能改良等现实意义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当代设计实例的研究,如民宿、学校、大型博物馆等,结合项目的环境气候、建造技术和空间场所等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在功能属性与文化属性间寻求夯土材料在建筑之中应用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何鑫涯 《山西建筑》2010,36(29):146-147
针对夯土建筑的历史和夯土建筑所用夯土材料的力学性质、耐久性质以及夯土材料的改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广夯土这种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唤起人们对夯土建筑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日前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夯土技术试点建设的通知》,确定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攀枝花市米易县、巴中市南江县为全省首批现代夯土技术试点建设地区,并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方式、工作任务提出要求。2018年11月30日,四川省住建厅组织召开现代夯土建筑试点项目推进情况座谈会,强调乡村建设决不能简单复制套用城市建筑模式,要充分发挥就地取材、居民参与自  相似文献   

12.
灰土再次利用力学性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众多,住宅建设量大,能源消耗严重.建造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夯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的佐证和瑰宝,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遗产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就地取材、技术简单、循环利用、保温隔热性能优越的优点.本文对徐州地区夯土房的土料进行研究,主要是灰土被重新利用的强度,对其进行力学试验研究,研究夯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效果,为夯土建筑的推广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论述了生土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夯土建筑的营造技艺,以福建土楼为例指出夯土营造技艺具有取材方便、热功性好、隔声性好的优势,以及耐久抗震性差、结构选型局限、施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卫生条件欠缺几方面弊端。同时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建筑师对夯土建筑的一系列非连贯性的建造实验和探索,以及进行这种夯土建筑营造对传统和当代建筑意义。最后,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铁钢  彭道强  穆钧 《施工技术》2012,41(15):39-42
传统夯土建筑是指以木制或石制杵、锤等工具,将原状土质材料逐层夯实形成承重墙体的建筑。现代夯土建筑技术对传统夯土建筑中夯筑材料、夯筑机具、夯筑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以提高夯土房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在国际生土建筑研究和应用中心的指导下,结合试点工程的研究与实践,重点对如何科学选择、配置夯土材料及墙体夯筑工艺的改良情况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以绵阳市铁炉村传统夯土建筑的实地调研测绘为基础,从夯土建筑传统工法的角度展开研究思辨,深入了解当地夯土民居的建构形式和建造流程,探讨传统夯土建筑的材料、构造、节点、工艺等,从而总结出当地民居建造体系的内在逻辑,找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建造工艺如何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劳作性与真实性的统一,避免乡土建筑在"符号化"形式语言中的沦陷,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正活动中心为住建部现代夯土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是由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出资,团队统筹、设计并组织当地村民共同完成。其功能包括:多功能厅(含有培训、展示、图书阅览)、商店、医务室和托儿所。建筑充分尊重当地的建造传统与村民的风俗习惯,满足村民日常的公共生活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建筑基于团队在现代夯土建造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前期示范民居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江县集凤镇蒋家大院为例,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房改造的政策,分析蒋家大院的现状价值和农房改造的途径,并结合夯土建筑改造特点论述了新型夯土建筑的推广特性。  相似文献   

18.
夯土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尚待挖掘的潜能,优势与劣势均较为突出。在回顾国内外夯土建造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土特性和教学条件,围绕设计结合建造的建筑教学理念,研究开展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夯土建造课程教学。从课程选题、教学设置、组织实施和评价观测等方面介绍分析如何通过设计与建造的相互反馈和协同推动建造教学的组织,以期为国内同类型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代夯土建筑的基础理论,对现代夯土建筑与其他常规现代建筑的区别之处进行阐述,并结合建造工艺对现代夯土建筑设计了相关设计的研究定位,从而起到减少建筑环境消耗的目的,顺应低碳生活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开放、简洁、可持续、以人为本,这些关键词描绘了安娜图拉工作园区的新建建筑。达姆施塔特市的安娜图拉工作园区在可持续性、材料效率、开放性和办公楼的新工作方式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建筑里程碑。由haascookzemmrich STUDIO2050设计的安娜图拉新总部建筑独具特点,例如采用创新的夯土外墙,以及这是世界上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