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乡村照明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复兴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乡村照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景观经济策略引入乡村照明建设过程中。挖掘乡村夜间"生产力",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乡村照明建设不仅应承担基础照明和修饰美化乡村的作用,还要整合当地的优势资源、联动旅游服务、发展夜间休闲娱乐经济等相关产业领域有机结合。以乡村照明建设为契机,实现优化乡村环境品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效应,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乡土文化丧失的困境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需求,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学“背景、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乡村人居活动展开,文章研究乡土聚居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相互耦合的途径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乡土文化特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性的评估测定,建立二者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而,从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开发建设3个层面提出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的干预模式。创新性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模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为契机、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资本运营,从开发机制上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收益,从而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使村民安于乡土、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活方式、承载“山水乡愁”,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建设改革为背景,通过实地考察与探访湖北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通过对村内农业生态、种植模式、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农业与旅游联动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自然资源型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模式,以及总结自然资源类型村庄发展过程中在产业资源、居住环境优化、乡村运营中面对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以期为振兴自然资源型乡村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增长动力,建设休闲旅游型乡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选取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休闲旅游型乡村发展存在的供给侧问题及成因,进而根据供给侧改革目标,确定合适的休闲旅游型乡村振兴机制,有效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和完善开发经营体系,并从乡村规划体系、整体空间格局、人居环境改善3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以期实现休闲旅游型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张家楼传统村落再生为案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空心村"结合磁州窑传统文化资源,在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与磁州窑烧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发展,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链接式发展,为进一步开展乡村保护及发展工作提供借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型文化线路,沿途传统村落分布众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特色各异。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更新、空心化、文化遗产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通过对沿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提出以唐诗为主题,以诗人行迹为脉络,挖掘诗路文化资源,保护诗路文化遗产,并解码唐诗文化基因,在已有村落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有机植入诗歌文化元素,建设“诗意乡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实行沿线传统村落联动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乡村旅游则是传承、活化、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路径。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大城市近郊村作为城乡联动的"先行地",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文化遗产活力丧失、旅游发展同质化、村庄空心化、产业转型困难等困境。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为研究案例对象,通过从具体案例分析到共性策略总结的方法,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以文化振兴、生态优先为原则,将文化基因贯穿于旅游体验,以达到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优化村庄格局、促进产业转型,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目的,为该类型村庄规划与产业策划提供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是山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空间活动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重任.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引入地方性知识,导向更高效的治理模式,是实现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路径和目标.综合地理、社会、治理多学科理论研究基础和分析框架,从人居生态单元、"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弹性尺度和多中心网络三个方面解析小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基于武陵山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小流域的实证研究,从地理识别、地方认同和治理可行三个层次提出了乡村小流域"地理-社会-治理"多层一体的空间治理实践基础;最后,面向国家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加强空间治理能力的要求,从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贫困空间治理和空间组织治理三个方面实现山区乡村小流域空间治理目标,为破解山区"碎片化"的治理困境提供重要的政策设计工具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探究村落乡村振兴实践与乡村景区入口功能实现的耦合关系,摒弃景区入口建设传统的“大拆大建”,提出乡村景区入口与村落乡村振兴共生共建的“产业-空间”协同规划设计思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方式和提供乡村振兴的新样本。在不断的桌面研究和设计实践交互中,从“产业振兴、组织兴欣、风貌更新”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重庆垫江县明月汖景区入口竹鸡村的乡村振兴设计实践,立足农民增收构建了能够体现“文化性、生态性、生活性”共生的设计实践模型,为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山东省政府发起"四一三"行动,在省内开展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工作。孙隆村作为试点之一,在村委带领下,积极开展美丽村居建设实践,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并提升乡村产业。人居环境改善主要从民居建筑改造设计、环境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着手;乡村产业提升则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建设田园综合体——戴氏庄园,围绕"礼乐文化"主题,进行民宿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资源发掘等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吴屹豪  刘阳  高璟 《中国园林》2023,39(12):67-73
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各省市的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以文旅、产业驱动的经济发展为导向,缺失了对乡村地区既有遗产要素的关注。尤其对于具备一定景观资源禀赋的村镇,在构建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困境。从ICCROM界定的活态遗产概念切入,探讨了乡村地区活态遗产“无形-社群-象征-实体”的类型要素和价值认知框架,在比较了国内外乡村遗产的3种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田园综合体发展和乡村活态遗产保护的共融路径。以云南省澜沧景迈山田园综合体作为案例实证,围绕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深入解读、挖掘景迈山乡村遗产的多元价值群落,通过原生文化景观一体,源流汇生态空间修复;一二三产业融合,聚落单元联动发展;民众参与共建,经济效益共享三项涉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延续性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田园综合体生态建设和世界乡村遗产保护做出探索性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玉婷  詹燕  毛华松 《园林》2021,(5):66-73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川南地区散村存在规模小、布局散、资源集约效益低等问题,具有向集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政策导向。基于川南现状新建聚居点的田野调查,分析、归纳新建聚居点自然生态格局破碎、农旅产业联动不足、原真人文环境衰落等现状问题,结合川南自然人文特征,提出"村景一体的生态格局""农旅融合的生产空间""产居一体的生活空间"3个聚居点空间重构策略,从而实现"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并结合宜宾市银星村聚居点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川南乡村聚居点空间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亟待破解由此带来的复杂的生态冲击以及如何平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之间关系的发展谜题。摈弃传统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途径,选取中国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敏感度评价、生态脆弱性分析、生态干扰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的生态空间区划与发展引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单元开发控制等空间管控策略,旨在探讨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管控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3)
Ancient village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s hailed as the "eco-museum" of classical folk cultures and "living fossil" of rural history cul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d huma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Dongyuan Zengs' Village, Jinxi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llage environment, history evolution, village layout and village building, and explored the substantial content of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protection, and proposed specifi c approaches of protec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uch as ancient village layou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protecting human settle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相似文献   

15.
民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乡村新兴产业业态,在乡 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民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村区域 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 宿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系统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最后结合百 花山社民宿案例,提出如何立足乡村实际,以“民宿+”推动 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星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0,(4):97-105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资本下乡并通过土地流转撬动了乡村转型,但也衍生出新的乡村发展与治理问题。乡村振兴时期的乡村资本运作模式对以土地流转为引擎的乡村产业、空间与社会形态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资本—土地-乡村转型"三者的内在逻辑,剖析了"资本-土地"的互馈关系以及推动乡村转型的机理。以遂宁青龙村为例,从资本介入全过程的视角提出了乡村资本的活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时期的资本与土地流转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目前极大多数传统村落都以 发展旅游作为产业规划定位,古村的旅游开 发与保护的矛盾又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以 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为例,引进生态学 领域的共生理论观点以此构建古村落传统 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共生体系,明确古村落保 护与旅游发展共生的三要素内涵。在此基础 上,通过剖析古村共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试探究出从本质上协调 共生单元、从外在内容上强化共生环境、从 关键上优化共生模式三大策略,并提出具体 的规划更新方法,以期为当前旅游业置入背 景下的古村聚落保护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钟姝  李雄  张云路 《中国园林》2022,38(6):34-39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特色所在。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出发,结合研究团队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山店村示范点建成案例,系统阐述了以支撑“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