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时,样品溶液吸光度的pH值影响分析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当pH12时,样品溶液的吸光度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确定氨氮的过程中,样品溶液的pH值应在颜色必须合理之前进行调节,以确保样品溶液的颜色在pH12之后。  相似文献   

2.
采用铬天青S法测定红薯粉条中铝的含量,从溶液酸背景、显色时间等方面研究了实验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酸背景不影响样品溶液中铝含量测定;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反应时间达到2 h时,吸光度值达到最大,2 h后随着时间延长,吸光度有减小趋势;回归方程A=0.0516+0.132m,R=0.99875。抽查市场上销售的五份粉条样品铝含量测定结果中,两份样品铝含量超标。实际样品测定的回收率为91.97%~93.22%。该方法线性相关性较好,方便快捷,准确性高,适合实际样品的大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氨氮测定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氨氮测定的几个因素作了分析探讨。在一定温度下,显色时间对吸光度有影响 不同的pH值会影响纳氏平衡,对吸光度的测量产生影响。同时,还利用显色后的样品进行稀释比色分析。结果表明:氨氮测定的最佳显色时间为10min 样品分析前应先调为中性后再测定 对氨氮的稀释方法作了改进,证明改进后的样品稀释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硝基苯电解还原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长彬  王志合  张新胜 《应用化工》2006,35(12):975-977
重点介绍了以Berthelot试剂为显色剂的分光光度法来测定硝基苯电解还原液中氨基苯酚的含量。并考察了显色时间、吸光波长对吸光度的影响,并讨论了硝基苯、苯胺及待测液的pH值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erthelot试剂为显色剂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精度高且快速,显色时间10 m in以上就可以使溶液显色充分且吸光度在633 nm具有最大值,硝基苯、苯胺及待测液的pH值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 BCO 与二价铜离子在弱碱性溶液中的特效显色反应,制定了 BCO 光度法测定碱性镀锌溶液中的铜含量。用72型分光光度计,3cm 比色皿,以水作参比液,在波长600nm 处测定。在测定过程中,用盐酸酸化试液,然后用氨-氯化铵缓冲溶液调整试液的 pH 值至9.25。试验表明,铜含量和吸光度的关系符合比尔定律。镀液中的锌与氨生成锌氨络离子,不影响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闫好民  韩萍  张云枫  黄虹霞 《浙江化工》2012,43(8):36-38,13
纳氏试剂测定氨氮时。纳氏试剂的配制方法,酒石酸钾钠的纯度,实验用水,样品的显色时间和温度,显色体系pH值和废水样品pH值均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本文对以上各因素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选用第一种纳氏试剂配制方法;显色时间以10-~25min;显色温度20~C~30oc;废水样品的pH值大于2,显色体系的pH值在13.0-,13.6之间;用进口的酒石酸钾钠对样品测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氨氮是水质样品的常规指标及关键指标,论文以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讨论了氨氮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稳定显色的时间、酒石酸钾钠的有效期对氨氮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校准曲线含量在0~6 mg/L范围内,显色后2 h内吸光度值稳定,线性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实际样品因基体的不同,显色10 min后进行比色;酒石酸钾钠溶液可稳定保存30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降低了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食品工业中,过氧化氢主要应用于软包装纸的消毒、罐头厂的消毒、奶及奶制品的杀菌、面包的发酵、食品纤维脱色等,但其对身体有一定危害性。通过实验,利用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与偏钒酸根离子生成稳定的橘红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含量。在可测定范围内,采用460nm波长、以HCl为介质,当pH0.5时,吸光度值趋于稳定,选取pH约为0.2左右,选用显色剂偏钒酸铵溶液用量为8.0mL,室温下显色反应在6min内完成,络合物的吸光度值至少可稳定100min,测定3phr银耳样品中过氧化氢含量,平均含量为27.4μg/kg。  相似文献   

9.
对纳氏比色法测定水体中氨氮的实验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应控制外界氨对实验的影响,尽量降低试剂中氨的污染;过滤的滤纸最好经过0.1%的稀盐酸溶液的浸洗;配制酒石酸钾钠溶液时需要加NaOH煮沸除氨。最佳显色时间控制在10~30min,其显色溶液的pH应控制在11.8~12.8之间。不同浓度的样品可以通过降低和增加比色皿的光程得到更精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确定了分光光度法测三价铬的最佳条件;系统地研究了显色剂EDTA的用量、最佳pH范围、反应温度、显色时间、水质以及HPAM对吸光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水质的矿化度对吸光度无影响,而EDTA用量、pH值、反应温度及显色时间是影响浓度测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2.
13.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16.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7.
Makarov  A. G.  Kiselev  S. V.  Kozlov  A. A. 《Fibre Chemistry》2021,53(2):68-72
Fibre Chemistry - Class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ng polymeric materials deformation processes are based on numerical solution of governing Boltzmann-Volterra viscoelasticity type of equations, which...  相似文献   

18.
A thermochemical rather simpl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enthalpy of formation of Diperoxide of ciclohexanone. The study is complemented with suitabl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t the semiempirical and ab initio levels. A particular satisfactory agreement between both ways is found for the ab initio calculation at the 6–311G basis This set level.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of the present procedure a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16,(9):1756-1759
主要介绍近年来壳聚糖脱乙酰度测定方法研究新进展,概述了双突跃电位滴定法——加酶预处理、光纤折射传感法、拉曼光谱法、库仑滴定法等测定原理与特点,并作出比较,为相关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测定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A semi-empirical equation of state for metals is described. Its capabilities are demon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aluminum. New experimental data are present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isentrope of aluminum for unloading from the state at p = 229.71 GPa on the shock adiabat to an aerogel (SiO2) of density 0.08 g/cm3.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Fizika Goreniya i Vzryva, Vol. 44, No. 2, pp. 61–75, March–April,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