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针对SWRH82B盘条在拉拔过程中出现的拉拔断裂,通过断口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分析等方法对SWRH82B盘条笔尖状断口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该盘条心部存在碳偏析,形成网状碳化物等硬脆相,在拉拔过程中硬脆相易与基体形成微裂纹,随着加工的深入,萌生裂纹扩展并最终断裂。  相似文献   

2.
针对45#硬线由Φ6.5 mm拉拔到Φ4.6 mm时发生断裂的问题,分析了其拉拔断口及表面裂纹形貌,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其金相组织、夹杂物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硬线钢中存在大颗粒脆性夹杂物,降低了盘条表面的强度和塑性,使其在拉拔过程中出现横裂纹,继而引起拉拔断裂,盘条表层组织不均匀也增加了盘条断裂机率。提出了夹杂物控制和金相组织改进措施,改进后盘条拉拔到Φ3.8 mm时的断丝率不足1.5%。  相似文献   

3.
针对82B盘条在拉拔过程中出现表面横裂的现象,通过试样宏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夹杂物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得出表面横裂产生的原因是盘条表面增碳,使盘条近表面形成网状碳化物和块状碳化物异常组织,盘条拉拔变形时在异常组织处形成微裂纹,微裂纹扩展、合并形成宏观裂纹,产生横裂。认为连铸过程中保护渣卷入铸坯是形成盘条表面局部增碳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徐倩  徐壮 《天津冶金》2016,(4):28-31
针对SWRCH22A冷镦钢盘条在拉拔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通过对断裂试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方面进行检测,分析出产生原因是盘条金相组织存在混晶和具有不利于拉拔的魏氏组织;钢中碳质量分数为0.21%,含量偏高,造成盘条抗拉强度较高。提出了采用将吐丝温度控制在950℃以下,辊道速度控制在0.25 m/s以下,碳含量控制在中下限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碳钢盘条拉拔断裂呈现出的质量缺陷,根据拉拔断裂位置和断裂类型,分析出高碳钢盘条拉拔断裂影响因素包括成分偏析、浇铸卷渣增碳、盘条表面缺陷、工艺执行不当、表面擦伤、时效期长短、拉丝及焊接操作等,为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提高高碳钢盘条质量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碳钢盘条在拉拔、合股过程中产生劈丝断裂的情况,取样进行金相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盘条表面有较深的裂纹,裂纹两侧无脱碳,在靠近表面的裂纹两侧有块状渗碳体(Fe3C);试样断口呈不规则状,试样表面有大量不规则形状的夹杂物,大多数夹杂物中含有Na元素和K元素。综合分析认为,浇注过程中发生了结晶器卷渣,并导致连铸坯局部增碳,使盘条产生了表面碳化物,从而引起劈丝断裂。  相似文献   

7.
材质为ML20MnTiB-1的合金冷镦钢盘条在经过拉拔、球化退火处理后冷镦加工成螺栓的过程中,部分螺栓头部出现开裂现象。对头部开裂的螺栓试样进行了宏观检测、非金属夹杂物检测、金相检测、扫描电镜及能谱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螺栓头部开裂对应的螺杆表面的近表面区域存在多条大尺寸黑色夹渣。材料近表面区域存在大尺寸夹渣会严重破坏材料基体的连续性,降低材料的韧塑性。在金属基体相对于夹渣发生流动时,夹渣与金属基体脱离并划伤基体而出现微裂纹及空隙,金属冷拔、冷镦变形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微裂纹及空隙的扩展。由此判断,材料近边缘大尺寸夹渣是导致材料镦头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某预应力钢丝生产厂在使用Φ12.5 mm的77MnCr盘条生产Φ7.0 mm的螺旋肋预应力钢丝时,常在拉拔过程中发生断线的现象.针对该问题,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77MnCr盘条在冷拉拔过程中产生笔尖状断口的断裂试样进行了系统检测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试样中心部位存在的“V”形裂纹是造成盘条在拉拔过程中产生断裂的裂纹源.经分析得出V形裂纹的形成与盘条心部存在的网状渗碳体有关,而网状渗碳体的产生与连铸坯中心偏析,尤其是碳偏析和盘条轧制过程中的冷却速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宣钢ER70S-6盘条在拉拔至Φ0.8~1.2 mm时发生断裂问题,对断口进行了宏观形貌、化学成分、夹杂物及显微组织的分析。结果显示,盘条心部形成的马氏体组织经强烈变形后产生严重的加工硬化是导致拉拔断裂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盘条生产工艺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82B盘条典型断口样的形貌及夹杂物进行观测和对用4%(质量分数)硝酸酒精侵蚀的金相样的表面质量和心部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黑心白点断口异常断裂的原因是熔渣卷入形成的大颗粒夹杂;脆性平齐断口断裂主要是由心部马氏体、网状渗碳体及边部增碳组织等不良组织和夹杂物造成的;斜茬状横裂纹断口断裂主要是由于组织存在马氏体和铸坯中存在有缩孔;劈裂断口主要是由于碳偏析造成的;而笔尖断口主要是由于组织中的人字微裂纹和网状渗碳体组织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唐钢FTSC薄板连铸机生产中碳硼微合金钢热轧板卷存在边部裂纹缺陷。通过对SS400B钢进行高温热塑性研究,发现弯曲矫直温度为750℃时热塑性最差;由于铸坯边角部冷却速度快,温度低,塑性较差,边角部振痕处存在可见裂纹;在对存在边部裂纹的铸坯取样分析时发现晶界间有非金属元素析出,同时晶界间存在裂纹。轧制时形成边部裂纹缺陷。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分析Al2O3含量对低铝渣黏度的影响,以酒钢高炉渣成分为基础,通过试验和FactSage热力学软件分别研究了不同Al2O3含量炉渣的黏度、液相线温度、活度和冷却结晶过程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低铝渣范围内,随Al2O3含量增加,炉渣黏度增大,在1 450 ℃以上黏度低于0.45 Pa·s,炉渣流动性和稳定性良好。Al2O3活度随Al2O3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反,SiO2活度降低也证明炉渣聚合度的增大。炉渣的冷却结晶过程则表明,在液相线温度以上时,炉渣黏度主要与炉渣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在液相线温度以下时,黏度受液相炉渣结构和固相颗粒含量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首钢迁钢2号高炉开炉2年后炉缸便发生水温差异常升高现象,长期被迫加钛护炉,控制冶炼强度.研究炭砖的侵蚀是探索炉缸侵蚀的关键.通过化学成分分析、SEM和EDS等手段,研究2号高炉炉缸炭砖异常侵蚀状态和机理.结果 表明,13号风口下方象脚区炭砖主要受铁、钾、硫等侵蚀,其中铁的侵蚀深度最深;20号风口下方象脚区炭砖除受铁、钾...  相似文献   

14.
在开发一种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线材时,热拔线材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裂纹。通过金相、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能谱检测,对其开裂原因进行研究。发现线材的表面裂纹基本垂直于拉拔方向,裂纹在表面产生,之后向线材内部发展。线材表层存在着大量的富Cr和N的氮化物析出,沿晶析出的析出相,会导致孔洞形成,这些孔洞相连,形成微裂纹,最终导致沿晶开裂。通过加长加热区、提高拉拔速率保证了线材表面温度,避免了表面裂纹的产生,获得了质量满足要求的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线材,并最终给出了建议的热拔工艺。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强镀锌板表面发麻缺陷问题,从全流程分析角度,探讨引起此缺陷的根本原因。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发麻原因在于锌层表面厚度不均匀、粗糙度差异明显以及镀锌板表面存在较多的表层裂纹。跟踪分析发现该表层裂纹主要产生在冷轧工序,结合钢种的热轧微观组织特点,提出形成表层裂纹的机理在于热轧钢板在轧制过程中抗开裂能力较弱,导致冷轧过程中钢板表面形成 10 μm 的表层裂纹。结合 CCT 曲线的模拟分析发现,控制热轧钢板表层微观组织状态可以明显抑制高强镀锌板表面发麻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找出生产的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冷卷表面裂纹形成原因,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表面裂纹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热处理试验及热力学软件JMatPro进行分析计算研究。检测分析发现裂纹处晶界存在大量的析出相,据此推测析出相是导致钢材冷轧形成表面裂纹的主要原因。模拟连续退火工艺开展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正常退火工艺无法完全消除热轧工序钢卷晶界处聚集的大量析出相。计算研究该成分体系下奥氏体不锈钢的平衡相图,结合能谱及透射电镜衍射斑点分析,结果表明M23C6碳化物的沉淀温度范围为500~925 ℃,钢卷从高温缓慢冷却下来会析出M23C6碳化物,析出鼻温区为850~900 ℃。以此结合实际工艺流程对减少钢卷中M23C6碳化物析出提出了可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高碳铬铁合金在浇注过程添加硅铁粉和铝后固相显微结构及破碎性能变化,在0.2 t多功能炼钢中试炉重熔某铁合金公司生产的高碳铬铁,浇注时分别添加硅铁粉和铝,分析重熔的常规高碳铬铁、添加铝及硅铁粉的高碳铬铁的固相显微结构,并将样品经颚式破碎机破碎。结果表明,高碳铬铁显微结构主要由(Cr,Fe)7C3固态相和(Cr,Fe)7Si固态相组成,有部分TiN、MnS和Al2O3夹杂物析出,常规高碳铬铁中未发现Al2O3夹杂物,而添加硅铁粉和铝的高碳铬铁中均析出了Al2O3及TiN夹杂物;添加铝的高碳铬铁组织致密,气孔率小,而常规高碳铬铁存在大量裂纹和孔洞,组织疏松,添加硅铁粉的高碳铬铁介于两者之间;经颚式破碎机破碎后,常规高碳铬铁、添加硅铁粉的高碳铬铁和添加铝的高碳铬铁破碎后粉末率分别为13.2%、11.7%和9.5%。  相似文献   

18.
采用 OM 和 SEM 对 700 MPa 级高强度大梁钢冲压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强度大梁钢冲压过程中出现的纵梁穿线孔裂纹主要为连冲工艺不当导致;纵梁端部折弯角部裂纹主要是由于原板坯存在内裂纹和大尺寸 TiN 夹杂物,在冲压过程中外表面受到拉应力产生裂纹,裂纹沿横纵向扩展导致。通过将钛质量分数由 0.10% 降至 0.07%,将氮质量分数控制在不大于 0.004% 的范围内,降低大尺寸TiN析出量。化学成分调整后,力学性能满足供货技术条件要求,对钢板进行冲压验证,端部完好,未见折弯裂纹存在,彻底解决了该缺陷。  相似文献   

19.
林瑛  李远  李宏 《中国冶金》2015,25(11):82-86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渣、排放大量的CO2;大气中CO2气体的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升高。转炉渣中含有对藻类植物生长有益的营养元素,如果可以利用转炉渣作为营养源来增殖藻类固定CO2,既利用了钢渣,又能够减少大气中的CO2。研究用1号炉渣和2号转炉渣对于扁胞藻进行了一级培养和对螺旋藻进行了一级、二级培养。结果表明,加入转炉渣可以增殖扁胞藻和螺旋藻;在螺旋藻的一级培养中,1号转炉渣的最佳加入量为0.4 g/L,2号转炉渣为0.06 g/L;同时要考虑到加入转炉渣后透光度对海藻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边部发纹是管线钢常见的表面缺陷之一。针对管线钢轧制时出现的边部发纹,对其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管线钢边部发纹为连铸坯侧端面薄弱位置轧制过程开裂所致。轧制过程钢板上下表面变形不均匀,下表面延展小于上表面,因此下表面发纹距钢板边部较上表面远,导致下表面发纹无法正常切除。提高连铸坯加热均匀性可以缓解钢板上下表面不均匀变形,但不能完全解决下表面发纹问题。最终通过设定展宽阶段下辊速大于上辊速,缩小上下表面不均匀变形,控制钢板上表面发纹距边部15 mm以内,钢板下表面发纹距边部25 mm以内,上下表面发纹通过切边均可正常切除。管线钢的生产效率和成材率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