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濮城油田Es中36~10油藏划分为3类27个流动单元.I类流动单元物性好,储量和储量丰度大;III类流动单元物性差,储量及储量丰度小;II类介于I类与III类之间.I类和部分II类流动单元是目前开发的重点层位,动用较好,采出量较大,是目前剩余潜力集中的层位;III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差,但由于其本身的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小,剩余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2.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濮城油田Es3^中6~10油藏划分为3类27个流动单元。I类流动单元物性好。储量和储量丰度大;III类流动单元物性差,储量及储量丰度小;II类介于I类与III类之间。I类和部分II类流动单元是日前开发的重点层位,动用较好,采出量较大,是目前剩余潜力集中的层位;III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差,但由于其本身的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小,剩余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将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性能较好,油井初期产量高,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及中部偏东地区;Ⅲ类流动单元连续性也较好,目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是油藏进一步挖潜的目标;Ⅳ类流动单元渗流性质中等偏差,分布面积小,储量丰度低;同时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刘伟 《断块油气田》2005,12(3):28-31
通过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砂体流动单元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对曲流河砂体在开发中期采用相控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总结了埕岛油田馆上段曲流河砂体剖面流动单元组合的9种模式,并应用河流沉积学基本原理分析了流动单元和各种流动单元空间组合模式的形成条件。提出长期的相对弱水动力环境造成差异沉积,形成粒度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边滩砂体;短期的弱水动力环境形成薄层的、物性较差的侧积层夹杂在高能环境的边滩砂体中间.曲流河沉积的这种特点造成了边滩微相砂体的Ⅱ、Ⅲ类流动单元的存在和Ⅰ-Ⅱ、Ⅰ-Ⅲ类流动单元的联合;并提出河流的消亡是一个渐变过程,因而顺河道方向Ⅰ-Ⅲ类流动单元的联合很少。  相似文献   

5.
侨口、马厂油田均是1987年投入开发的复杂断块油田,从“九五”期间开始进行产液结构凋整,开发层系从Ⅰ类层向Ⅱ、Ⅲ类层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层系转移后,Ⅱ、Ⅲ类层由于物性较差,油井见效不明显,产量较低,从监测资料分析采看,Ⅱ、Ⅲ类层水驱动用较差,为了更好地动用这部分储量,提出了对油层进行压裂改造。  相似文献   

6.
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渗流系数、存储系数和夹层密度等参数将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分为Ⅰ,Ⅱ,Ⅲ和Ⅳ类流动单元,并详细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渗流能力特征。按流动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特征,从Ⅰ到Ⅳ类流动单元,毛细管压力曲线阀压不断增加,进汞曲线平缓段不断变短,最小润湿相饱和度大幅上升,残余油时水相相对渗透率不断下降,渗流能力不断下降;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密切相关,Ⅰ类流动单元水淹严重,Ⅱ和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相对富集区,Ⅳ类流动单元水淹较弱,但剩余油储量低。  相似文献   

7.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分层指标法,将陆丰13-2油田2370层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Ⅰ和Ⅱ类流动单元物性较好,主要发育于内砂坝;Ⅲ和Ⅳ类流动单元物性中等,主要发育于外砂坝;Ⅴ和Ⅵ类流动单元物性较差,主要发育于下滨面砂。流动单元的划分加深了对储层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在沉积微相的指导下,纵向上将2370层划分为31个次一级的构成单元,并实现了流动单元在井间上的对比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气藏剩余压力分布能够直接反映其储量动用情况,采用长岩心多点测压实验装置,选择渗透率分布区间分别为(1.38~1.71)×10-3μm2,(0.41~0.73)×10-3μm2,(0.049~0.084)×10-3μm2的多块砂岩岩心组合形成长度超过50cm的3组长岩心,模拟含水砂岩气藏衰竭开采。实验过程中实时记录气藏边界至气井不同位置处压力剖面变化,研究含水气藏储量动用特征。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产气特征、压力剖面形态、压降过程、废弃时剩余压力分布均与渗透率较高的储层(Ⅰ类)差异显著,明显受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控制。含水相同(约35%),生产至废弃条件时,Ⅰ类储层的压力剖面整体几乎降为0,而致密砂岩、剩余压力仍维持在原始压力的50%以上,且压力梯度大,表明含水气藏,渗透率越低储量动用越困难,动用均衡性越差;考虑含水,随含水饱和度增加,Ⅰ类储层压力剖面形态及下降过程变化不大;渗透率更低的储层(Ⅱ类)尤其是致密储层(Ⅲ类),其压力剖面形态变化极为显著,含水较高时,压力难以向外波及,储量难以有效动用,且非均衡性极强。  相似文献   

9.
根据可分性、合理性、实用性三原则,把临盘油田盘40馆Ⅲ~7储层流动单元分为极好(Ⅰ)、好(Ⅱ)、中等(Ⅲ)、差(Ⅳ)4类,通过对盘40地区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各类流动单元在平面上一般沿着河道呈条带状分布,而靠近河道边缘和河道边缘部位,物性、渗流能力相对较差,为较差类型的流动单元,分布也往往顺着河道呈条带状分布,而在河道中心的心滩部位往往为比较好的流动单元。其中Ⅰ、Ⅱ类流动单元主要沿主河道中心分布,Ⅲ类流动单元主要靠河道边缘带分布,另河道中心少数心滩也发育Ⅲ类流动单元,Ⅳ类流动单元主要为河道边缘带,并且流动单元的复合和联合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0.
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流动层带复杂的特点,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测井、钻井取心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综合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的方法.通过该区长3、长4 5特低渗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和流动层带指标分析,综合考虑储层微观孔隙几何特征、沉积、成岩特征、岩性、物性及地层参数分布特征等10个参数,在其聚类分析基础上,确定了Ⅰ、Ⅱ、Ⅲ、Ⅳ类流动单元及其评价划分准则.利用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及综合归一,实现了灰色系统理论集成和综合储层的多种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性质、特征和差异,指出了该Ⅰ、Ⅱ类好的流动单元分布发育的规模和范围虽然较小,但它们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明显较好,它们的区域和层位,是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预测评价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难采储量优选界限及开发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庆外围地区扶杨油层探明储量占大庆外围地区累计探明储量一半以上.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规模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通过分析扶杨油层加密调整区块开发效果和开展未开发储量评价,提出了扶杨油层储量注水开发优选界限和建立有效驱动体系井排距界限,研究形成了"两个界限"以上Ⅰ,Ⅱ类储量井网与压裂整体优化设计方法,在肇源油田源35等区块注水开发见到了明显效果.此外,探索了Ⅲ类储量采用特殊结构井、非常规方式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油气储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成果之一。油气储量的增长、变化和分布规律是对一个盆地勘探历程和未来油气勘探潜力的综合反映。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油气储量持续不断地增长。截止到2001年底,塔里木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38×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6131.95×108m3。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分别为4.65%及5.39%,探明程度较低,依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田,以中型油田和大型气田为主,油田的储量丰度为低-中丰度,气田的储量丰度以中-高丰度为主。塔里木盆地已获油气地质储量在构造单元和层位上呈明显的不均一性。已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分布层位主要为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和第三系;已获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库车凹陷,分布层位主要为白垩系和第三系。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4.
樊151块为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储层整体物性差,注水过程中水井注入压力越来越高。针对这一问题,室内评价了储层的敏感性、润湿性、水质配伍性,系统分析了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差的原因,然后优化了转注工艺及注水体系,并进行了现场试验,效果良好,实现了樊151块稳定注水,从而提高了储量动用率及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以下简称灯四段)气藏是以丘滩复合体沉积与表生岩溶作用为主、多因素叠加形成的大型气田,现有行业标准在表征该地区岩溶储层特征上存在着局限性。为此,借助于川中地区高石梯区块岩心观察、常规—成像测井手段,结合配套CT扫描、薄片鉴定结果,利用储渗空间搭配关系对该区内灯四段储层进行类型划分,再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岩溶储层类型的精细刻画为约束,井震结合分析丘滩复合体展布、缝洞发育分布、优质储层分布、优质储层储量丰度,并结合实际生产资料,建立灯四段白云岩岩溶储渗体分类标准,开展储渗体划分与分类研究,明确各类储渗体动态、静态特征,优选有利开发储渗体目标。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灯四段岩溶储层可划分为孔隙型、孔隙—溶洞型、裂缝—孔洞型等3种类型,其中后两者具有物性好、开采动用较容易、测试效果好的优点,为灯影组优质岩溶储层类型;②建立了岩溶储渗体分类标准,将研究区储渗体细分为3类,其中一、二类储渗体投产井稳产能力较强、生产效果较好,能够实现效益开发;③该区内可划分出一类储渗体7个,二类储渗体10个,三类储渗体15个,一、二类储渗体天然气动态储量介于21.69×10~8~37.08×10~8 m~3。结论认为,该区一、二类储渗体缝洞搭配关系好、优质储层厚度大、储量丰度大、生产效果好,可以作为有利的天然气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6.
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是一个低渗、低压、低丰度的岩性气藏,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单井控制储量少、累计产量低、压力下降快的特点,在直井井网控制基础上,气藏精细描述与地震AVO处理结果相结合,优选区域和层位开展了5口水平井科技攻关和现场试验。水平井投产后,平均单井日产量为直井产量的3~5倍。实践证明,利用水平井进行井间加密是实现区块少井高产、提高低渗气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致密气藏储量规模虽大,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程度低且差异大,要实现气藏的长期稳产及效益开发难度大。为此,以该盆地5个主力气田为研究对象,以效益开发为导向,以内部收益率为核心评价指标,结合动、静态特征对低渗透—致密气藏进行储量评价单元划分、储量分类评价和储量接替序列的建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储量提出相适应的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单井动态储量小、产气量低,产气类型可以划分为多层协同供气和单层主力供气两种;②基于地质条件和单井动态特征相近的原则,结合开发管理区块分布情况,将该盆地内5个主力气田划分为11个储量评价单元,以内部收益率30%、8%和5%作为界限,把储量评价单元划分为高效、效益、低效和难动用4种储量类型;③以内部收益率8%为有效开发的基准,将其对应的井均估算最终开采量(EUR)与各个储量评价单元实际的井均EUR对比,按照效益由高到底的顺序,建立了储量评价单元经济有效动用序列;④高效储量适宜采取增压开采和局部井网调整对策,效益储量需通过井网加密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低效储量应采取富集区优选、滚动开发对策,难动用储量需加大技术攻关以实现效益开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量的动用程度,可以为该盆地天然气长远开发战略的制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大庆长垣及以西地区泉三、四段扶杨油层储层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大庆长垣及以西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扶杨油层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是大庆油田近年来后备储量的主要来源.但是,单井石油产能低,储量丰度低,直接影响了探明储量的升级及开发.为此,迫切需要开展直接影响产能的储层特征研究,以寻找高丰度储量区块.该文就是针对大庆长垣及以西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扶杨油层,在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储层特征.研究区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小,岩石颗粒细;砂岩总体上为低渗透储层;砂体的埋深和沉积类型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溶蚀孔隙可以改善砂岩物性;齐家-古龙凹陷周边为较有利、有利储层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及发现高丰度储量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张韩地区长82储层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原生粒间孔为主,但孔隙大小分布离散、孔喉半径较小、非均质性强,储层产油能力较差,驱油效率较低。储层物性差是平均喉道半径、中值压力、排驱压力、歪度、最大进汞饱和度、孔隙体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及产能等资料,将长82岩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Ⅱ类是后期开发的优选储层。  相似文献   

20.
���������Ѳɴ������ó̶�����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储量评价是气田开发设计的基础,储量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气田开发规模、各项开发指标预测的可靠性及整体效益,是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长庆碳酸盐岩气藏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的难易程度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在对静态资料及初期动态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庆气田马五1气藏产层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将单井各产层划分为Ⅰ,Ⅱ,Ⅲ类,在综合考虑孔隙结构,测井解释,试气以及DDL-Ⅲ,PLT分层测试等成果的基础上,视Ⅲ类产层储量为难采储量,Ⅰ Ⅱ类产层储量为可动储量。因此Ⅰ Ⅱ类储量为方案设计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部分探井生产时间的延续和生产压差的增大,动态资料显示部分Ⅲ类产层储量也开始逐步动用。文章通过对长庆气田14口井的Ⅲ类产层的产气量与生产压差的统计研究,结合数值模拟和定容气藏物质平衡方法,对长庆气田Ⅲ类储层难采储量的动用程度进行了有效的评价,从而为长庆气田开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