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4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井下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井通风系统在稳定性方面普遍的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决定因素,从网路、动力、井下作业与井下自然灾害等方面介绍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通风系统是复杂多变、动态的系统,针对不同矿井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苏里格气田是国内致密砂岩气田的典型代表,由于储层物性差,有效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强,现有的水平井布井方法难以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统一多学科多尺度数据,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为此,以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有效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分辫状河体系叠置带、过渡带形成了水平井地质目标的优选标准,进而提出了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差异化部署水平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有效砂体厚度薄、规模小,在空间高度分散,预测难度大;(2)叠置带储层规模大,稳定性和连续性强,应侧重于储层厚度、储量集中程度等整体性评价,整体式部署水平井;(3)过渡带沉积水动力弱,储层连续性相对局限,应在优选富集区的基础上,侧重于隔夹层描述、相邻直井生产动态分析等局部“甜点”评价后再部署水平井;(4)可将该区水平井分为4种类型,其中Ⅰ、Ⅱ类井主要位于叠置带,Ⅲ、Ⅳ类主要位于过渡带,4类井的合理配产分别为大于5×10~4m~3/d、(4~5)×10~4m~3/d、(3~4)×10~4m~3/d、小于3×10~4m~3/d。结论认为:(1...  相似文献   
3.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剩余储量分布及提高采收率对策不明晰的问题,以苏6区块为例,通过气藏精细描述,明确了区块的有效砂体展布特征及气藏剩余储量分布类型,估算了各类型气藏剩余储量占比;基于气藏剩余储量分布特点,应用经济技术指标评价方法,确定了合理的直井井网密度,提出了通过直井井网加密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苏6区块剩余储量分布类型主要为井网未控制型、水平井遗留型、直井遗留型,直井遗留型又可细分为射孔不完善型、复合砂体内部阻流带型2个亚类。其中,井网未控制型为主力剩余气,占总剩余储量的67.7%,为主要挖潜对象。合理的直井井网密度为4口/km2,加密后区块采收率可提高至48%左右。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文档描述的通用SCPI命令解析器实现方案。通过将SCPI指令集封装为XML文档格式,并在运行时动态加载的方法,设计出了高度可复用、可扩展的通用SCPI命令解析器。同时,文章还针对SCPI命令解析,提出了构建哈希表替代原有单链表遍历的查询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解析效率。采用以上方法设计出的解析器,不但命令解析效率很高,而且通用性极好,现已应用于多种信号分析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中,实践证明了此种设计方案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气田西区含水层大面积分布,储层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层识别困难,生产井多数产水,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及区块整体产能评价部署。以气藏储层基本地质特征为基础,分析储层四性关系,分别建立盒8段、山1段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参数解释模型并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进而采用试气交会图方法确定声波、电阻率等主要曲线下限及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物性下限,形成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和山1段主力储层气水层识别标准,其中气层下限为孔隙度≥5%,渗透率≥0.1×10-3μm2,含水饱和度≤50%,声波时差≥213μs/m,电阻率≥60Ω·m,密度≤2.56g/cm3,泥质含量≤20%。将标准应用于后续开发井气水层识别并与试气成果对比分析,证实标准可靠。同时,针对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生产特征气井提出了试气、试采、探液面测试、气液两相计量试验及生产特征分析5种气井产水、积液的排查方法,明确产水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形成产水井排查标准并对受不同程度影响的气井提出措施建议,为气井及区块开发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发展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有效方法。纯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以其绿色环保、低噪声、能源利用率高、便于操作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对BE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存储、控制策略等方面。由于驱动电动机具有较好的牵引特性,因此BEV的传动系统不需要离合器和变速器,取而代之的是电驱动传动系统(EDU),又称双级减速器。BEV的车速控制由电动机控制器通过调速系统改变驱  相似文献   
7.
新层系有效砂体规模尺度不明确及作为新投产气田尚缺乏系统的开发指标评价体系是面临的两大问题.本文以储集层地质特征为基础,从静、动态结合角度出发,综合利用野外露头测量、密井区地质解剖、不稳定试井边界探测及生产动态泄流半径分析等手段,系统论证神木气田有效砂体规模尺度,提出气田合理的开发井网;以压降法和产量不稳定分析法为基础评价气井动态控制储量并建立低渗-致密气藏气井动态储量变化趋势图版加以修正;综合静态储层物性参数、生产测试及产能试井解释交汇分析,回归建立适合目标气藏的产能计算公式;指示曲线、合理生产压差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确定气井合理的生产制度.研究结果表明:神木气田太原组气藏有效砂体宽度范围452~650m,长度范围678~1 000m,合理的开发井网为600m×800m;形成了以动态控制储量、无阻流量、稳产3a合理配产3项关键指标为基础的分类气井开发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了气井的开发潜力,该评价成果可为气田实现"规模建产、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开发了新型透气性炉底修补料并研究了其在转炉炼钢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新型透气性转炉炉底修补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流动性和高强度。工业应用表明:试验修补料补炉前后碳氧积波动-0.000 20%~0.000 16%,变化范围为-8.47%~8.30%,对碳氧积影响显著降低;采用新型透气性转炉炉底修补料后,全炉役碳氧积为0.001 78,与原修补料炉役全炉役平均碳氧积0.002 4相比降低25.83%;应用新型透气性炉底修补料全炉役炉底厚度下降缓慢,有助于底吹孔渣层的脱落,避免底吹孔的堵塞问题同时抑制了钢渣对于炉底的侵蚀。这些结果都表明了该新型透气性炉底修补料在炼钢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在世界各大含油气盆地广泛分布,是重要的非常规气类型之一,其中储层改造技术突破与开发成本的下降助推了致密气的规模化与工业化开发,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致密气产气国,2020年致密气年产量已达470×108 m~3。为评价中国致密气的开发前景,首先在简要分析全球致密气资源分布、开发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20年的致密气开发实践中形成的系列关键技术,进而结合中国石油第四次资源评价结果,预测了我国致密气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致密气资源较为丰富,约占全球资源量的10%,其开发可划分为开发评价和开发调整2个阶段;(2)开发评价阶段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有效储层成因单元确立与富集区优选、开发指标评价、井网井型优化、储层改造、开发方案优化等技术;(3)开发调整阶段的核心是提高采收率,其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为井网优化与加密,可提高采收率10%~20%,查层补孔、老井侧钻、二次压裂、排水采气及增压开采也是有效的技术手段。结论认为:(1)中国致密气仍具有较大的上产潜力与发展前景,已动用探明储量挖潜、未动用探明储量开发、新增探明储量有效开发是保障致密气中长...  相似文献   
10.
常规天然气藏(含致密气藏)是天然气产量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为了推动我国气田开发水平的整体提升,基于气藏开发实践认识,剖析了常规天然气藏开发面临的非均衡动用与非均匀水侵两个核心问题,提出了常规气均衡开发理论,建立了天然气采收率数学评价模型,并依据模型关键参数确定了气藏均衡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气藏均衡开发理论内涵是通过打开压降通道或控制气水关系,降低气藏废弃压力,实现地层能量利用效率和采收率最大化;(2)气藏压降波及系数、压力衰竭效率、水侵波及系数及宏观水驱气效率是影响天然气采收率的4个关键参数,4个关键参数的乘积与叠加组合影响相应水侵与非水侵气藏的采收率;(3)气藏均衡开发基本原理包括储量均衡动用和气藏均衡压降2个方面,储量均衡动用核心技术包括开发单元精细划分、井型井网优化、储层改造与地面增压,气藏均衡压降核心技术包括水侵优势通道刻画、生产制度优化、水侵动态预警与综合治水等;(4)常规天然气藏开发始终要围绕提高4个关键参数开展工作,进而实现气藏的均衡开发,实现气藏开发效益最大化。结论认为,均衡开发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有效支撑了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和四川盆地安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