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现代城市中,每日的市政给排水量非常巨大,其实际总用水量比例大约占到城市用水的80%以上,但结合实际给排水系统建设应用经验来看,它的节水节能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为了有效利用这部分空间,提升市政给排水建筑工程中用水的稳定性与经济性,需要重新思考给排水系统设计一套节能节水技术体系。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市政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系统设计,希望通过它来建设海绵型城市,为城市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建筑给排水中的节能节水技术。关于节能,主要介绍了给水管网水头的利用,供水泵选择,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等方面的节能措施。节水方面,主要介绍了节水设备,热水循环系统,超压出水的控制,中水回用,雨水回用,真空节水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一大批新型节水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蓬勃发展。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也加大了对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确保建筑安全、可靠、舒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其先进性、可行性以及合理的成本控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基于此,今天本文主要就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应用这一论题给大家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4.
邹梅 《长江建设》2012,(11):148-149
在建筑领域,探究主要能耗设施,给排水工程是首当其冲。所以作为给排水工程领域中的设计、施工者,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节能、节水技术措施改进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正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结合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特点可以得知,通过运用先进的节水节能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延长各项设备的运行寿命。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建筑给排水施工现状,例如供水方案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给水设施出现渗漏等,提出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当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从源头做起,充分运用各种节水措施,是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的当务之急.从给水系统选择、节水器具和器材的选用、雨污水的回收利用等方面,介绍了建筑节水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室内给排水设计中如何考虑节能问题进行了阐述,文中对节水型卫生器具的选用、高层建筑的调压与节水、热水供应以及中水道的设立等方面的节能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刘振印 《给水排水》2007,33(1):61-70
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建筑给排水专业在建筑能耗中所含的内容主要有:人民生活及从事工艺、生产、游乐、环境卫生、绿化、水景等活动的给水、排水、消防供水、生活热水、循环用水、重复用水等需要的能耗.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建筑给水中合理的供水系统及供水设备,节水器具的使用;建筑热水中热源的选择,热水系统基本参数的合理选择与系统设计,加热设备、管材、阀件及水表选择,保温及管道敷设,加强运行管理;其他给排水如中水、冷却循环水等,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建筑给排水专业在建筑能耗中所含的内容主要有:人民生活及从事工艺、生产、游乐、环境卫生、绿化、水景等活动的给水、排水、消防供水、生活热水、循环用水、重复用水等需要的能耗.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建筑给水中合理的供水系统及供水设备,节水器具的使用;建筑热水中热源的选择,热水系统基本参数的合理选择与系统设计,加热设备、管材、阀件及水表选择,保温及管道敷设,加强运行管理;其他给排水如中水、冷却循环水等,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喷灌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喷灌技术是节水灌溉技术中最易于推广、投资相对较低、节水效果显著、节能增产的一项应用技术,也是目前在国内外应用面积比较大的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主要生态类型耗水分析和水分盈亏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别为697.14、562.21、486.17和523.52mm,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2006年生长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北部和中部区域耗水量要小于降水量,东部、南部和西部则相反。森林、湿地、水田和旱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水分盈亏量平均值分别为-193.46、-23.38、-1.86和37.59mm;从湿地、水田和旱田的水分盈亏情况对比来看,湿地开垦为水田比湿地开垦为旱田更适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三江平原降雨量可以基本满足地表蒸散的需求,但是时空不匹配,在特定的月份上,会出现干旱。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再生水灌区的再生水和雨水在灌溉期和汛期联合调度的难题,以北京市南红门再生水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11河流模型系统,建立了灌区河道、渠系调度模型,通过模型边界参数和闸坝调度规则率定,基于模型以河道为单元分别确定了灌溉期北野厂干渠和9座闸站的联合调度控制水位,汛期模拟调度结果表明:凤河在模拟调度规则下遭遇10~50年一遇重现期设计降雨时,模拟河湖蓄水量占进入河道水量的比例为13.0%~25.8%,研究为灌区再生水和雨水资源的联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权与水量分配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所有权形式决定水量分配的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中国水资源属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中国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对水资源进行分配.在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取水许可制度,实现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对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目前,中国水权制度已经建立,水量分配对完善我国水权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们应该对水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小视。关键是如何对待水。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时专门指出: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借奥运机遇,朝阳区水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了适应新时期现代水务的发展,必须切实做好水务规划工作.本文基于目前我区水务工作以及国内外水务工作的思路,贯彻市局提出的"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从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建设、安全供水、防汛以及节约用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水务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水量与水质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水资源量质统一的基本属性,论述了用水与排污双总量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初始水量权与初始排污权统一分配的科学性,提出二维水权的概念。确定了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遵循的具体原则,建立了各原则视角下的水资源系统和谐度函数;构建了以水资源系统和谐度最大为目标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模型。以北江流域为背景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有效,并且通过建立超标排污对水量分配的惩罚函数,把超标排污的外部性内化到水量分配上,实现了初始水量权与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水源水质较差;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取用长江水源的供水水质基本达标,取用黄浦江水源的供水中耗氧量、臭和味等指标的达标率低;目前上海市正在抓紧建设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至2012年上海饮用水水源60%取自长江,40%取自黄浦江。取用黄浦江水源的净水厂在2012年前将采用深度处理工艺提高供水水质;同时,上海市正着力研究长江水源的净水工艺,进一步解决上海市供水水质的臭和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北京是资源性缺水城市,1999年以来连续8年干旱.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北京发展的第一瓶颈。在缺水的不利条件下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是摆在北京水务人面前的艰巨任务。北京市水务局在水利部的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探索科学管水用水的规律,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循环水务的工作思路,对水进行有效保护、适度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保证了连续干旱条件下的水安全。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进京水营养化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调水进京后,作为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其水质安全关乎百姓安危、社会稳定和国际影响,是南水北调平安调水的生命线。利用第一手监测资料,对南水北调进京江水进行了水质、富营养化和浮游藻类时间和空间对比分析评价,找出了主要水质指标、重要营养因子和各个时期水体中浮游藻类优势种群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面临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证和评价,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黄河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担负农业用水和非农业供水的同一渠系内实行“两水分供、两费分计”是以河养河的重要举措,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高效利用黄河水,增加供水单位效益,促进人与黄河和谐相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