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化学组分的变化与其贮藏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香梨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常温和冷藏过程中表皮蜡质含量和主要化学组分的变化及其与贮藏品 质的关系。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蜡质主要成分的变化,并测定贮藏期间果实质量损失率、腐烂率、硬 度、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与总酚质量浓度等与贮藏品质相关的指标,将蜡质含量、主要组分与 贮藏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常温贮藏相比,采后冷藏抑制了库尔勒香梨贮藏前期蜡质含量的增加和后期 的减少;常温和低温贮藏期间,烷烃、脂肪酸和烯烃相对含量较高,醇、醛和酯类物质次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 烷烃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脂肪酸与烯烃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醇、醛和对照组酯类相对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冷 藏明显抑制了蜡质中脂肪酸、烯烃和贮藏前期烷烃相对含量的增加,以及醛类和贮藏后期烷烃相对含量的下降,且对 醇和酯类物质抑制效果不明显;常温和冷藏组蜡质含量、烯烃和脂肪酸含量均与质量损失率、腐烂率、硬度、可溶性 固形物和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极显著相关(P<0.01),蜡质含量与总酚质量浓度极显著相关(P<0.01)。常温组酯类 相对含量与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冷藏组酯类含量与各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玉露香梨贮藏过程中蜡质成分及超微形态结构的变化,研究不同浓度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贮藏过程中玉露香梨蜡质成分及超微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玉露香梨果皮蜡质成分主要由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醇类、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醛类等物质组成,其中烷烃类化合物是玉露香梨蜡质组成的主要成分。1.0 μL/L 1-MCP 处理可降低玉露香梨果实失重率,抑制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下降和果实表皮蜡质的积累,同时可抑制贮藏过程中烷烃类、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增加,以及脂肪酸类化合物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外源乙烯加速香梨成熟过程中对表皮蜡质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乙烯利(250、500、1 000 mg/L)浸泡的库尔勒香梨的表皮蜡质提取量及组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测定香梨果实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乙烯利处理均加速了香梨的成熟,使贮藏40 d时的呼吸强度和贮藏60 d时的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P0.05),并使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提前,提高水溶性果胶质量分数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活力,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效果最明显;同时250、1 000 mg/L乙烯利处理促进纤维素降解,500 mg/L乙烯利对相对电导率的升高有促进作用。在贮藏0~40 d之间,乙烯利处理提高了香梨总蜡质提取量,其中1 000 mg/L乙烯利处理作用最显著。乙烯利处理对蜡质中醇类、饱和脂肪酸、醛类、酯类和烯烃的生成均有促进作用,但降低了烷烃相对含量,500、1 000 mg/L乙烯利对烯酸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综上,乙烯利促进香梨成熟的过程中伴随着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萃取法,结合柱层析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提取条件与柱洗脱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三氯甲烷与二氯甲烷混合体积比2∶1,料液比1∶2.5(g:mL),提取时间75 s。在此最佳条件下,蜡质提取量为(56.4±0.3) mg/100 g。蜡质成分以极性馏分和非极性馏分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65.30%和25.90%,弱极性馏分最少为8.80%。蜡质成分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22种脂肪酸,17种酯类,16种烷烃及4种烯烃。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成分与贮藏特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乙烯利和1-MCP处理对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保鲜效应与蜡质变化的关系,以1.2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与1 g/L乙烯利分别处理的冷藏香梨为试验材料,定期测定香梨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变化,以及果实硬度、失重率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乙烯利可加速果实的软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增加及纤维素的降解,果实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活性增强,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提高,并使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提前,抑制了香梨失重率增大;同时,乙烯利使香梨表皮总蜡质含量增多,主要是因某些特定长链物质含量增多,使其蜡质组分物质种类明显减少,说明乙烯利处理促进香梨贮藏品质及表皮蜡质的变化,加速香梨成熟衰老。1-MCP处理延缓香梨失重率及硬度的下降,抑制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水溶性果胶(WSP)含量的上升、纤维素含量的下降及PG和CX活性的增强,降低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推迟呼吸和乙烯释放速率高峰,使果实呼吸作用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1-MCP显著抑制香梨表皮总蜡质的变化,使其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抑制二十九烷和二十七烷含量的减少;在贮藏期间保持棕榈酸、反油酸及顺式-11-二十碳烯酸的含量优势;保持醇类的多样性,但抑制了醇类含量的增加,使二十九醇含量缓慢变化。结论:1.2μL/L 1-MCP处理延缓了香梨衰老进程,对冷藏香梨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6.
1-MCP处理对库尔勒香梨采后果皮蜡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香梨为实验材料,采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研究其在库尔勒香梨常温贮藏过程中对果皮蜡质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1-MCP处理对库尔勒香梨油渍化及衰老的影响。库尔勒香梨经1 μL/L 1-MCP处理后,放置在室温(20±1) ℃、80%~8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对香梨表皮油渍化程度、蜡质含量和蜡质超微形态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常温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库尔勒香梨果皮蜡质含量不断增加,果皮油渍化程度加深;果皮蜡质超微形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蜡质颗粒不断进行融合;1-MCP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皮油渍化的发生,能较好地延缓果皮蜡质含量的上升。果皮油渍化的发生规律为:最先发生在萼部,后扩大至赤道部位,最后发生在梗部。1-MCP可能是通过抑制果皮蜡质超微结构变化从而延缓库尔勒香梨采后衰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期间黑头病发病与果实软化的相关性研究,为库尔勒香梨黑头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接种黑头病致病菌的香梨果实为实验组(不接种黑头病致病菌的香梨为对照组),分别贮藏在普通冷库和气调冷库中。在贮藏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香梨果实中纤维素、果胶含量以及纤维素酶、果胶酶的活性,同时对与果实软化相关的基础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种致病菌的果实软化程度更大,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胶含量、粗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果实软化程度呈负相关;果实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果实软化呈正相关。两种贮藏条件相比,气调贮藏库中的果实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普通冷库贮藏,同时气调贮藏库中病果的发病明显滞后于普通冷库。结论:黑头病的发病加剧了库尔勒香梨果实的软化;气调贮藏果实发病速度较慢,更有利于果实的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水杨酸处理对库尔勒香梨贮藏期果实质地的影响。通过对库尔勒香梨进行水杨酸处理后,定期检测库尔勒香梨果实贮藏期细胞壁含量、细胞壁组成物质含量、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较好地保持香梨果实细胞壁含量,在贮期结束时达19.91 mg/g左右,并显著抑制了香梨果实贮藏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减缓了水溶性和离子型果胶含量上升和共价结合型果胶含量及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下降。水杨酸处理对保持香梨果实细胞壁组分,延缓库尔勒香梨贮藏期果实衰老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发育阶段梨果实蜡质与果实营养指标的相关关系,选择外观差异明显的金坠梨和鸭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盛花后60 d的两种梨蜡质组分,并测定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和黄酮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找到两者的关联。结果表明,2种梨果实中共鉴定出25种蜡质组分:C22-C29烷烃、C22-C28醇、C28-C34醛和7种三萜。金坠梨中C29烷烃、C28醇、C32醛、C34醛和Urs-12-en-28-al, 3-(acetyloxy)-, (3β)-等主要成分及脂肪族、三萜类和总蜡质等含量均低于鸭梨中的含量。金坠梨果皮总酚和果心黄酮含量低于鸭梨中的含量,但果心总酚含量却高于鸭梨中的含量。PCA表明,总蜡质、三萜类和脂肪醇代表两种梨果皮营养特征,而烷烃、脂肪醛和脂肪族蜡质代表两种梨果心营养特征。以上表明盛花后60 d,金坠梨和鸭梨果实蜡质组分与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和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库尔勒香梨为研究对象,通过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结合低温贮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采用1-MCP处理结合低温贮藏对香梨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变化尤为明显。贮藏初期,香梨果实中醛类含量最高,为32.43 µg/kg,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1.51%,其次为酯类,为16.25 µg/kg,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0.82%,而醇类和萜烯类含量相对较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香梨果实中醛类先增加后降低,酯类、醇类和总挥发性成分持续增加,而萜烯类的变化不显著(P>0.05)。在贮藏最后一次取样时,酯类为香梨果实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1-MCP处理和对照组中的酯类分别为77.32 µg/kg和115.80 µg/kg,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4.38%和68.27%,而醛类成为了含量第二的挥发性成分。综上,采用1-MCP处理能够显著抑制香梨贮藏过程中酯类、醇类及总挥发性成分的增加(P<0.05),同时也会延缓醛类的变化趋势,从而延长香梨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果皮蜡质与柑橘果实耐贮性的关系,以广东西江流域著名特产柑橘‘贡柑’(耐贮性较强)、‘砂糖橘’(耐贮性差)果实为试材,采收后装入塑料薄膜保鲜袋中分别在自然室温((14.2±2.8)℃)和冷库温度((6.5±0.5)℃)下贮藏90 d,定期检测果实质量损失率、腐烂率、果皮表面结构和蜡质含量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贮藏,两种柑橘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显著增加(P<0.05),表面结构发生改变,果皮蜡质总含量及主要组分(长链脂肪醛、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烃、长链脂肪伯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冷藏相对于室温贮藏会抑制这些变化,起到关键的保鲜作用。质量损失率、腐烂率均与果皮蜡质总含量及4 类主要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贮藏过程中果皮蜡质不同组分含量的降低幅度存在差异,其中耐贮性较强的‘贡柑’长链脂肪酸含量降幅最大、长链脂肪伯醇含量降幅最小,耐贮性差的‘砂糖橘’长链脂肪伯醇含量降幅最大、长链脂肪酸含量降幅最小;小分子质量的支链烷烃、烯烃和烯醛对贮藏温度的响应更敏感。说明两种柑橘果实的耐贮性与果皮蜡质含量和组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后乙烯利、1-MCP处理对苹果梨蜡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瑛  王文娟  李永才  毕阳 《食品科学》2016,37(18):223-229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剂量的乙烯利浸泡和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处理贮藏5 个月的苹果梨表皮蜡质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后乙烯利、1-MCP处理对苹果梨蜡质化学组分的种类、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剂量效应,其中乙烯利处理明显增加了蜡质化学组分的种类,降低了脂肪酸、烷烃的相对含量,提高了萜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而1-MCP熏蒸后果皮蜡质组分的种类略有增加,且提高了烷烃和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同时乙烯利和1-MCP处理对蜡质主要组分烷烃、脂肪酸和醛类的碳链长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结果显示,荸荠皮粉含93个挥发性化合物,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含57个挥发性化合物;两者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荸荠皮粉主要为脂肪酸类和醇类,其他组分含量很低,而乙醚提取物主要为酯类、醇类、醚类和烷类。两者拥有5种相同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正己醛、乙醛、正十六烷。在化合物类型分布上,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醇类、醚类和烷类,荸荠皮粉中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和烯类;两者在醇类、酮类和醛类分布方面最为接近,酯类和脂肪酸类相差最大。分析发现,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有显著差异,乙醚对香味贡献率高的酯类和醇类的提取有较好效果,但应防止原料在热加工脱水过程中的酸败反应,为改进荸荠皮香味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平  阮征  李汴生 《现代食品科技》2021,37(12):230-239
本研究旨在探究超高压和巴氏杀菌前处理对植物乳杆菌在梨汁中增殖代谢情况以及对发酵梨汁风味品质的影响。对发酵过程中梨汁的活菌数、pH值及总糖总酸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梨汁发酵前后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并对发酵前后的梨汁进行风味感官评价。相比于热处理,超高压前处理能更好地保持梨汁原有的风味,且杀菌梨汁的刺激性更小。两种前处理方式对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超高压前处理梨汁中挥发性醇、酯、烷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6.47%、95.43%、80.00%,挥发性烯烃、醛的含量分别减少了7.56%、27.00%;巴氏杀菌前处理梨汁中挥发性醇、酯、烯烃的含量分别增加了63.83%、25.67%、17.82%,醛的含量减少了4.08%,烷酮从未检出增至0.90 mg/L。相比于巴氏杀菌前处理发酵梨汁,超高压前处理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醇、酯和烯烃的含量均更高(p<0.01),而挥发性醛和烷酮的含量均更低(p<0.05),这使得超高压前处理发酵梨汁更具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5.
以苹果梨为原料,发酵制备苹果梨酵素,分析其发酵过程中甲醇、乙醇含量的变化,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研究其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苹果梨酵素发酵过程中甲醇、乙醇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  相似文献   

16.
表皮蜡质覆盖在水果表皮细胞的最外层,是一种疏水性物质。它在植物果实的生长、发育和贮藏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皮蜡质主要由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VLCFAs)及其衍生物组成,它们的衍生物包括醛、烷烃、酯、伯醇、仲醇、酮和三萜类化合物。这种复杂的脂质混合物可能是在大多数植物的表皮细胞中生物合成的,并渗出到表面。表皮蜡不仅能使水果不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而且还能减少对水果的机械损伤,从而保持了水果的商业价值。迄今为止,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果实采收前蜡质的变化、功能和调控上,而忽略了果实贮藏过程中蜡质的变化和功能。因此,本文对水果表皮蜡的化学组分、结构及其合成调控进行简单概述,重点阐述了表皮蜡质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包括水分损失、果实软化、生理失调和抗病害。研究表皮蜡质的合成机制来减少果实采后损失,并对表皮蜡质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延长果实采后货架期和提高抗病性,研究新的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