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醋酸酯淀粉/聚乙烯醇杂化膜的制备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原淀粉(ST)改性,制备低取代度醋酸酯淀粉(SA),与聚乙烯醇(PVA)共混,添加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经增塑后制备可降解的SA/PVA杂化膜.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SA/PVA杂化膜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SA/PVA杂化膜形成了空间网络结构,相容性较好,膜的致密性提高.电子拉力试验和水溶性试验表明该膜力学性能、耐水性能提高.土埋实验表明该杂化膜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2.
以新鲜绿芦笋为试材,研究0.3 mmol/L绿原酸(CA)和0.3 mmol/L绿原酸复配0.1 mmol/L水杨酸(CA+SA)处理,以腐烂率、呼吸强度、叶绿素、纤维素、VC、总酚、超氧阴离子(O2-·)、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为指标进行测定,探究其对冷藏(4±2℃)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中CA和CA+SA处理能显著降低芦笋的呼吸峰(P<0.05),比对照(CK)分别降低了7.21%和6.22%,减缓叶绿素和VC的降解速度,提升总酚、CAT、POD和T-SOD酶活性,抑制腐烂率、超氧阴离子(O2-·)和PPO酶活性,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峰提前4 d,CA+SA处理效果优于CA处理。CA+SA处理显著抑制了贮藏8 d后芦笋纤维素的增加(P<0.05),其CAT酶活性峰值是CK的1.92倍,而CA处理对芦笋纤维素和CAT峰值没有影响。绿原酸复配水杨酸能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非均相体系中,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分步加碱法制备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的方法.经单因素试验,选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碱用量、甲醇浓度、液固比、一氯乙酸(一氯乙酸钠)用量等进行响应面试验,并得出获得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CMS)的最佳实验条件为:nNaOH/nAGU(碱化时)为0.73,nClCH<,2COOH/nAGU为1.16,nNaOH/nAGU(醚化时)为0.27,反应温度为61℃,反应时间为3.2h,vCH<,3OH/wAGU为2.63,甲醇浓度为76.3%.经反应,制得的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0.482,粘度(浓度为2%)为21760mp·s.产品经红外光谱分析验证为羧甲基淀粉.  相似文献   

4.
可食性绿豆淀粉膜制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姬娜  熊柳  卜祥辉  孙庆杰 《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103-106,110
以绿豆淀粉为主要材料,甘油作为增塑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增强剂,以可食性膜厚度、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阻水性为指标,研究了甘油添加量、CMC添加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因素对可食性淀粉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绿豆淀粉为成膜主体,配以0.4 g/g淀粉的甘油和0.06 g/g淀粉的CMC,在80℃烘干4 h,得到淀粉膜的抗拉强度为9.51 MPa,延伸率为114.55%,水滴渗透时间(Ts)为240.98 min/mm。  相似文献   

5.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一氯乙酸作为醚化剂,乙醇为溶剂,制备羧甲基绿豆淀粉。以20 g绿豆淀粉为基准,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探讨氢氧化钠用量、一氯乙酸用量、醚化温度、醚化时间对产品取代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用量(氢氧化钠/淀粉摩尔比)1.3、一氯乙酸用量(一氯乙酸/淀粉摩尔比)1.0、醚化温度52℃、醚化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羧甲基绿豆淀粉取代度为1.05。  相似文献   

6.
以海藻酸钠(SA)、玉米秸秆生物炭(BC)、壳聚糖(CTS)为原料制得复合凝胶球(SA/BC/CTS),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初步表征其结构.以结晶紫为吸附对象,考察染料溶液pH、吸附剂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和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SA/BC/CTS的孔隙率高,官能团丰富;在吸...  相似文献   

7.
以双醛淀粉(DAS)和胶原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者混合、干燥,制得双醛淀粉/胶原共混膜.本文考察了DAS对胶原膜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盐溶液对共混膜溶胀度的影响以及共混膜的盐敏性、pH敏感性、亲水性等.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共混膜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原与DAS之间发生了化学交联.交联作用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褐藻胶-乳清分离蛋白可食性膜幵对其工艺条件迚行优化。方法以褐藻胶(sodium alginate,SA)和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为主要原料,甘油为增塑剂制得可食性膜。以溶胶温度、溶胶时间、SA和WPI浓度、钙化时间、钙离子浓度、甘油浓度、超声时间为因素迚行均匀试验,考察指标为溶胶黏度、膜的厚度、透光率、拉伸强度。结果可食性膜性能受WPI浓度、溶胶温度、溶胶时间、钙化时间、超声时间的影响较大,基本不受SA浓度、钙离子浓度和甘油浓度影响,所确定的最佳配比及工艺条件为:SA浓度1.1%、WPI浓度5.5%、溶胶温度65℃、溶胶时间105 min、钙化时间12 min,钙离子浓度1.1%、甘油浓度3.4%和超声时间30min。结论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褐藻胶-乳清分离蛋白可食性膜性能较好,需迚一步验证SA浓度、钙离子浓度和甘油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为成膜基质,采用流延法制备可食用膜,以膜的力学性能作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质量比、山梨醇含量、柠檬酸含量、增强剂含量、糊化温度、糊化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以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优化的最佳制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淀粉溶液浓度60 g/L,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质量比40∶60,山梨醇含量0.6%,柠檬酸含量2.5%,增强剂含量1.4%,糊化温度85℃,糊化时间40 min,干燥4~6 h的最佳制膜工艺条件下,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14~15 MPa,断裂伸长率为30%~33%。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淀粉和氯乙酸为主要原料,乙醇为介质,采用有机溶剂的分步加碱法自制羧甲基淀粉(CMS)。考察了原料配比、水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羧甲基淀粉(CMS)取代度、粘度等理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合成改性淀粉的工艺参数和试验方案。通过对羧甲基淀粉(CMS)粘度、流变性、印花得色量和脱糊率等理化性能和印花效果的测试,发现其作为活性染料印花糊料具有假塑性好、稳定性高的优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海藻酸钠(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